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廣州的記憶--荔枝湾的故事

 阿生记图书馆 2012-10-24

昔日湾青水绿的荔枝湾上,游艇鱼贯而行,棹艇的艇妹,光脚站在舱板上,随着摇桨俯起进退,粗大的辫子搭在肩上,用银牙叼了辫梢,微微香汗熏红她的浅眸和巧唇,胸挺臀凸,尽显女性青春的健美......

 
 舟楫横流,货宝云集,连云樯橹,万国来朝……这就是曾经的廣州城,一座标准的东方威尼斯水城。而荔湾则因區内美丽的“荔枝湾”而得名。“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在老一辈人的眼中和歷代众多文人的笔下,荔枝湾於廣州,犹如西湖之於杭州、秦淮河之於南京一般重要! 作為西關的代名词,极盛时期的荔枝湾浓缩了廣州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精华,更是岭南文化与風情的最典型代表,享誉海内外,曾是中外游客来到廣州的必游之地。
 
 
 
 

當年荔枝湾,河涌两岸杂树繁花|,荔枝飘香....古代诗人对荔枝湾的繁華盛况有生动的描述:“冶游风景似江南,佳節欣逢三月三;千队红妆万枝桨,荔湾春水胜鹅潭。”荔枝湾折射和演绎的不仅仅是歷史的积淀,还是一种对廣州“水文化(注1)”的回眸和解读。

 
 到了夏虫点灯时分,荔枝湾便流星点点,岸上艇中,游人如鲫。河湾里的荔枝树丛丛簇簇,河面上的紫洞艇(一种专供豪商权贵游宴的大型豪华画舫)晃晃悠悠,有人低斟浅唱。珠水流光,粥艇点著火水灯,泊在岸边,身材窈窕、粗辫乌黑的艇妹在叫卖艇仔粥和炒田螺。月色如水、船火映红艇妹的俏脸,显得红粉花菲、格外动人。游河艇上,船娘荡起双桨,颇有点南京秦淮河的風韵。牛腩粉、炒田螺、艇仔粥、芝麻糊的香味夹杂在咸水歌的甜腻味中教人迷醉。
 
 
 
《荔湾区志》有一荔枝湾的附图,這三幅畫应是同一位置 ,“荔湾晨光”。
 
 
 荔枝湾上,也曾楼船画舫盈江,垂髫和着黄發,东山少爷挽着西关小姐,临江赏景品茗,一尝地道的艇仔粥,蔚然風情。荔枝湾畔,保存原汁原味的廣州習俗,各种地道小吃满街,廣州酒家、趣香饼家、莲香楼,还有康有為親笔题名的陶陶居等名食肆,繁华至极。上下九一带作為商业中心,歷百年而不衰。西来初地上达摩的足迹,华林寺中白玉宝塔里的释家舍利,还有光孝寺中慧能的莲花座,無不向人们印证这块風水宝地不但灵气积聚、魅力非凡,更造就了思想,繁荣中闪烁着智慧之光。
 

荔枝湾地處廣州西隅,舊属南海县泮塘鄕,与花埭 、芳村一水之隔,湾水出口處,可通石門与白鹅潭,過去还有一条支流斜向西北与彩虹桥小河接通。早在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特使陆贾南来廣州向赵佗劝降,陆贾以泮塘(注4)一带為驻地,在附近沿着溪湾廣植荔枝(注5)、龙眼,开辟莲塘,诞生了荔枝湾。东汉年間,此處出產的荔枝已成為上贡皇帝的佳品,以及朝廷外交的赠礼,而这一片風水宝地,因其“一湾荷叶碧於水,两岸荔枝红似花”,而被称為“荔枝湾”。(07)

 
 在湾青水绿的湖光春色中,偶有轻舟款款地被摇近前来,少女柔声问:“可要唱一首曲吗?”你可以花几角钱点曲,听歌姬抱着琵琶或秦琴弹唱一支粤曲或什么的。远远地傳来一声声女嗓的半高音:“要艇仔粥(注6)吗?”“好靓的艇仔粥! ”又有小艇翩然靠近,船头挂一盏风灯,那洁净而黄光闪闪的甲板上,摆着一盘盘的新鲜生鱼片,淡咖啡色的吊片鱿鱼和翠绿惹人的香菜……已勾起你的馋涎欲滴。客人要吃时,艇主以烤鸭片(或白切鸡片)、熟猪肚丝、煎鱼饼条、鱿鱼丝、熟海蜇皮、炸米粉丝、脆花生米、叉烧丝等作粥料,客人要吃时,就把粥料放入碗里,临时加入适量的生鱼双飞片,再从粥煲里勺起沸滚的味粥(这种味粥多用大地鱼或生鱼的骨熬成),冲入碗内,再在粥面上撒上芫荽、葱丝、紫苏叶,最后加入一小撮虾子、几滴麻油。稍候片刻,在柔弱的炊烟里,一碗味道鲜美、材料丰富、香气诱人的艇仔粥就此诞生,足够游人大快朵颐。游客吃着真正的“艇仔粥”和水灼鲜虾,在碧波中荡舟,饱览两岸美景,边吃边谈,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十分惬意! 自那时起,艇仔粥便名噪一时、脍炙人口,由荔枝湾卖到珠江沿岸,甚至岸上,配料也渐趋多样与高级,成為人们争相品尝的廣州有名美食,其独特風味最令海外游子难忘。
 南汉后主每逢蝉鸣荔红时节,便和妃嫔、内臣等在荔枝湾大摆红云宴,城中贵胄名流云集。在唐代,荔枝湾一带河涌纵横,荔枝夹岸,已享盛名,每逢蝉鸣荔熟之时,“十里红尘,八桥画舫”,是百姓游览赏景的好去處。宋代有诗云:绿荫到处小舟藏,浅水飘红五里香。明代“羊城八景”之一的“荔湾渔唱”(渔民通过荔枝湾清早出江捕鱼,黄昏归舟,渔歌唱和的水乡泽国情调尽情显露)更为荔枝湾增添别样风情。清代至抗战前,荔枝湾迎来最鼎盛的时期,千树红荔夹岸,白荷玉立飘香数里,歷代名园荟萃、别墅群立,如唐荔园,明听雪篷,清海山仙馆、民国荔香园、停澜堂水榭、小画舫斋(惜至今均湮没无存),宛如人间仙境镶嵌其间。民国时富商更在此兴建西郊泳场、海角红楼,供游客戏水饮食、旅宿跳舞、欣赏曲藝,荔枝湾钟灵毓秀的西關風情,更使其成為衆人向往的消暑圣地。离荔枝湾二里许,还有“浮丘丹井”(今之西門口,清代羊城八景之一)。解放以後,第一次评出新的羊城八景中的“双桥烟雨”也是在荔枝湾风景区内。(
 昔日廣州,也曾河涌(也称“濠”)纵横曲折,比威尼斯的河道更多变,许多可通舟楫,池塘密布,水埠處處,可坐轿子、徒步或坐船穿過,如同水城。珠江边常见成排有竹蓬遮顶的舢舨停靠,桅杆林立,挂各色旗幡,人在其中,恍如置身森林!舊有羊城二十四桥,分别是:流花桥、彩虹桥、太平桥、驷马桥、龍津桥、柳波桥、回澜桥、大观桥、汇源桥、蓬莱桥、恩宁桥、顺母桥、牛乳桥、青石桥、横坑桥、百子桥、状元桥、漱珠桥、环珠桥、龙珠桥、凤安桥、马涌桥、小港桥、石井桥。这些桥多在城西。而西关,作為老廣州的風物荟萃之地,更是举步登舟,十步一桥,自東往西有旱桥、德庆桥、大观桥、牛乳(又名义兴)桥、永宁(又名三板)桥、三圣桥、蓬莱桥、汇源桥等古西关八桥,可称得上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绝美景象。
 
 

 

 
 

位於荔湾湖周边的荔枝湾有两千多年歴史,河涌纵横,自古便是著名的消夏游乐胜地,素有“小秦淮(注2)”之美称。这一区域不仅是廣州歴代名园所在地,也是清末民初廣州傳统民居西关大屋的集中地,以及西关小姐、泮塘五秀(莲藕、荸荠、菱角、慈姑、茭笋)、西关五宝、粤剧艺术、名老字号等老廣州符号的發祥地和傳承地。廣東著名風味小吃艇仔粥就起源於廣州荔枝湾。吸引著衆多王侯将相、达官贵人到此参观、游樂,使荔枝湾(注3)在很多个朝代都成為王宫禁地,非平民百姓可以踏足。因此,尽管荔枝湾繁盛千余载,可供老百姓真正开展娱乐活动的时间却只有幾十年。

 自然美景吸引歷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在此吟咏游樂。人们樂於在此攀枝啖荔,荡舟纳凉消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廣州人最喜爱的就是“荔枝湾游河”,既满足吃喝玩乐的需要,又可以观览珠江两岸风景,因此荔枝湾遂成为廣州游樂的好地方。民初以後,游荔枝湾的游客,都是在多宝桥下(即今之廣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右侧)雇艇游河,画舫、舢板都集中在这里接客。每至盛夏的荔枝湾,蝉声如潮,丛丛荔子含丹怒放、映红了河涌,堤边绿柳轻拂,河面碧波潋艳,天地间,满眼里,总是红的绿的,花天花地。人们乘坐各式游艇、舢板,荡漾在河涌上,沿途被重重红荔夹住,阵阵荷香围裹,香随風送,沁人心脾,一片清爽醉人景象。歌吹相鉴,泊舟绿荫下,枝叶荫覆,渺不知人間有盫蒸气,让人沉醉不思归。荔枝湾除北接流花桥外,还贯連柳波涌出白鹅潭,沿着荔枝湾出珠江到海角红楼,沿途画舫、海鲜虾艇、鱼生粥艇、烟果酒饼艇(也供应咸酸、花生之类)、出租留声机或卖唱的小艇游弋交错,吆喝叫卖声、管弦声、咸水歌声、嬉笑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常。(
 
游河的舟艇亦因乘坐人身份的高低而有所分别,普通人家多乘坐较為简陋的小艇、舢板,而富有人家则乘坐装饰较為考究的花舫,豪华的是一种名為“紫洞艇”的楼船,这种船一般有三层,雕梁画栋,装饰甚為华丽优雅,船舱用上等木料和嵌花玻璃隔成厅房,珠帘低垂,五光十色,内部宽敞舒适,陈设酸枝云石台椅,船头围着朱漆栏杆,大的可容纳十多桌筵席。泊在河面,夏日凉風習習;或月夜在艇头小宴,甚是惬意。紫洞艇各有名号,如“银波”、“清風”、“帆影”等。各以水上名厨、生猛海鲜及独特菜式相號召。 
  
 上四十年代末,荔枝湾涌与粤汉铁路交汇处。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豪华气派,但當时的五羊城却也風月無边。多宝桥畔、迎珠街上、荔枝湾旁,笙歌弦索之声飘荡。大量花舫聚集,其间钉以木桩,以便随潮起落,上用蓬棚悬以角灯,下设回栏,中施几榻盘盂樽罍,色色精美。一切盘盂刀砧,醋瓢酱瓿、乌银琼屑及珍禽野兽、果瓜椒豉葱之属,烧割烹调,唯命是听。歌妓浅吟轻唱,裙履笙歌、風月撩人。还有那叫卖声、唱曲声、嬉笑声、猜拳行令声,此起彼伏,如一幅声、色、味俱全的風情画卷,铺展开来,倾倒衆生!桨声灯影,水绿荔红,真是浮世中一道人文与自然風光绝妙结合的風景.......游船河最好在月白風清的夜晚,随波荡舟直出珠江,更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绝妙体验!
 
 民国时的荔枝湾。
       “千树离支(即荔枝)四围水,江南無此好江鄕”——清代张维屏;“海上有三山,风景依然,玉萧何處?岭南第一景,黄梅时节,红荔湾头”——海山仙馆对联;“風送荷香归院北,月移花影过桥西;文物创兴新世界,好景开遍荔枝湾”——陈独秀;“泮塘夏日荔枝红,万树虬珠映水浓,消受绿荫亭一角,乱蝉声飏藕花風”——亦韵主人句;“夜泛荔枝湾,击楫飞觞惊鹭宿,啖虾啜粥樂余闲,月冷放歌还”——朱光;“风流胜赏荔枝湾,往事何须说海山;采笔生花光照座,春来不放墨池闲。”……都是歷代名人对荔枝湾迷人風情的生动描述。
  
 
日寇入侵,民不聊生,荔枝湾也日渐衰落。昔日的良辰美景,仿如某年夏季的七月流火,恍然之间几乎流失贻尽。“万树骊珠映水浓”的繁华喧嚣,也似乎随着涌面的荔枝花怅然流失。海角红楼、沙面画舫、荔枝夹岸的美景似乎已成为廣州風情的侧影。然而昔日“风骚裙屐快招邀,水软山温送画桡;吹散淡云三百顷,萬荷花拥一枝萧”的風雅浪漫,又岂是今日的珠江夜游可比?
 
 
 
        廣州人珍视传统,抹不去对水光荔影的记憶,那是一个能唤起美好记億的地方.....白天,荔树婆娑,蝉鸣荔熟之际,荷香四溢;晚上,带着点点灯光的小艇排在涌面,在船上听着琵琶粤韵、吃着白灼的荔枝湾海虾(注7)、喝荔枝酒...那种气氛是那么的恬静、优雅,感觉远离了俗世烦嚣.......荔枝湾當年的繁荣盛况,今日仍為人们津津樂道。今天的我们,每當经过昔日胜地,就会不期然的张望,寻找这里曾经風光无两的年華,是否还遗留丝丝痕迹。毕竟,它曾经承载喧嚣,见证和保留了这座城市的一段風光旖旎的回憶。现代文明的渲染,令人们倍觉历史文化的痕迹弥足珍贵,當失落歷史的我们为廣州某段零碎的旖旎風情而耿耿於懷时,或许会叹息,原来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精神曾经可以这样的奢侈!
 
注1: 历史上,廣州因水而形成“水文化”,在粤语中可见一斑——

  醒水:反应灵敏,醒目

  命水:命运

  跳水:促销手法,由最高价降到贱卖,通常卖衣服大减价

  缩水:明指衣服或衣料浸水后缩小了,暗喻物质或财富(货币)贬值

  制水:因供水不正常而限制使用,无水用

  放水:有意让对方获得赢面
  
 
 
注2: 南京秦淮河上,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此处云集江南佳丽的浪漫、荟萃文人墨客的垂青。自明代以来,河上船只不论大小,一律悬挂彩灯。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船箫鼓的十里秦淮,代表最典型的江南式繁华。那里的爱情是鸳鸯蝴蝶的、才情是红袖添香的。朦胧摇曳的船灯,以及琴棋书画俱佳、长袖善舞、娇纤婉约的名妓的芳名百世流香。秦淮河的灯彩最吸引人,辐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淡的水波里、又泛起缕缕明漪、听着那悠然的间歇桨声.....当真是只愁梦太多。秦淮河的水是碧的、看来厚而不腻。沿路听见那断续的歌声,是青衫的调子、或许是才子佳人在轻歌曼舞和寻欢作樂。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座中良宾时常有,樽中美酒永不空......
注3: 真正对老廣广州荔枝湾河涌的辉煌過去十分了解的,只能是當时那些很有消费能力的贵族阶级(家底非常殷实的名门望族)的後人,即真正的東山少爷和西關小姐们,而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后来都移居去了香港或國外。

        20世纪一二十年代,荔枝湾有三种很有特色的艇——游河的四柱艇,卖艇仔粥的小艇和可以大摆筵席的紫洞艇,是略似“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般的人间仙境,盛行“游船河”的消遣娱乐胜地。达官巨贾、文人雅士於月朗风清的夏夜,乘坐豪华画舫,穿梭于荔红荷白的银河金网之间,一边欣赏粤讴小调和“咸水歌”,一边品尝荔枝等岭南佳果和炒田螺等南粤小食。搭乘游艇一路玩约莫半小时光景,就可以达到河涌的出口,那里直通珠江,水面顿时开阔起来。游艇一般不入珠江游玩,如果游人提出要求,可以在这里点上風味小吃。

        在珠江口附近停泊着许多无篷或圆篷的小艇,廣东话也叫“艇仔”,多是卖粥的,个别的卖水果香烟之类;这里直到晚上都是灯火如昼,一艘艘游艇密密匝匝地围靠在粥艇两旁。粥艇末端,煮着一瓦煲的猪骨白粥,瓦煲大到有一个小孩个子那么高,也称“人仔煲”,瓦煲前是满满的—排粥配料:鱼片、海蛰、鲜虾仁、鱿鱼、生菜丝、炸面(油条切成小段)、炸花生以及切得很细碎的香莱和葱花,艇家先将各色配料放在一个小而扁圆的瓷豌中,再浇上滚烫的白粥,一碗碗热腾腾的“艇仔粥”就做好了,仅两毛钱—碗“艇仔粥”和市面食肆的粥品用料,制法都略有不同,味道非常好,一人吃上两三碗都是平常事。

        如果有人想在江上大摆筳席,紫洞艇就是唯一的好去處。紫洞艇很像北方的画舫,船体上有十几米长,五六米宽的大舱,舱檐下吊着明亮的玻璃灯。紫洞艇很大,最大的可以摆下四围酒席,所以入不了小河涌,只能停泊在江面,要摇着小艇才能上去。食客们在艇上吃饭、喝酒、划拳,十分热闹。不过紫洞艇上的消费比岸上贵很多,普通老百姓是不会去的。
 
 注4: “泮塘五秀”分别是莲藕、茨菇、马蹄、茭笋(茭白)、菱角这五种水生植物。其之所以得名,在於南汉昌华苑附近之泮塘,塘沼泥厚水足,加上当地农民有历代种植经验,选种优良,基肥充足,培植得当,多产桃莲菱之属,羊城竹枝词有:“最好生涯住泮塘,年年种藕胜耕桑”之句,可知其农作物之发达。是以五秀均臻上乘,名闻中外。

           荔枝湾是一条曾经清澈见底、野趣盎然的美丽河涌。隔涌相望的,是泮塘村与荔枝湾城区。泮塘村要比荔枝湾富裕一些,荔湾女嫁给泮塘仔做老婆是常有的事。当时有歌谣云:“泮塘五约靓仔成,荔湾涌边表嫂萍,约定今晚7点半,金声戏院睇电影。”它唱的正是这两地青年男女约会拍拖的事。而真正将泮塘村和荔枝湾两地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泮塘出产的荔枝和“五秀”。每年端午节期间,荔枝湾便热闹非凡,坐洋板艇游船河、睇扒龙船或者到西郊海角红楼游泳的人蜂拥而至。此时泮塘村的荔枝也熟了,泮塘人撑着舢板艇,运载着荔枝,如影随形地跟着荔枝湾人撑的洋板艇,向坐艇的客人起劲兜售新鲜荔枝。他们还用舢板将荔枝运到海角红楼沿江,一边划船,一边叫道:“新鲜清甜桂味哩!”、“细核爽口糯米糍!”

据说以前的廣州,亦曾“绕城菱莲一千顷,三夏菱歌满街头”。菱角的花是白粲粲的,带着似有若无的清香,到了5月菱花开放的季节,菱角叶子集中的地方,都是一片银光闪闪。灿烂的菱花被墨绿和紫色叶子托着,自成一道風景。一进6月,菱角叶子下就开始长出嫩菱来,绿色外衣包裹着,在叶下水中潜藏着。白居易的《采菱歌》云:“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将一幅幅菱塘水彩画呈现於人前,景色清新秀美得令人陶醉也向往。
  注5:  岭南佳果荔枝,有“果中之王”的美誉,风味绝佳,有妃子笑、挂绿、水晶球、桂味、糯米糍等品种。而从化灌村的桂味、花都毕村的糯米糍、廣州箩岗的老树怀枝,以味觉区分,可比喻为冰糖、白糖与黄糖。在唐代甚至更早荔枝已被列为宫廷贡品。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傳诵千古,足见彼时荔枝的珍贵!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佳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風蘼至今!从前有首“点虫虫”的儿歌印证了廣州城种遍荔枝的景象:“点虫虫,虫虫飞,飞到荔枝基;荔枝熟,摘满屋;屋满红,陪住个细蚊公。”
 
 注6: 艇仔粥,廣州独有的粥品,最早起源於荔枝湾的粥艇上,以其风味独特成为人们争相品尝的有名美食,享誉世界。老前辈指点:艇仔粥的标准是绵稠而挂香,客人吃完以后还要用勺子刮碗才合格。刮碗,是因为粥绵稠“霸”着碗的内表面“不肯走”,这说明粥底(用猪骨筒煲瑶柱3~4个小时而成)稠而靓,粥底煲得靓才好承载美味材料。至於水,二十多年前还用荔枝湾里流动的清水,而各式材料下锅的先后顺序也有讲究。据耆老宿儒介绍,艇仔粥的“始作俑者”是一个家道中落的廣州“西闗阔少”,他於经济拮据的窘境中,买了一只小艇,在荔枝湾做起了卖粥的营生。以油炸脆花生仁、油炸鬼、河虾、蛋丝、鱿鱼丝、煎鱼饼条、叉烧丝、炸米粉丝、生菜叶丝、海蜇丝、熟猪肚丝等作粥料,客人要吃时,就把粥料放入碗里,临时加入新鲜烷鱼片,冲入沸滚的粥底(用大地鱼与猪骨熬成的浓汤)再生滚,然后粥面再撒上香菜(即芫荽)、葱花、紫苏叶,最后加入一小撮虾子、几滴麻油,热腾腾、香喷喷的端到游客面前,鲜美可口,每碗一毫。艇家们把滚烫烫的液质和脆生生的固质巧妙地融汇於一炉,把不相统属的东西,匪夷所思地结合成和谐的统一軆。艇仔粥浓度适中、粥料丰富而奇特,味道鲜美,制作方便,用宽口厚身大碗或钵仔盛载,富於南國水鄕情调,所以很快就風靡一时。直至抗战前,凡到荔枝湾游河者,几乎無不人手一碗。廣州前市长朱光同志在一首词中描写了夜品艇仔粥的雅趣逸興:“廣州好,夜泛荔枝湾。击楫飛觞驚鹭宿,啖虾啜粥樂余閑,月冷放歌还。”後来,艇仔粥的供应范围由荔枝湾擴大到珠江沿岸,西郊泳场和海角红楼一带,以及西濠、东堤等處,及至岭南各处水鄕。专营艇仔粥的艇仔,大多在艇头竖立一面狗牙样嵌边的布旗作招牌,上绣“ⅩⅩ记”字样。當年,荔枝湾涌艇仔粥最驰名的是“坤记”和“顺记”,海角红楼一带就数“小神仙”(意谓到此艇上喝靓粥、赏美景,风流快活不啻神仙)了。民初至抗战前,每逢夏、秋季节,珠江三角洲顺德等地,有艇农上半夜扒着小舟,悬持風灯,敲着铜锣,沿河兜售艇仔粥,还以“赌柑标”(竞猜柑核数目)的方式促销,颇为热闹。
 
 注7:“白灼海虾荔湾先,荔湾海虾最值钱,唔系老友唔俾你,哪怕你系黄万千。”这首赞扬荔枝湾海虾的顺口溜,民國时在廣州傳诵多时,當时珠三角盛产海虾,而最著名的是西关荔枝湾所产的海虾,其虾身玲珑剔透,虾肉鲜嫩肥美,为其他虾类所不及,灼热上碟,色泽鲜红,十分有名。据老一辈西关人讲,龍虱(以廣西产的為上)和荔枝湾的海虾曾经是两廣地区的珍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