分享

《伤寒论》学习笔记:第二条太阳中风

 古典读书治学 2021-03-15
《伤寒论》第001条

第2条:大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笔记:

总论之后,就分而论之。观,太阳病篇目,合178条目。少阴病44条,表病占了222条。而《伤寒论》总398条目。占比超过一半。说明什么?这是外感病的入口和初级阶段。

太阳病,有三种证型,中风,伤寒,温病。后面会陆续讲到。

2.1 条目结构:太阳病(太阳病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中风。

2.2 汗出,这里的出汗,是微汗,身体潮潮的那种。人体排除外邪,大体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汗法,一种是吐法,一种是下法。和解法,就不是排汗了,是在身体里消掉。表病汗出而解,而中风是汗出而不解,那么办?那就让汗来得更多些。后面针对这个证,用的是桂枝汤。其中的桂枝就是辛、温,有宣肺解表之效,也就是促进发汗。而发汗,身体要有足够的津液,于是姜枣以及甘草就是补津液的。

2.3 恶风,关于这一条,第一条是恶寒,这一条加了恶风,就是怕风。难道说太阳病伤寒就不恶风吗?因为中风有出汗,毛孔打开了一些,所以对风较伤寒敏感。太阳病,属于外感病。按照表的荣卫之气来谈的话,荣主疏泄,卫主收敛。疏泄,疏泄则发热,于是则毛孔打开。卫主收敛,则卫寒,则毛孔关闭。而收敛不足,则畏寒。中风病,也就是疏泄较强,毛孔打开了一些,但是呢,疏泄又不足,不足以把病邪排出体外,又因为毛孔打开了一些,加上身体的正气不足,故畏寒又恶风,而此时更可怕的是病邪还会乘虚而入,甚至可能发生传变,传到半表里,或里。

2.4 脉缓,其实是脉浮缓。我们说脉,包括左脉,右脉,还细分为寸关尺脉。那么浮缓,表现在整体上的浮缓。缓和紧是相对的,脉浮是太阳证的主证。脉浮缓,是桂枝汤证。脉浮紧,是麻黄汤证。脉浮缓,说明正气比较虚,不能用麻黄汤大发汗,要出问题的。脉浮紧,加上身痛,可考虑麻黄汤证。

2.5名为中风。就是一个命名,这样称呼。古人对名还是非常看重的,名需符实。是身体中了风邪吗?风是一种带着动能和动量的空气,对机体的冲击比较大。而这股动能,以及动量,会对机体产生一些影响,表现为畏寒。中风证之人,多是比较虚的,弱不禁风。桂枝汤就是人体的小太阳,温暖人体的,排汗排邪,然后再加上喝点稀粥,一小口小口地喝下去,津液也能得到补充,人就能挺过这次外邪的攻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