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袁华年:贺兰山的人文历史篇章

 阿拉善文学 2021-02-02

原创作者:袁华年(骆驼先生)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贺兰山的人文历史篇章》

推荐阅读书目:《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

推荐人:袁华年(骆驼先生)

阅读时间:2021年1月19日—1月27日


1月22日至2月2日参加【阅享读书会】线上阅读活动,我带着正在阅读的这本《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愉快参加活动。因为活动要求每4天分享一次阅读心得,进行交流打卡,所以促使我在这本书的阅读中更加专注,并带着目标与思考,于是有了下面关于这本书的一些阅读感受和心得分享,愿与大家共勉。

1、阿拉善人,你真的了解贺兰山吗?


贺兰山,对于生活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的人们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巴彦浩特只要你愿意抬头看向东方,就能一览巍峨耸立的贺兰山脉。

贺兰山是阿拉善高原与宁夏平原的界山,一山之隔,形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显著区别。在山的那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市,对于阿拉善人也再熟悉不过了,因为那里算是距离巴彦浩特最近的大城市。

如此看来,生在长在贺兰山脚下的我们,应该很了解养育了我们的这座“母亲山”。然而,当我打开唐荣尧老师的这部《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我有些错愕与歉疚,因为与我而言,原来我仅仅是只知贺兰山其名而已。

《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全书共二十章。细细读来,首先让我深感敬佩的是本书的作者唐荣尧老师。在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历时16年,查阅近千种文献,跋涉10余万里,数十次深度探寻,以学者的严谨、记者的求实、诗人的情怀、文学的语言,对贺兰山进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具人文历史气息的解读”。这是怎样的精神?怎样的情怀?他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贺兰山呢?

作者的第一切入点是来自俄国的探险家,以“科考者的背影”展开探究贺兰山的神秘之旅。这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一个宽广视角的开端。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作者以站在世界版图、中国版图的高度,俯瞰贺兰山;以站在世界历史、中国历史的高度,回望贺兰山;以站在世界文化、中国文化的高度,述说贺兰山......

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条围绕贺兰山孕育而成的人类发展、历史文化、文明交融等等繁衍生息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虽然唐荣尧老师主要以山的那边西夏文明、宁夏平原为主着墨书写,让我打开视角学习了很多人文历史地理知识。

试想,贺兰山的这边,围绕游牧民族文化历史,应该还有更多可探究的内容吧。也许已有相关书籍,只是我还没有看到。我们不是学者或研究者,所以翻阅史志之类的学习或阅读并不适用于大众。这让我不禁期待,阿拉善是否也能有一部围绕贺兰山书写阿拉善游牧民族文化并具有人文历史气息的著作呢?

合上书本,我脑海里反复出现一个问题:阿拉善人,你真的了解贺兰山吗?也许只有你看完《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这本书才能有准确答案。

2、贺兰山阙,那一抹狼烟曾为谁而燃?


今天,我们所见的贺兰山,始终平静的横亘在那里。阅读《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我走进它,却触摸到了它的不平静,那满是刀光剑影的一段段历史中,镌刻在岩画、长城、烽火与狼烟之上,它的历史使命终究不平凡。

唐荣尧老师在书中写到:“中国的名山中,没有一座像贺兰山那样几乎一直处于承领战争的状态中。这是一座收藏了刀影与战声的山脉,是一部中国北方战争史浓墨重彩的大卷,也是一个中国北方决战地中的经典之地”。这就不难看出,贺兰山于中国北方,在战争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在贺兰山岩画的描绘中,我们就已经看到史前时期的部落争夺;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和戎部落长期抗衡,直到蒙恬北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和贺兰山一带;秦末,中原内乱,匈奴再占贺兰山;秦汉时期,匈奴人从贺兰山战败而去;隋朝攻打突厥;唐朝设置“贺兰州都督”;李亨灵州即位......吐蕃、回鹘、党项等北方游牧民族将战火烧至贺兰山下,争相角逐政权舞台;公元1038年,元昊在贺兰山下宣告成立大白高国,史称西夏,它与宋朝抗衡了近200年,直到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洗灭宋、金和西夏;明朝修筑的长城在贺兰山依稀可见;清代修良田万亩渠系,构筑定远营城防;20世纪60年代贺兰山成为战备要地;再后来,201,304等军工企业转型发展成为了如今宁夏川的骄傲......

关于战争部分,我颇感兴趣,唐代诗人王维曾留下“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的诗句追忆血战场面。作者亦用“刀光淬硬的战争史”一个章节进行了概括描述,虽然只是沿着时间的轴线一穿而过,没有看到详尽的讲述,但把其他章节串联起来,我还是读到了烽火狼烟的韵味。

如此之多的战争发生在这里,一定不仅仅因为它是一座山,一个关隘。此时我想到一句话:“天下黄河富宁夏”。素有“塞外江南”美誉的宁夏平原,物产丰富,粮草充足,战马肥硕,具备冷兵器时代战争所必须的条件与优势。贺兰山下当时的富庶、繁华与文明必定是周围各国、各部族羡慕的对象。

隐隐约约中,我总有一种感觉,这些北方少数游牧民族被挡在贺兰山一侧,也就是如今的阿拉善,出于对文明与物产的渴望,他们一次次跨越三关、赤木关、苏峪口,却一次次被当做野蛮人强行驱逐......我想,如果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每一个侵略者必然有他侵略的原因和意图,毕竟,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我的观点可能有些偏颇,源于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因为阅读《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最让我着急的便是,我只看到了山的那边,我渴望知道山的这边都发生了什么?除了史志类书籍,欢迎朋友们为我推荐相关书籍。

银巴高速公路穿过三关,联通了昔日的宁夏平原与阿拉善高原,战火早已熄灭,那日渐消损的长城依然立在山头,此刻,它们是忠诚的守卫,只有它们明白,贺兰山脚下,埋葬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部族,曾经手握剑戟的战士。他们只是战士,无关政权。

一面土墙伴着灵魂,守护着贺兰山,也只有它们知道,贺兰山阙,那一抹狼烟曾为谁而燃?

3、悠扬铃声,是谁正在穿过驼盐古道?


遥看贺兰山西麓,戈壁、沙漠纵横交织,一片苍茫壮丽之色。然而,这里并不荒凉,黑色的煤炭、白色的湖盐在瓦蓝的天空下悄然孕育出五彩斑斓的热闹景象,他们伴随着“中国驼乡”的美誉成为阿拉善一道亮丽的风景。

唐荣尧老师在《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一书中,第十章“神赐一味白与咸”和第十一章“驼峰上的白色财富”,把视线拉回了贺兰山西麓,所描述的正是贺兰山西侧这片土地上零星分布的众多盐湖。这里曾经上演中国境内所有盐场中最独特的景致:“万峰骆驼云集而来,人喊驼叫,一片繁忙。装载启程的驼队,在悠扬的驼铃声中,要么向西、向南越过腾格里沙漠、要么向东越过贺兰山、要么向北越过巴丹吉林沙漠,将盐运往外地。从外地返回时,它们又承载着当地人需要的粮食、茶叶、酒等生活用品”,这就是驼盐古道。

细细品读这两章内容以及其他章节,不难想象,以阿拉善吉兰泰为核心的众多盐场在那些逝去的年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重点是,几乎所有的盐都是通过骆驼这一古老的运输工具运送出阿拉善,当年那些响彻驼铃的古道,现今成了很多文化旅游部门探究的特色之旅。

打开电脑浏览器,我们随意搜索骆驼或者沙漠这些关键词,然后在图片的分类里,一定可以看到一队队排列整齐的骆驼行走在大漠深处的图片。几乎所有类似的照片都很唯美,很壮观,令人神往。当然也不难看出,拍摄的这些照片,大多是一种安排妥当的演绎。如果把时间拉回到20世纪30、40年代或者更早,这一链链驼队就是真实的了,它们不是在沙漠里随意散步,寻找最美的角度,而是真正的驼队,真正的穿越,真正的跋涉。在他们日复一日的艰难脚步下,硬生生走出了一条条驼盐古道。想象一下,也许月高风黑,也许飞沙走石,冬日的寒风中,或在空旷无边的沙漠,或在幽静漆黑的贺兰山谷,只有孤寂的脚步和叮当作响的驼铃回荡......

唐荣尧老师对分布在阿拉善境内的驼盐古道进行了细致的考究,内容之详实,史料之丰富,令人钦佩。在书中有一张“贺兰山西麓盐池分布及驼运盐道图”更是直观的反应出了阿拉善驼盐古道的前世今生。贺兰山西麓分布着大小不等的盐池,一山之隔的东麓,则蜿蜒着一道黄河。有黄河,有渡口,就有了船这种运载能力更强的工具,所以阿拉善盐的出路,只能经由黄河来完成它最后的使命。于是从戈壁、沙漠缓缓而来的驼队,伴随着驼铃的回荡,把一条条驼盐古道延伸到了黄河的各个渡口之上,源源不断地用这种白色的物产换回生活必需品。

看着这幅驼盐古道图,突然有种感悟或者说是错觉,地大物博而又人烟稀少的阿拉善,总也赶不上有一道黄河滋养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过去如此,如今亦如此。一山之隔,隔开的是游牧农耕两种文化,一道黄河,注入的却是联通世界的资源。尽管,盐业的发展,我们已经实现了深加工及精细化的发展。然而其他产业,似乎还在延续着驼盐古道的历史,原料输出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产业链条的发展总是处处受制。阿拉善的敖伦布拉格产出了石油,听说我们不具备深加工的条件,或许只能架设管道运往其他地方,这让阿拉善情何以堪?

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歇,那消逝的、悠远的驼铃回声突然响彻耳畔,仰望贺兰山,是谁正在穿过那驼盐古道?

4、行者无疆,贺兰山是部立着的史诗!


整本书读完,虽然意犹未尽,但是让我立刻想到了余秋雨先生的《行者无疆》。余秋雨先生也是历时多年,以长途旅行方式实地考察历史文化,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作为考察中华文明的记录,以《千年一叹》作为考察伊斯兰文明的记录,以《行者无疆》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余秋雨先生以他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展现出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追溯与思索。

唐荣尧老师的《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也是这样一部集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散文篇章。作者以文学的语言、参照纪录片拍摄的叙事手法,从贺兰山的历史、地理、宗教、人文等各个视角来挖掘这座山的文化,还原了一部史诗般的山脉。这样的写作无疑是困难的,要达到学者的严谨,记者的求实,就要在众多的研究史料中抽丝剥茧,找到与贺兰山、历史、文化、文明等息息相关的、真实而无误的内容。还要夜读千册,脚穿百谷,通过实地采风查看,求证历史的脉络和文化的演进,感受历史的遗风。如何让这本书更具人文历史气息,而不是史料专著般的枯燥转述,我想,作者是经过很多思考与选择的,最终从浩瀚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梳理出了这本书的脉络,每一章节都突显了贯穿贺兰山的历史文化意义。

贺兰山,就立在那里,千百年来始终瞩目着四季更替,文明迁变,朝代更迭。“山无言,但山一定在等待”,那么,贺兰山在等待什么呢?也许它在等待揭开神秘面纱、等待烽火狼烟燃起、等待驼铃穿越而过......

行者无疆,贺兰山是部立着的史诗!最后,以唐荣尧老师的这段话作为结语,如果能够引起您的关注,那么建议您阅读这本书,阅读贺兰山这部立着的史诗。

人文学者说,这是中国北方游牧部族的历史长廊;

宗教学者说,这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首度相会的地方;

政治学家说,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

地理学者说,这是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的分界线;

地貌学者说,这是划开宁夏平原绿洲和阿拉善荒漠的山脉;

气象学者说,这是西伯利亚寒流和太平洋暖流抵达尽头的地方;

河流学者说,这是中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

这,仅仅是一家之言。进而,唐荣尧站在中国视野指出——

如果没有贺兰山,北方民族在史前时期以岩画形式所记载的生活与历史就缺失了重要的一块。

没有贺兰山,秦、汉帝国会因为失去北方的天然障碍而变得更加短命。

没有贺兰山,党项人会失去一个天然的依靠,无法在贺兰山下建立起西夏王朝。

没有贺兰山,从青藏高原而来的和硕特部或许就不会在贺兰山西侧驻留并形成今日的阿拉善盟。

没有贺兰山,中国煤炭资源宝库中会失去一个重要的基地,就没有因煤而兴的石嘴山市。

没有贺兰山,来自内蒙古西北部沙漠深处的沙尘暴,会让成都平原上盛开的鲜花,落上一层细细的沙尘,甚至重庆人吃的蔬菜上,能闻见一种让他们陌生的沙尘味道。

没有贺兰山,宁夏平原或许就会变成一片沙漠或戈壁,中国的粮食基地也会失去重要一块;中国人工绿洲的改造史上,也会失去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没有贺兰山……

2021年2月1日晚

袁华年,笔名骆驼先生,80后,阿拉善盟作家协会会员,热爱阅读与写作,业余时间致力于阿拉善文学艺术服务推广。所创作《局长之梦》《哭笑不得》《阿拉善奇石“劫”》《说到与做到》等短篇小说、微小说及散文、诗歌等刊发在《阿拉善文学》“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