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大众国产ID.4,我们有五个行业思考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1-02-02


ID.4是大众在中国市场真正交付的第一张电动车答卷,取代燃油车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但南北大众真的准备好了吗?




童济仁汽车评论丨李梦晨

南北大众ID.4相继公布价格,20-25万元的主销区间,处于意料之中,大象开始起舞。围绕着ID.4,我们有一些感悟,也有一些隐忧,本文与大家共同讨论。

电动车中间市场由合资品牌填补?

参考乘联会数据,2020年纯电动车销量为91万辆,同比增长13%,在新能源车(纯电动+插电混动)份额占比从2019年的80%提升到了2020年的82%。

份额提升2个百分点,相比于插电混动,纯电动车的增长之势更胜一筹。如果细究纯电动车各细分市场的份额变化,在过去一年里,已经分化出新的格局。

2019年,份额占比最高的纯电动车是A级纯电动轿车。2020年,份额占比最高的纯电动车迁移为A00级纯电动轿车,紧随其后的是B级纯电动轿车。



原因很好理解,2020年涌现出两款“现象级”电动车,一个是A00级的宏光MINIEV,另一个是B级的特斯拉Model 3。

但这两款车处于市场的“两极”,将电动车市场拉扯为“哑铃状”,并没有真正进入预算更主流、用户覆盖面更广的“中间市场”。

也可以说,电动车“中间市场”缺少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的产品。在市场上,可以找到A级纯电动轿车或SUV,但长期以来主要供应网约车市场,多数满足B端需求,处于“虚火”状态。



所谓中间,不仅是指价格主流,也是指消费观念主流、稳重。如果要在2025年实现500万辆新能源销量目标,“中间市场”必须被真正打开。大众汽车带着ID.4下场拼杀,后续还有更小的ID.3和更大的ID.6等一系列ID车型推出,瞄准的正是“中间市场”。

大众要成为电动车时代的主流品牌,要成为中间市场的中坚力量,ID.4能否打响第一枪,其实非常重要。

大众要扮演合资电动车市场教育的角色?

新能源不只是从内燃机换成了电动机,从油箱换成了电池包。它正在影响两个关键因子,分别是用户态度和零部件体系,从而深刻改变着汽车行业。

前两年,新造车大潮来袭,一路纷纷扰扰,有佼佼者,亦有落得一地鸡毛。不论争议如何,至少让消费者开始认识到电动车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体验是怎样的。



在过去一年里,新能源股价也在狂涨,尤其以特斯拉、蔚来为典型,话题度居高不下,对于消费者的心智教育,均起到了助推作用。

从目前来看,很多消费者逐渐可以接受电动车了。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购车时,还会关注车辆智能化,也就是说,电动车与智能车在用户层面,产生了印象捆绑。反过来,这也决定了电动车应有的产品形态。



另一个改变是“零部件体系”,本质上仍是因为汽车的产品形态发生了改变,“电动”“智能”成为核心定义。

延续百年的传统汽车产业链体系需要“解构再重塑”。比如,动力电池成为供应链中游的重要零部件,连带着钴矿、镍矿也成为关键资源,但这些并不是传统主机厂擅长的领域。

最终形成的局面是,核心零部件逐渐与主机厂脱离。身处下游的主机厂,完全可以通过外采三电系统,以及智能化硬件和驾驶辅助的软件,实现电动车的制造与组装。也就是说,电动车产业链价值,将会以更高的比例流向零部件供应商



事实上,这也意味着主机厂的进入门槛被降低了。前人趟过的路,后人不必重走;前人栽下的树,后人也可以树下纳凉。

有用户接受电动车,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可以支撑电动车,这将是加码电动车的好时机。但大众入局,赶早不赶晚,它不能隐退为后人的角色,仍需要担负起前人的任务,教育市场,重塑供应链。

与燃油车同价代表大众电动化的决心?

南北大众ID.4价格公布,主销价格落在20-25万元区间。势必要直面一个问题,这个价格到底贵不贵?

当初,ID.4首发版公布低于25万元的价格,几乎可以推定出上市版瞄准了20-25万元价格市场。在这里有两个参考标定,一个是大众同级别的燃油车,另一个是新能源的标杆特斯拉。



首先,ID.4主销低于25万元,也就低于了特斯拉Model 3的入门价格,暂时避其锋芒,形成错位区间。同时,参考同级别的探岳或途观L,ID.4做到了与燃油车“同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信号。

说ID.4价格不算贵,也是因为“同价”于同级别燃油车。纵使燃油车存在终端优惠,ID.4由于不计入购置税,并享有牌照优惠,仍然具有一定的选择优势。

但因为出自于MEB平台,暂未形成规模优势,ID.4的初期成本高于探岳或途观L。大众选择“同价”策略,开拓“中间市场”是一大原因,下决心全力推进MEB平台车型量产是另一大原因



大众为什么如此决绝?因为新能源是大势所趋,而MEB平台是大众豪赌新能源的必杀技,是关乎大众未来十年的重要战略。

为此,大众已经投入了巨大的沉没成本,那就必须快速提升量产规模,不断摊薄成本,前期忍受一定的利润亏损也非常值得。毕竟,电动车要走量,价格需要下探,去拥抱更广范围内的潜在用户。

还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无论中国市场,还是欧洲市场,大众面临着双积分和碳排放的巨大压力,需要提高新能源车型的销量份额,以此规避巨额罚款,在行业变革期守住市场地位。



但是,做企业不是“做慈善”,在价格、成本与用户感知之间,大众也在寻找着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ID.4有不少产品亮点,比如可互动的灯光,AR-HUD,大天幕,但也有一些明显的槽点,比如塑料感非常强的内饰,后轮鼓刹。或许可以有一些技术上的解释,但落脚到用户感知层面,免不了心里犯嘀咕,是不是有意减配了?

如何扭转潜在的口碑问题,大众面临的挑战并不小。

大众电动车的补能体验有什么新期待?

我们仍需要明确一点:“补能便利”是电动车普及的前提之一。

这基本解释了,目前电动车最主要的市场在一二线城市,原因之一是这里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备。

大众ID系列如何直面这个问题,参考答案已经被市场上其他电动车品牌写出来了,诸如赠送家充桩、自建充电桩、第三方充电桩、机动服务充电车


一汽-大众ID.4 CROZZ公布价格的时候,也将补能举措详细地写了出来,以上四种方式均有提供,能给的都给了。由大众、一汽、星星充电、江淮四家按照30:30:30:10份额联合成立的充电服务公司,已经开始全面铺设充电桩。不过,上汽已经投资了安悦充电,从同质化竞争的角度暂时没有参与对开迈斯的投资。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以前关注有或没有,现在更关注体验如何。比如,充电桩的功率怎么样,自建充电桩的普及密度如何,充电车在关键时刻能否快速响应。



大众,燃油车时代的“巨无霸”,当杀入电动车市场之后,势必要角逐新的“巨无霸”,相关基建其实更迫切。毕竟体量之大,更容易被“挤兑”。

我们能期待的,是南北大众躬身入局之后,可以加速推动充电桩的高密度普及,以及充电功率的再上一层楼。

直营&代理模式在合资车企行得通吗?

最近几天,我们以消费者的角色,与南北大众ID.4进行深度接触。主要想解答一个问题:“将ID.4卖给消费者”,他们准备好了吗?

ID.4将会采用新模式进行销售。新在哪里?点开官方网站,一步步完成配置,交付定金,即可等待提车。与特斯拉非常类似,这是直营模式的一个环节,用户的购车信息将直达主机厂。



但是,实车体验,完成交付,仍需要附近4S店“做代理”,这即是代理商模式。

理论上,深耕市场数十载的南北大众,数量庞大、渗透度广的终端渠道是其最明显的品牌优势,每一家店领取一定的销量任务,每一个月的销量目标即可达成。可事实上,却没有那么简单。

线上下单,根本的前提是“价格透明”,且不存在“一车一价”和“捆绑销售”等旧问题。

这对4S店的要求比较高,因为打破了他们的销售习惯,而且电动车几乎没有太多的保养支出,售后赚钱也不成立。4S店的主要收益只有卖出电动车后,厂家给予的佣金报酬



在与销售顾问和潜在用户交流之后,我们发现,由于是代理形式,店内展车属于主机厂,4S店只是提供了展示空间,最终的销售合同与发票,也会由用户与主机厂销售公司直接达成

4S店的角色被进一步淡化,但潜在的问题是,与用户直接接触的仍然是4S店,他们的积极性如何,需要打一个问号。而代理商模式会不会走偏,比如强制保险、附加一些莫名的费用,不少潜在用户心有担忧。


代理商之外,直营式的城市展厅正在布局中

目前,可以理解了,为什么在初期南北大众必须主动筛选经销商,而不是所有渠道均做代理布局。他们必须找到最靠谱的伙伴,帮助他们在市场中打响第一枪。

当代理商模式真正走通之后,再渗透到更广的渠道,南北大众的渠道优势才能真正被释放。目前,特斯拉及其他新造车的销量集中于一二线城市,而大众有机会激发中低线城市的渠道优势,在自己擅长的战场予以销量阻击



改变旧的销售模式,对于大众品牌而言,牵扯的利益太多,操作起来并不容易。但由于汽车产品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为运营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载体。技术变革,引导经营模式的变革。

虽非一日之功,但终究要拔锚启航。更高效、更透明、更直接,趋势是正确的,那就有必要躬身入局。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