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我们知道格律诗有四种基本格式,也就是平 仄组合,但实际上由这四种格式又能演变出 十多种变格,这是因为有的位置的字可平可 仄。这里以七绝为例,四种基本格式为: 1、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韵)。 2、平起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韵) 3、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韵) 4、仄起首句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韵)。 我们发现,可平可仄的位置基本是在第一、 的位置上(打括号的位置),这就涉及到 格律诗的一个重要口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里,一三五和二四六指的是字在句中的位置。 这句话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在七言格律诗 中第一三五的位置上平仄基本可以自由运用,而二、四、六的位置上平仄是固定 的,必须分明,如果是五言格律诗,就是 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举例如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注:白 字在古音中为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是五绝的仄起首句不入韵式,它的正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但仄起首句不入韵式的基本格式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打括号表示可平可仄,结合上面的那首《登 鹳雀楼》,发现第三句的第一个字“欲”正是 根据可平可仄用了“仄”声字,这就是“一三五 不论”的实际应用,再看其它二四位置上的 字,完全符合正格的平仄,这就是“二四六 分明”的原则。但是,口诀口诀,并不是定理,它表明了平仄的一种灵活运用,而不是无论何时都可以 采用,比如“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如果也 说一三五不论而将第一个平用为仄,就成 了“仄平仄仄平”,就是犯了诗中一个大忌 孤平,另外“仄仄平平仄仄平”也是同 理,第三字不能换用仄。因此在实际运用中,需要综合考虑进行使用。另外也正因为有了“二四六分明”的原 则,所以能快速的初步检查出一首诗是否符 合格律,也就是在二四六的位置上,要么 是“平仄平”,要么就是“仄平仄”。 (二)平仄应用禁忌之:孤平 首先明确一个背景:为什么格律诗会有平仄 的要求?就是为了吟诵起来有高低起伏、错 落有至的韵律感,达到悦耳动听的效果,不 至于单调,另外要尽可能多平声而少仄声, 这样整体音调就会高亢清朗、意味悠远。 孤平,从字面意思理解即为在一句诗中,除 去最后一个韵脚外(因韵脚本来就为平 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就叫犯孤平。由 前面的背景所知,只有一个平声字显然就违 背了要高低起伏和多平声的诗句要求,因此 出现孤平是为失律,是作诗中的一个大忌。 上面关于孤平的定义观点是王力(中国现代 语言学奠基人之一、《诗词格律十讲》作 者)所倡导的,不过还有另一派对孤平的定 义是指在诗句中的任意位置,只要出现“两 仄夹一平”即为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但是出现两仄夹一平的诗句还是比较多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平平仄平仄,仄中平平仄 飞绝”即两仄夹一平,按照这个观点,这 可也犯孤平,但整句5字就有三平,还犯孤 平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另外,在七言中,对句的头三字以“仄平 仄”的格式出现非常普遍,如: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 对句中“树阴照”即两仄夹 同样的还有 李白的“忽闻岸”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仄仄平平中仄中,仄平仄仄仄平平 可见此句式几乎是得到了大家认同的, 另外,在七言中其他部位也有“仄平仄”,同 样来自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平平仄仄仄平仄,中仄平平平仄平。 “碧空尽”同样是两仄夹一平,像这样使用的 有很多,如果按照“两仄夹一平”的观点来定 义犯了孤平,似乎就不太准确了,实事上这 两种孤平的观点也一直在争论之中,并没有 定下来,现在一般所奉行的是王力的定义, 对于我们来说能做的就是尽量都避免吧。 (三)平仄应用禁忌之:三平尾 首先说“三平尾”,三平尾也称为“三平调” 即句中尾部三字全为平声,如: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要避免出现三平尾的 原因也是为了保持吟诵 的韵律感,不使其单调。 另外还有相对应的“三仄尾”,如:平平仄仄 仄,但对于三仄尾,普遍的观点是无需避 忌,因为在唐代的格律诗中出现较多,或许 可按一三五不论来处理,可以当做一种变格 使用。如: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平平仄仄仄,平中仄平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四)平仄应用禁忌之:平头 平头,即对句一、二字不能与出句的 字头两个字平仄相同,不过因为一三五不论 的原因,第一字基本是可以的,关键是第 字不能相同,但这已经在格律诗的四种基本 格式中规定了本来就不一样,所以只要按照 格式进行,就不会出现平头的情况 (五)平仄应用禁忌之:失对、失粘、失替 失对:对,对立、相反,指一联中对句和出 句的文字平仄要相反,如果出现相同,则为 失对。 失粘:粘,粘连,指上联中的对句与后一联 中的出句第2、4、6字的平仄要相同,如不 同则为失粘 失替:替,交替,指句中2、4、6位置应平 仄交替,如“平仄平"或"仄平仄",如不符合就 是失替 出现这三种错误都是改变了基本格式的要 求,是格律诗不允许出现的,否则最多只能 称为古体诗了。避免方法同“平头”一样,按 照基本格式来写即可。 (六)平仄应用时需避免的:四平头 四平头指连续两联四句中的开始部分在结构 上面雷同,这虽然不是必须避忌的问题,但 重复的结构让整体没有了丰富的变化,略显 呆板,也是需要尽量避免的。 出现四平头的一个著名例诗来自陆游的《雪 中二首其二》 春昼雪如筛,清羸病起时。 迹深惊虎过,烟绝闵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寒鸟唏迟 西窗斜日晚,呵手敛残棋。 其中颔联、颈联的“迹深”、“烟绝”、“地冻” “林寒”即为结构雷同,都是各为单字的一名 词加一形容词(动词)组成,这就是“四平 头”了。 (七)对平仄错误的补救:拗救( niu iu) 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人名、地名等专 属词或的确找不到更好的可替代词语,在诗 句中还是会经常出现平仄不对的情况,这要 怎么破呢?别担心,办法总比困难多一一那 就是“拗救”。 在格律诗中,出现平仄不依规则的字是为“拗 字",此句也就被称之为“拗句”,拗,也就是读 起来不顺的意思,但它表示自已还可以抢救 下,也就是可以进行“拗救”,拗救即是对 拗句进行的补救,通常采取的方式是将其它 位置的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它有三种情况: 出句自救 出句自救适用于出句为“平平平仄仄"的句式 中,当出现平仄出格的情况时,可以在本句 中进行自救。 如五律中出句本来应为:平平平仄仄,但是 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声字,就变成了:平平仄 仄仄。这就成了拗句,可将第四字改成平声,即成为:平平仄平仄,这叫做“三拗四 救"。如果是七律,由于第一字不论,第二字 平仄有规定,因此拗救也只出现在后面五个 字,与五律的情况是相同的,只是成为了“五 拗六救。举例如下 王维所作一首诗中有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出句平起仄收的格式只有“平平平仄仄” 种,但这里的第三字用了仄,就不合律了, 因此成了拗句,需要拗救,就将第四字改为 了平,即三拗四救。 2、对句相救 对句相救适用于出句为“仄仄平平仄”的句式 中,当出现平仄出格的情况时,可以用对句 进行相救。 如五律中的出句本来为仄仄平平仄,如果第 四字用成了仄声,就变成了:仄仄平仄仄就需要将接下来的对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 字变为平声,成:平平平仄平。举例如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第四字本来应为平声,但却用了不”这 个仄声字,于是在对句的第三字用了“吹”这 个平声字进行对句相救。 3、孤平拗救 孤平拗救适用于“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由 第五字为平知道这是一个押韵的对句,根据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来说,第二字的 平不能变,如果第一个字用成了仄,成为 仄平仄仄平,即犯了孤平,这种情况下就需 要将第三字变成平声来补救,也就是句内自 救了,也称为“孤平拗救"。举例如下,李白 的诗句: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其中对句本应为:平平仄仄平,但是他用了 “月"这个仄声,就成了:仄平仄仄平,于是 将第三字原本的仄声字改为了“明这个平声 字,实现了孤平拗救。 (八)如何修改文字而合律? 当出现平仄问题的时候,虽然大部分能进行 拗救,但总是让人心里不舒服的,特别是对 于完美主义者或强迫症来说更是如此,因此 还有另一种更好的方式来使不合律的变得合 律,这就是进行文字替换 同一种事物总是会有多种文字来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而它们的平仄也是不同的,我 们就可以进行互相更换,以使其合乎格律。 比如红色,有“红、绯、朱、赤”等文字可以 表示,它们的平仄分别是:平、平、平 仄,就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替换。 又比如中国,有“华夏、神州、九州、赤县” 等词语可以表示,它们的平仄也是不同的: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也可以根据需要 使用。 这要求我们平时多做积累,了解更多的文字 知识,就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形 了,做起诗来也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