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核气的中医病因、治疗和预防调护

 乐敬 2021-02-02

  梅核气是中医病名,指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病治》最早描述了“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的症状,《赤水玄珠·卷三》更明确指出:“生生子曰: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又曰:痰结块在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者是也。”在古代医籍中尚有梅核、梅核风、回食丹等别名。本病多发于中年女性,尽管并不影响呼吸、吞咽等正常生理功能,但由于咽喉的异物感,常令患者忧心忡忡,精神负担过重,甚至有严重的恐癌心理,以致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病因病机】

  本病多与七情郁结、气机不利有关。

  1、肝郁气滞

  平素情志抑郁,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肝气上逆,阻结于咽喉而为病。

  2、痰气互结

  思虑伤脾,或肝郁日久,横逆犯脾,以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气互结于咽喉而为病。

  【临床症状】

  以咽部异物阻塞感为主要症状。其状或如梅核,或如炙脔,或如贴棉絮,或如虫扰,或如丝如发,或如痰阻,或如球如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痛不痒,不碍饮食及呼吸。多于情志不舒、心情郁闷时症状加重。

  【分型论治】

  本病一般病程短者,以肝郁气滞为主;病久或反复发作则肝脾不和,痰气互结,甚至痰瘀互结。治疗方面,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还应对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耐心解释。

  一、肝郁气滞

  主证:咽喉异物感,或如梅核,或如肿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但不碍饮食。患者常见抑郁多疑,胸胁脘腹胀满,心烦郁怒,善太息,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解郁。

  方药:逍遥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薄荷助柴胡疏肝;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祛湿;生姜、甘草益气补中。可选加香附、苏梗、绿萼梅以助理气利咽;烦躁易怒、头痛不适、口干者可加丹皮、栀子;失眠者可加合欢皮、酸枣仁、五味子、夜交藤;情志抑郁明显者,亦可配合越鞠丸加减。

  二、痰气互结

  主证:咽喉异物感,自觉喉间痰多,咳吐不爽,时轻时重,或见咳嗽痰白,肢倦纳呆,脘腹胀满,嗳气,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导滞,散结除痰。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方中半夏、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厚朴行气导滞;茯苓健脾利湿除痰;紫苏行气宽中,俾气舒痰去,病自愈矣。精神症状明显、多疑多虑者,可加炙甘草、大枣、浮小麦;胸闷痰多者可见瓜蒌仁、薤白;纳呆、苔白腻者加砂仁、陈皮;若兼脾虚者,可合四君子汤加减。

  痰气互结日久,致使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咽喉脉络受阻,亦可见异物堵塞感,持续难消,治宜祛痰、活血、理气,可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当归、生地、芍药和血养阴润燥;二陈汤祛湿除痰理气。两方合用,以达祛痰活血理气之效。若兼病久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者。可加黄芪、鸡血藤;胸胁不舒者加柴胡、苏梗、枳壳;痰湿盛者,加半夏、瓜蒌。

  亦可用合欢花、厚朴花、白菊花、佛手花、绿萼梅等量拌匀,每次6克,开水浸泡代茶饮。

  【预防与调护】

  1、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培养乐观开朗、心胸宽广的性格。

  2、戒除烟酒,禁食肥甘厚味之品。

  3、减轻心理负担,有利康复。

(实习编辑:李金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