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宁之地

 四十八顷氏 2021-02-02

现在的翁牛特旗政府所在地乌丹镇,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的名字,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全宁”了……

鲁王城的由来

在前几期里,“赤峰记忆”为您介绍了,今天的翁牛特旗乌丹镇,在元代时叫“全宁城”,俗称“鲁王城”。

“至元七年,斡罗陈万户及其妃囊加真公主请于朝曰:‘本藩所受农土,在上都东北三百里答儿海子,实本潘驻夏之地,可建城邑以居。’帝从之。遂名其城为应昌府。二十二年,改为应昌路。元贞元年,济宁王蛮子台尚囊加真公主,复与公主请于帝,以应昌路东七百里驻冬之地创建城邑,复从之。大德元年,名其城为全宁路。”

这段元史,说的就是应昌路和全宁路的来历。 公元1238年,弘吉剌氏斡陈被封为万户,尚元睿宗拖雷之女也速不花公主为妻。斡陈的爷爷就是特薛禅,父亲叫按陈,母亲被尊称为哈真。婚后,他在今天的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湖(时称答儿海子)东岸为也速不花公主修建了一座离宫。斡陈死后,按陈的弟弟纳陈袭万户,尚成吉思汗孙女薛只干公主为妻,有子哈海、脱欢、斡罗陈、只儿瓦。斡罗陈先尚完泽公主为妻,完泽公主死后又尚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三女囊加真公主为妻。经元朝廷同意,斡罗陈和囊加真又在达里诺尔湖畔建立了一座城邑,作为弘吉剌部的驻夏之地,名曰“应昌”。

斡罗陈后因其弟只儿瓦叛乱被杀,囊加真公主继适帖木儿,帖木儿死后又适蛮子台。 在元朝的第二位皇帝成宗铁穆耳即位后,蛮子台被封为“济宁王”,囊加真为“鲁国大长公主”。

公元 1295年,即元贞元年,蛮子台和囊加真向成宗请求,说是想在应昌路东七百里的地方再修筑一座城邑,作为驻冬之地。成宗批准了这一请求,并为这座城邑赐名“全宁”。

大德十一年,即公元1307年,帖木儿长子、按陈之孙琱阿不剌被封为鲁王,故全宁城又被俗称为“鲁王城”。相同的原因,达里诺尔湖边的应昌城也因此被称作“鲁王城”。

全宁,即今天之乌丹也! 

契丹的“四楼”

实际上,现在的翁牛特旗,在春秋至秦时有东胡人在活动,西汉为乌桓之居,东汉为辽西鲜卑之所。到了西晋时,这里又是鲜卑宇文部的牧马场,东晋西境为库莫奚地,东境为契丹地。辽置匡义军节度,属上京道。

今天,在翁牛特旗新苏莫苏木境内还可以看到辽代的永州城遗址!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为了狩猎和习武,曾在他的辖地建有“四楼”,谓国家核心之所在。关于契丹“四楼”的确切位置,现今说法不一,但一般认为:祖州为“西楼”,是秋季狩猎之地;“东楼”在龙化州,故址位于现通辽市奈曼旗八仙筒镇西孟家段村北约1公里处,地处老哈河河床及河南岸,当地人称为“高丽城”,《辽史》太祖纪:“天复二年城龙化州与潢水之南,始建开教寺”;“北楼”在唐州,“南楼”就在永州。如果按气候条件推断,耶律阿保机到了春天就住东楼,夏天在北楼,其后面的大辽契丹诸帝的冬月行帐则驻永州之广平淀。辽乾亨三年,即公元981年,景宗耶律贤设永州军观察,隶彰愍官,统长宁、义丰、慈仁三县。辽统和十三年,公元995年设丰州,为头下军州,后名澄州。

如是,今之乌丹,乃辽丰州故地。金改永州为长宁县,属临潢府路;改澄州为全州,置全州盘安节度使,州治安丰,辖卢川县和静封县。

到了元代,今天的乌丹镇是“全宁路”的治所。 据《元史》记载,为了建好全宁城,成宗从国库存钞116.2万锭中专门拨款20万锭给济宁王蛮子台和囊加真公主,用于籴米之资。这笔钱除了用于兴建全宁城的万名军民匠人吃粮而外,剩下的大部分还是用于城建上了。有了如此充足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全宁城的规格可想而知。更何况,在文宗时,又对全宁城进行了第二次建设。

有史料记载,元朝拨付给全宁城的再修资金仍达12万锭,仅在天历二年(1329年)的两笔就达4万锭,比天历元年一年的全国发行至元钞30万锭、中统钞3万锭的十分之一还要多。由此可见,当时的全宁城是何等的富丽堂皇啊!然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随着鲁王的被斩杀,一切都化为乌有了!

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琱阿不剌之子阿里嘉室利袭封鲁王。元统元年,即公元1333年,阿里嘉室利死去,琱阿不剌的弟弟、阿里嘉室利的叔叔桑哥不剌因尚成宗之女普纳公主而于元统二年由郓安王晋封为鲁王。除此而外,还有两位在历史上存疑的鲁王,一个就是蛮子台,另一个叫马某沙。

在《元史》的诸王表中有这样的记载:“蛮子台驸马,由济宁王晋封。”但仅此而已,在传、纪中再无任何记载。因此,在蛮子台是不是被晋封为鲁王这个问题上,便无解了。

另据《元史》顺帝纪记载:“至正十四年四月……复立应昌、全宁二路。先是,有诏罢之,以拨属鲁王马某沙王傅府,至是有司以为不便,复之。”由此,可以认定这位“马某沙”应当是一位鲁王,但此人同样未被载入《诸王表》抑或《特薛禅传》等史料中。据此,学者们只能推断这位马鲁王的受封时间大约在至正四年(1344年)到至正十四年,即1354年之间。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七年七月,即公元1374年,李文忠在毡帽山(今乌丹镇南的鸭鸡山)斩鲁王,俘获鲁王妃,并缴获鲁王金印、玉图书等物,班师回朝。

鲁王的被斩,宣告弘吉剌部在其封地上的统治终结了。至于那位被斩的鲁王是谁,是马某沙还是另有其人,只有天知道了!  

全宁卫的兴衰

洪武二十二年四月,即公元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原全宁路旧址设置全宁卫。 明军的进攻,让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迅速地瓦解了。当时,在边塞的蒙古割据势力,或是被平定,或是归降明廷,只剩下元时辽阳行省丞相纳哈出的一支较强的武装了。

纳哈出的祖上非常的有名,正是成吉思汗四杰之一的木华黎。他带领着20万之众,活动于辽东及辽河流域之间,伺机与明军作战。但是,随着全宁等地区的丢失,纳哈出再也无力抵抗,于洪武二十年也率部归顺了朱家天下。同年八月,明廷在今天的宁城县境内设置大宁卫指挥使,以将士有罪者往戍焉。

公元1388年5月18日,明军将领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附近大败北元残军,俘虏北元第三位皇帝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及妃、王等五十余人、男女七万余,马驼牛羊十万,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只有脱古思帖木儿和长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逃走。

同年10月,脱古思帖木儿与其长子天保奴被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袭杀篡位,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国公老撒等人率三千余人投降明朝。

洪武二十二年春正月,即公元1389年,老撒率其部属借觐见明太祖朱元璋之机提出“知院捏怯来等愿于大宁等地屯种”的请求。明太祖朱元璋欣然应允,立即派遣使者前往抚慰,并于当年四月下诏在原全宁路旧址设置全宁卫,正式结束了鲁王对全宁地区九十多年的统治。明廷任命捏怯来为全宁卫指挥使,并且要求捏怯来将失烈门以下的其余部属、将校具数上报,一并授予官职。

按照明朝卫所的制度,每卫设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两人,指挥佥事四人,还设有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以分领士卒。明廷为使蒙古部众安心,全宁卫指挥使以下均为捏怯来的旧部,并未再派兵驻守。捏怯来率其部众以全宁旧址为驻牧之地,但并未再重修已毁于元末战火的全宁城。

但是,在明朝设置全宁卫时,捏怯来等一众蒙古人在是否彻底降明这个问题上还是有很多想法的,尤其是丞相失烈门,在被明廷授以官职时犹豫不决,甚至以有病为托词拒见使者。不久,他终于下定决心,与北元重新取得联系。洪武二十二年八月,失烈门率领部下袭击了捏怯来,押着捏怯来逃到也速迭儿的佥院安达纳哈出处。

失烈门回归北元后,杀死了捏怯来,捏怯来的旧部也就散了。明廷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诏谕朵颜、福余等卫所,招集并安抚了捏怯来的余部,送往大宁卫。在大宁之地,明廷为这部分蒙古人分派了粮食、布帛等生活物资,仍送回全宁卫进行安置。

此时,全宁已经成为朵颜三卫驻牧地的一部分了。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明朝统治内部为了争夺皇位而爆发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燕王朱棣成功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但是,这场战争使北方的经济雪上加霜,受到了重创。不仅如此,为了争夺皇位,朱棣还将大宁及北平都司各卫之兵都投入到战火之中,诸多卫所为之一空,全宁卫也不能幸免了。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鉴于靖难之役的教训,展开撤藩动作,北部防线除开平一处而外,均有所收缩。同时,为了使东北纳入明朝的势力范围,朱棣还遣使诏谕女真、兀良哈诸部。到此,兀良哈诸部成为漠南地区的主要蒙古部落。 

这是一个标题

有学者认为,“翁牛特”应当汉译为“诸王汇聚之地”。

因为,在明末清初出现在史籍中的“翁牛特部”,与斡赤斤等东道诸王后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帝国后,为了管理这遥遥万里的疆土,根据蒙古人的传统习惯,实行了领地和属民的分封制——千户、万户与诸王制。他将获得的领地和属民分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兄弟和功臣,组成了各自的兀鲁思、万户、千户这种行政、军事、经济、生产合一的政体。其中,成吉思汗把在西方的土地分封给了自己的3个儿子术赤(长子)、察合台(次子)和窝阔台(三子)。后来,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儿子旭烈兀在另一次西征中获得了中亚、西亚的大片领地。史学家们就把这些分封在西方的成吉思汗的后王们称为“西道诸王”。成吉思汗把蒙古的故土留给了幼子拖雷,拖雷之子忽必烈建立了“大元王朝”。他又把蒙古故土东方的土地分封给了自己的弟弟们,他们和他们的后王们史称“东道诸王”。

大辽契丹王朝被女真人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取代后,大批契丹人仍然生活在辽东地区,不得不接受女真人的统治。当蒙古人的铁骑踏进辽东地区时,不堪压迫的契丹人在首领耶律留哥的带领下,打算投奔到成吉思汗的帐下。恰在此时,耶律留哥与奉成吉思汗之命进军辽东的弘吉剌部首领按陈相遇。成吉思汗在得知辽东契丹人归顺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下令将辽东地区的统治权交给耶律留哥,并封其为“辽王”。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的幼弟斡赤斤控制了辽东地区,成为新的“辽王”。此后,斡赤斤后裔一直统治着辽东地区。

明朝取代大元后,在辽东地区设立朵颜三卫,末代辽王阿札失里又成了泰宁卫的指挥使,而泰宁卫蒙古人自称“翁牛特”。实际上,明朝对辽东的蒙古人实行羁縻统治,将大部分原属东道诸王的蒙古人均划归给阿札失里管辖,“翁牛特”的称呼也就专属于泰宁卫了。

在明成祖朱棣时期,三卫蒙古人进入到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驻牧,在明政府与蒙古汗室的统治夹缝中艰难生存。到了明朝末年,伴随着蒙古汗室的南迁,察哈尔蒙古也来到西拉沐沦河边,使得生活在这一带的蒙古各部之间的纷争不断。正是在这不断的纷争中,原属于东道诸王的一些部族慢慢团结起来,成为一个新的蒙古部落,史称“阿鲁蒙古”,其中包括翁牛特部。

努尔哈赤时期,后金政权曾一度将归附的漠南蒙古编入满洲八旗之内。但是,随着蒙古族人口的增多,不得不采取新的统治办法。于是,皇太极重新划分了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翁牛特、四子部和阿鲁科尔沁等部与后金沿边八旗游牧蒙古的界限,还以功劳的大小分封蒙古诸王。比如孙杜棱和栋戴青为翁牛特部首领,班第为敖汉部首领,而古鲁思奇布则为喀喇沁部首领。之后,清王朝正式开始设旗编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设翁牛特左、右二旗。翁牛特右翼旗为佐领二十,第一任札萨克为多罗杜棱郡王;左翼为佐领三十八,第一任札萨克为多罗达尔汉栋戴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