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辙告诉我们,精英是如何炼成的

 文明世界拼图 2021-02-02

苏辙告诉我们,精英是如何炼成的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苏辙告诉我们,精英是如何炼成的

苏辙:古代知识精英的典范 刘建斌|文 我国古代,自孔子以后,知识精英们大都是集官员、学者、文士于一身,而且将为官济世摆在首位,置于中心,做学问,写诗文,都是围绕从政展开,为之服务的。以北宋「 ”三苏”之苏辙为例,就是这一现象的最佳诠释。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 ),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宰相,「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父苏洵,其兄苏轼,俱以文显。 苏洵自幼厌学,是典型的大器晚成者,所以他特别在意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学业,绝不让两个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三载,闭户读书的同时,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少年时期的苏轼与苏辙。史载苏辙「 ”自小读书,好言治 乱”。十七岁那年,学业初成的苏辙娶妻史氏。既已成家,自当立业,所以结婚第二年,苏辙随父兄游学京城。在去京城的路上,顺道拜访了出知益州(成都)的张方平,张方平出了六个题目,想考一考苏轼、苏辙两个小年轻。看了两兄弟的答卷,张方平异常钦佩,竟以国士礼对待苏辙父子。张方平对苏洵说:你这两个儿子都是天才,苏轼聪明机敏,非常可爱;苏辙谨慎持重,今后成就不在苏轼之下。 苏轼和苏辙后来的人生之路,完全如张方平所料。同样的家庭教育和入仕途径,同样的政治见解和政治操守,同样的遭受政敌仇视和迫害,苏辙的官比苏轼做得大,仕途坎坷却比苏轼少得多,人生结局也比苏轼强得多。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 年),苏辙考中进士(与苏轼同榜),名列高等,授任县主簿。此时的苏辙,虚岁不过19岁,其天赋之高,成名之早,令人惊叹。嘉佑六年(1061 年),苏辙又和苏轼一起,参加仁宗皇帝亲自主持的直言极谏制科考试。不巧的是,临近考试,苏辙却病倒了。宰相韩琦向宋仁宗建议,推迟考试时间,以便苏辙可以应试,宋仁宗居然同意了。考试结果出来,一共录取三人:苏轼、苏辙、王介。苏辙在所上《进论》、《进策》中,大胆地向宋王朝「 ”不抑兼并”、「 ”不立素将”的祖宗之法发起了挑战,认为「 ”当今之势,不变其法,无以求成功。”苏辙提出的抑制土地兼并、低息贷民之策,不仅和其后王安石新法相关变革方向一致,而且更为合理。苏辙改革兵制的建议,更被清人沈德潜赞为有「 ”烛照”之明。在答《御试制策》的策文中,苏辙对时政的重大失误,揭示得尤为深刻。看到苏辙和苏轼确是经世致用的饱学之士,宋仁宗宣布录取结果退朝后,喜不自禁的对皇后说:「 ”「 ”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自此开始,苏辙作为一个知识精英,有了一个更为高大的施展政治抱负的平台,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之类的命题,就成了他一生都在书写答案的试题。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三月,苏辙上疏朝廷,认为时政之急,应以去除冗吏、 冗兵、冗费为先。神宗看后批示:苏辙「 ”潜心当今之务,颇得其要”,却人微言轻,实在可惜。当即召见苏辙,任之为「 ”三司条例检详文字”,并进入变法之核心部门。尽管三司条例检详文字,在当时乃炙手可热,前程无量之职,但因常与包括王安石等新党人物意见不合,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苏辙干了不到六个月,就请求到地方做事。苏辙从此远离朝廷,到地方做了十六年小官,但仍潜心时务,关心民瘼。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 年)八月,新旧党争出现急剧变化,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彻底压制了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朝廷一纸调令将苏辙从绩溪县调回京城。重新回到权力中心,苏辙升迁很快,从小小的校书郎起步,历任右司谏、起居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吏部侍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等显职要职,更一路飙升为副宰相——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进入朝廷决策核心宰执班子。这是苏辙仕宦生涯的巅峰时期,也是其公正不阿的政治品德和务实为民的施政智慧得以充分展示的时期。 苏辙在这一时期的事例不胜枚举,归纳起来只两点。一是实事求是,不偏不倚,既力纠王安石变法中的过激之行,又力阻司马光及其追随者尽废新法的荒唐之举,力求做到「 ”因弊修法,为安民靖国之术”。二是数度上疏请辞或乞外任,均未获准。前一点说明苏辙睿智务实,后一点说明苏辙尽管为官多年,政治上已经相当成熟,但名士作风依然故我。 新旧党争在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后又戏剧性的反转。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再次被移出权力的核心圈,苏辙也未幸免。从1094年贬知汝州开始,直到1103年退休,苏辙在最灰暗的十年里,时而袁州、筠州、继而化州、雷州、永州、岳州,先后任职十来个地方。每当苏辙要去职履新,当地百姓都禁不住伤心落泪,绵延数十里为他送行。 退休之后的苏辙,定居颍川。他闭门谢客、读书著述、修身养性,绝口不提时政,重新找回了一个天下名士该有的宁静。这一时期,苏辙撰成《颍滨遗老传》及《栾城后集序》、《论语拾遗》等巨著。在退休5年之后,朝廷又想起了苏辙,也不管苏辙有几多复杂感受,一纸任命再次让苏辙作起了朝议大夫,后又迁任太中大夫。又过了四年,即1112年9月,为大宋江山操劳了50多年的苏辙,和疾病缠斗了一辈子的苏辙,以太中大夫的职衔正式退休,次月三日,与世长辞,享年74岁。 纵观苏辙一生,勤奋好学而少年成名,以身报国不惧进退。无论德行操守还是文学成就,已是宋代士人的师表。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始终将高风亮节、正派正直、为国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尽力谋实事、干实事,不得已方退而做学问、写诗文。苏辙的人生抉择,是务实的、睿智的,也是成功的,可谓我国古代知识精英的典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