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秦淮河畔话古今

 冬歌文苑 2021-02-03

秦淮河畔话古今

当我们踏着翻车引水灌溉,挥汗如雨,也不过眼前数亩之地时,没有想到一千八百年前,毕岚为统治者洒路之水用的发明,成就了他千古美名传扬,一直沿用至我等弱冠之时;一定没有想到现在小型水利灌溉在于轻轻动动手指之间,数十亩数百亩不过如此。那时,歇工闲聊,我们就近身旁的清水小溪中用手掬水豪饮时,用我小小柔弱的肩膀,挑着半桶之水翻越楼梯时,一定想不到自来水也走进千家万户。纯净水,矿泉水随处可售,而直饮水开始延伸至各大中城市、各公益场所。

当我们用慌乱的手摇着公家的电话,偷偷与远方的家人、朋友交流时,心想,何时象英语课本上表述的一样、享受可视电话的便利呢?然而直到今天,移动智能电话各种便利享用工具却似乎开始绑架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并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感情的障碍,我们甚至奢望写一封迟到的情书,等候一封久违的书信。

当我们手指沾着蓝色或黑色的墨汁,高兴、激动、奢侈地享用着英雄牌钢笔时,流畅的笔迹,似乎原本笨拙的字也变得那么潇洒了。然而,计算机的普及,让我们笔耕不辍的成语成为过去,让我们的笔迹开始变得生涩,让一些人渐渐看不到书法的存在,只可见传统文化的一些载体开始渐渐远离我们而去。

当我们骑着令人羡慕的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飞驰在高低不平的乡间小路时,还有人推着独轮车举步维艰;当我们拥挤在绿皮车厢里,摇晃着24小时到达北京时,当我们坐着轮渡船摆过漫长的时光隧道时,也还有人荡着双桨风雨无阻地接送南来北往的行人;当高铁与地铁似乎颠覆了我们的时间观念时,远古时代的马车扬起的尘土没有跌落,可是现代版的脚踏黄包车还依稀存在于小小城市的车流之间。

8月初,白昼,夫子庙前,骤然而至的夏末之雨之大堪称淋漓尽致,饶是有准备的游人撑着雨伞也不敢擅自奔走于夫子庙前,亭间檐下逗留着不少观看雨夜秦淮的游人,待天色渐暗,夜间的秦淮河实在比白天喧嚣了许多,岸边众多人群挤来挤去推推搡搡,争相踏上画舫一睹为快。木质的画舫用彩灯装扮着格外通明,机器隆隆代替了轻巧柔和的拨桨驶出翻滚的浪花,没有了手里拿着喇叭的导游,却不知何时换作公交车式的智能播音机械般巡回播放,两岸红黄紫蓝的灯光映得河水光怪陆离,各式各样的桥打扮得多姿多彩任性地跨在河上。此时,朱自清文里的“......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薄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的情景一丝儿不见;也不可,见俞伯平的“ 犹未下弦,一丸鹅蛋似的月,被纤柔的云丝们簇拥上了一碧的遥天。冉冉地行来,冷冷地照着秦淮。”

是啊,秦淮河畔,当我们努力模拟古代文人骚客追求的赏心悦目的情境时,却听不到盈盈水间波光粼粼桨影晃荡之声,也看不到所隐约于两岸古宅民居与昏黄灯彩,此时,画舫穿梭在细雨迷濛之中,我却还沉醉在朱自清与俞伯平笔下描述的桨影与灯光迷离的秦淮河畔,在恍恍惚惚中,寻觅着秦淮河畔宋唐之痕迹。

有时,我会一个劲儿傻想,没手机,没有电视,没有汽车,没有高铁,没有飞机,先人的生活,竟然与我们一样过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吟诗作画,饮酒斗茶,蹴鞠杂技,金石收藏等等,甚至“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我们才发现,一些往常熟知的东西及生活方式,原来可以追本溯源到更遥远的古代。确实,人类的历史之于地球,好比流星划过天空的一刹那;确实,之于整个人类演变的历史,我们也愧谈古今,实在了无古今之隔阂!

2018.08.18

摄影/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冬   歌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执行主编:吴秀明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