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元592年,隋文帝杨坚把贺若弼召进宫,...

 兰博2000 2021-02-02
公元592年,隋文帝杨坚把贺若弼召进宫,丢给他一封奏折。贺若弼粗略翻看几下,吓得立马“扑通”跪倒在地,惊恐道:“臣曾率军渡江灭陈,求陛下看在此功劳上,饶臣一条小命吧!”杨坚阴沉不语。

贺若弼是隋朝开国大将,曾在南下灭陈的统一战争中立下大功。在沙场上他是所向无前战功赫赫的猛将,但面对杨坚,他却突然战战兢兢,冷汗直流。究竟是什么事,能让这样的猛将胆战心惊呢?

《智囊》记载,“弼自谓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许。既而杨素为右仆射,弼仍为将军,甚不平,形于颜色。每倡言,宰相杨素、高颎二人惟堪啖饭耳!”

原来,贺若弼觉得自己劳苦功高,官职竟然还不如杨素,非常怨恨不平。甚至直接语言攻击当时的宰相杨素、高颎是酒囊饭袋。大言不惭的话语既侮辱了朝廷重臣,又似埋怨皇帝识人不明。

此话一出,不仅朝堂群情激愤,隋文帝杨坚也暴怒不已。贺若弼毫无察觉,当杨坚把群臣要求处死他的奏章给他看时,他才恍然大悟,吓得赶紧求饶。

最终,杨坚还是念在他有功劳,让他告老还乡,没有进行处罚。贺若弼劫后余生,庆幸之余,这才想起一件陈年往事。啥事呢?跟他的父亲贺若敦有关。

《智囊》记载,贺若敦临刑,呼弼曰:“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原来,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是因为祸从口出而死,所以用锥子刺破贺若弼的舌头,想让他引以为戒。但时光匆匆,过去这么多年贺若弼早已抛之脑后,这次濒临死亡才重新想了起来……

贺若弼想起往事,顿觉后背发寒。他曾与某大臣议论“太子非帝王器”,结果大臣转头劝谏皇帝废掉太子,还说贺若弼也赞同。面对皇帝的询问,贺若弼连忙否认。最终,大臣被赐死,而他逃过一劫。

还有次,贺若弼率军攻打南陈,眼看就要攻破金陵,另一路猛将韩擒虎却捷足先登,抢走头功。贺若弼大怒,“恨己功在韩擒虎之后,于是与擒相争,挺刃而出”。为了争功贺若弼竟然要以命相搏。

虽然后来隋文帝调解,将二人并列头功,但对贺若弼已有不满。但即便如此,《智囊》记载,“弼时贵盛,位望隆重”。贪心不足蛇吞象,后来妄自尊大被逐出朝堂,全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隋文帝脾气好,能容忍贺若弼的大嘴巴,但到隋炀帝时,就没那么宽容了。

《智囊》记载,有一次“隋炀帝谓弼曰: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弼曰:“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虎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

话里话外,贺若弼自诩为大将,比三人都要尊贵,这态度让隋炀帝非常不高兴。后来在宴会上,贺若弼献诗一首,竟然是在抒发自己不被重用的埋怨之情,隋炀帝更是脸色难看。这一切,贺若弼毫无察觉。

终于在公元607年,贺若弼和高颎、宇文弼在一起“私议得失”,隋炀帝知道后忍无可忍,将贺若弼斩首抄家,“妻子为官奴婢,群从徙边”,一代名将贺若弼,终究还是和父亲一样,死于祸从口出。

这个故事记载在《智囊》。贺若弼父子本可以安然享受荣华富贵,但最终下场却如此凄惨。原因有二。

第一,做事不懂适可而止。与韩擒虎争功,说杨素是饭桶,这都表明,他渴望更高的权位,太过于争强好胜,旺盛的权力欲只会遭到帝王的猜忌!为什么王翦郭子仪可以善始善终?只因懂得明哲保身!

第二,说话不懂分寸尺度。贺若弼是举足轻重的重臣,说话却不顾影响。妄议储君、妄议朝臣、妄议朝政,不仅使朝廷丢脸,还让皇帝难堪。这种人,领导能用得舒心吗?

《智囊》有云:“智者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意思是聪慧的人在别人面前举止慎重,表情自然平稳,说话稳重有分寸。贺若弼要是有这智慧,绝不会因祸从口出而死了!

所以说,智慧是很神奇的东西,它也许不能影响人生的长度,但会决定人生的深度。

公元1625年,明朝鬼才冯梦龙编纂了一本绝世奇书,叫《智囊全集》。书中内容贯穿华夏上下5000年、汇集了1238个智慧人物故事,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应有尽有。

康熙雍正枕边常备,奉为帝王秘册,曾国藩李鸿章随身携带,随时阅读,这都是为了汲取其中为人处世的智慧。给大家推荐这套全书文白对照的《智囊》,一套6本,1000多页,又厚又坠手,新春上架,仅售34.5元,平均一本才5.8元。

毕竟是国学经典,十分超值。感兴趣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或者横幅了解。正版保证,七天包退换,可放心购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