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级”寒潮来袭!手里捂的热水袋、身上贴的暖宝宝都齐齐上阵。 但你知道吗,这些带给你温暖的“神器”也可能对你造成伤害,它就是冬天特有的“低温烫伤”! 热水袋导致低温烫伤 近期,深圳市儿童医就出现了这样一例烫伤案例: 家长将热水袋放在孩子身边给孩子取暖,结果孩子就被热水袋给“低温烫伤”了! 由于烫伤的皮肤已经全部坏死、发黑,形成了焦痂,这个孩子最后只能进行植皮手术……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些“保暖神器”最多也就4、50°C怎么还会把人烫伤呢? “低温烫伤”恰恰就是如此!它并不是大家熟知的如:被沸水、热油、火等导致的“高温烫伤”,“低温烫伤”就如同“慢火炖肉”,若是处理不好,同样容易落下疤痕,严重者还可能引发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低温烫伤”是指人体皮肤长时间与致热源接触而造成的慢性烫伤,是一种由浅入深的渐进性损害。 一般情况下,“低温烫伤”的热源温度较低,造成的疼痛也较轻,因此不易被察觉。 医学实验表明: ● 人体接触70℃以上物体,只要1分钟就会被烫伤; ● 接触60℃的物体,持续5分钟以上也会被烫伤; ● 接触44℃的物体,持续6小时,将导致皮肤不可逆损伤。 低温烫伤不像常见的高温烫伤,在接触超高温物体后,我们会马上躲开,并立刻采取急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伤害。 而低温烫伤则是在不知不觉中损伤你的皮肤,从而导致更深层的伤害! 低温烫伤初期,即刚刚离开热源后,皮肤表面一般会出现水泡或红肿,看起来不太严重,但皮下组织可能已经发生了损伤甚至坏死。 如果被低温烫伤后,你选择无视被烫伤的皮肤,不没有及时处理,那它们就会慢慢溃烂,并向深处发展。 更严重的是,若烫伤发生在足跟、胫前等部位,伤口甚至可能达到骨质。 最终皮肤会出现溃烂,大部分人自己处理,处理不好下,才去医院。但是如果超过一个星期才去医院就诊,即便是得到救治,轻则会留下疤痕,重则会出现皮肤坏死,几个月都难以痊愈,有些甚至需要手术切除坏死组织。 温馨提示! 所以,千万不能忽视低温烫伤,一旦发生低温烫伤的情况,就要及时就医处理,千万不要等到出现溃烂、感染、肢体肿胀时才去就诊! 1 降温处理在低温烫伤后,立即用冷水冲洗烫伤的部位,以降低伤口的温度,缓解疼痛并将烫伤的伤害降到最低。 如果发现烫伤脱皮的现象,改用浸泡的方式进行降温,降温时间应在15~20分钟为最佳。 2 消毒杀菌。在降温过后,使用碘伏或者生理盐水进行消毒杀菌,以免伤口感染。 3 适量涂药涂抹适量的烫伤膏,如:紫草油、京万红、百多邦、红霉素软膏、金霉素软膏等,并保持伤口部位干燥,这样能够有效止痛,并促进伤口细胞的修复。 4 及时就医如果发现低温烫伤后,如果烫伤部位的皮肤呈红褐色或灰色并出现水泡,或者创面明显较深、创面皮肤发白等情况,一定要到医院做进一步处理。 ![]() 年纪大的人由于皮肤张力、感觉功能都较差、末梢神经敏感度下降,所以对低温刺激的反应也更慢。 很多老年人的四肢通常都是处于冰凉的状态,所以他们也就喜欢使用一些保暖的产品来为身体供暖,但是这种长时间的供暖方式往往就会造成低温烫伤。 ![]() 因为小朋友们的表达能力欠佳,且皮肤相对娇嫩,再加上有时监护人照看不周,很容易导致烫伤。 ![]() 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因为血糖过高,对于肢体部位的神经造成损伤,最典型的也就是足部的损伤。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取暖的过程中,往往也很容易造成低温烫伤,因为四肢的神经受到影响,感觉并不灵敏,对于温度和身体的变化,就不能够很快作出反应,所以往往对皮肤造成损伤也无法察觉。 ![]() ★ 因为寒冷会减轻我们皮肤的感知程度,所以,在室外冻到手脚麻木,到室内立刻拿热源取暖的人也很容易被低温烫伤。 ★ 入睡后,人体的反应力和感知力都有所降低,所以如果你有紧贴热水袋睡觉的习惯,一定也要小心被低温烫伤。 那么,这些取暖“神器”就不能用了吗?别着急! 其实,无论是暖宝宝还是热水袋,出现烫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温度和时间没控制好,只要在使用时多加注意便好,退休族们请记住下面几个“不要”: ![]() ★ 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也不要贴在较薄的衣服上; ★ 不要长时间敷在同一部位,尤其不要睡觉时使用; ★不要与暖风机、“小太阳”等供暖设备一起使用; ★ 同一部位的使用时间最好不超过 2小时; ★ 放置部位不要被压迫到; ★ 行动不便或对温度不敏感的老年人不要使用,还是多穿几件衣服、多加一床被子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