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粤人游珠江

 联合参谋学院 2023-10-17 发布于重庆

▲好像连赛龙舟也比较精彩

▲好像连赛龙舟也比较精彩

江边还有房子搭在树上,看来风凉水冷

江边还有房子搭在树上,看来风凉水冷

江边的新郎新娘,显得朴素

江边的新郎新娘,显得朴素

江边居民膜拜的神像,这种慈眉善目的造型今天已经绝迹

江边居民膜拜的神像,这种慈眉善目的造型今天已经绝迹

传教士与珠江百姓一起

传教士与珠江百姓一起

□黎和歌

{如今,荔湾河、花地河陆续要通向珠江了,老广州们既喜上心头也百感交集。珠江横贯广州市中心,水道交通发达,船舶往来如织,17到18世纪,北岸是商业中心,南岸花舫云集,南北形成南国独特的水乡风光。长期住在广州的人,对珠江有一种割舍不去的依恋。在珠江游玩,靠珠江揾食,于是,衍生出数之不尽的故事———}

壹 普通人游珠江

在清代的珠江水上,长期就有无数的小船在兜客,那时没有桥,河北河南只能借助小木艇。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通,珠江开始有了各种游乐的小艇、大船。夜幕低垂,珠江边的黄沙和荔枝湾一带,花花绿绿的游乐船就要招客了。

引起普通市民游珠江兴趣的,起源于衣着的改良。广州人的穿着,从清末民初开始,实行“四大一包”———上指穿脱容易、舒适开胸有四个大袋的短衫,下指宽阔而要打裤包才能穿稳的唐装裤,以及唐装鞋。当时工农商学,九成都穿这种衣服。于是,闲暇之时,人们穿着这种轻松简便的衣服去珠江游泳和游船河。当时专门设计出两种这类小船———小画舫以及舢板仔。

舢板仔集中在荔湾河,密密麻麻,专供消闲人士自己租出去,这种舢板长两米多,宽不到一米,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上去后就自己划出江面。想起来还是有点“牙烟”,小船只能载客两三个人,出到江面,万一翻船,那就不是开玩笑的。可是那时,广州人当这为小儿科,每天夜晚,数不尽的闲客,你一艘,我一艘,就熙熙攘攘出江了,真是热闹非凡!那时社会兴起新的恋爱风,一对情侣,并排而坐,在飕飕凉风的夜色中,听着波涛声,伴随喁喁浅语,抬头漫天星斗,月色融融,才知道什么叫罗曼蒂克。

小画舫多停靠在今市第二人民医院旁的荔枝湾涌边,民初,涌较宽,且水也清,涌边栽满浓密的荔枝树。在荔枝湾和泮塘小涌交接口,还有一座“何仙姑小庙”,这儿交接处叫三丫涌,开始时许多人租船扒到这里跳下水游泳,后来涌边居民逐步增多,厂主知道这里的地皮便宜,都到这里开厂,一家大的染织厂,把荔枝树砍掉,清澈的涌水被工厂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染,涌道缩窄,逐渐成为臭沟了。

小画舫长四米多,宽一米多,四周有篷柱,上有天花板,两边还有窗帘。船的中央,有一矮脚方桌,每边坐三个客。船头有五彩木雕檐衬托,船尾高翘,有活动篷以备雨天时拉出,遮护操船桨的妇女。那些妇女多为中年,广州人叫她们“艇妹”,也有的兼营人肉生意的叫“寮嫂”,她们衣着入时,且口齿伶俐。黄昏之时,在岸边招客,谈笑风生。小船用的是大电池点亮的各色小灯泡,光彩夺目,为小船增添一道亮色。如客人想听曲,可叫艇妹把船划到歌姬艇旁,这些专业的歌姬拿起琵琶,或单人唱,或两人合唱,满足客人需要,当然,要付钱!专业艇中还有菜艇和小食艇,客人饿了,或想增添游兴,当然要吃。食艇供应的都是小型的食物,如咸酸、皮蛋、汽水等,而粥艇则有牛肉粥、猪肝粥、鱼片粥,当然少不了的还有艇仔粥等。粥煮好,由艇妹给客人端过来,摆好餐具。客人吃完后,还要洗好碗筷,替客人前去结账。

在小画舫的生意中,还有艇尾鸡,就是在艇尾放一个笼子,养上七八只鸡,这些鸡因为不会走动,少见阳光,才真的皮爽肉滑,那时还有一句歇后语,“疍家鸡———见水唔得饮”,讽刺那些无利可图的事。二十世纪50年代初,一个法国代表团专门去采访珠江水上居民,对那里一切非常好奇,如那里的姑娘背后拖一条又长又黑的大辫子,已婚妇女脑勺后是一个大发髻,都不断拿出相机拍摄,接着发现得更多,船上的孩子,身上拴着一个木葫芦或木板,还发现这些居民非常爱清洁,船里船外,洗刷得油光透亮,最为惊讶的是,小艇后面有养鸡的小笼,里面养着七八只大鸡小鸡……法国贵宾满怀喜悦地赞叹,这就是珠江水上居民啊。而当年的小画舫的鸡几乎是独沽一味,客人要立即杀,隔水蒸,全无配料,只是给姜蓉油盐,已经“够皮”了。清波月下,吃着美鸡,应当知足了!

菜艇是游船河最受欢迎的了。菜艇是讲究阵容的,一般两只到三只并排,一只主艇为烹调用的,厨师都集中在那里,旁边一两艘艇储藏各种鲜料酒类,以及菜类的粗加工。菜艇一般停泊在固定地点,有一支大旗作为招牌。到时候,各种画舫就靠近。因为菜艇的灯光是进口的煤油汽灯,俗称“大光灯”。这种靠打气的煤油灯光亮足,一盏足有两三百瓦的电灯那么亮。几盏菜艇灯一亮起,整条江面就亮出一片,人们都知道,船也就不必装饰了。

菜艇的特点是不设座位,提供的菜肴,镬气好,够新鲜,上得快,一般酒楼都比不上。所以,也有的客人在黄沙一带,买上鱼虾蟹前去加工,这些服务广州早就实行。当时最出名的菜艇有:生生、牛记、小神仙,后来又加上大神仙、辉记,这些菜艇在陈济棠时代最盛。虽没有秦淮河上鼎盛,但也不失豪华。集妓院、酒楼于一身的花舫已经有几百艘。河南漱珠江,是珠江花舫麇集之地。当时报纸说,“河中食品,也颇有可述之处,紫洞艇之菜味,素称价廉物美,其余锦利之鱼生粥,铭记之鸡鸭粥,与朝潮菜艇之一鸡二味,亦游客之所称赞。老饕之辈,有专为吃鱼生粥而游河者”。吃固然可贵,而乐更逍遥。一旁的海幢古寺笙歌夜夜,花天酒地,清朝周寿昌对它的评价是“珍饡毕备,一宴百金;笙歌彻夜,风沸涛涌”,同代的文人黄云卿更对花舫歌妓这样描述:依依人隔漱珠桥,桥短情长恨那消;消恨拟栽红豆树,相思红豆种千条。菜艇中的菜式,多与河有关,油泡虾仁,白灼海虾,姜葱煀海鲤,炒田螺,以及黄沙大蚬,油泡田鸡,蛇羹,蛇汤,上汤炖鱼肚,生鱼片,清蒸大鲩鱼,还有陈皮鸭、白切鸡,当然还有粥粉面饭。

贰 消夏的紫洞艇

那时还有一种小型的花舫,叫紫洞艇,其实相对小而已,厅房俱备,设有专厨,既可泊岸边,也可江中游弋,还备有歌妓。“碧云如水月如烟,紫洞船多泊海边。艳拥珠娘弄弦管,二弦哀怨过三弦。”那些歌妓每天遇到不同的客人,也会留恋有家的温馨,于是也 有人为她们渴望爱情的心境留诗:“海漏红灯船漏花,珠江月印纱窗纱。阿侬似水郎似月,夜夜江心涌月华。”至今仍有人认为当年的花事在河北,其实在河南。

1924年5月,广州署名为“一柱”的人在报上写文章,介绍广州人消夏的办法,文中说:“这几天天气很热,寒暑计差不多升到90度(约32.2℃),原来炎夏已到了,所以联想到消夏这个问题。”接着,作者提出荔枝湾和新河浦两个地点,到荔枝湾的原因是“有妓院式的紫洞艇”,因此,“朋友,若你想揩油,品茗就去荔枝湾”。

紫洞艇是平底木船,一般两层,下层可容纳四桌,二楼只容纳两桌,其余堆放杂物以及船员住宿。紫洞艇的装饰也颇讲究,酸枝桌椅是铁定的,画栋珠帘,显得优雅舒适。船上还可以请乐队来演奏,客人在船上,望着大江辽阔,飞鸟猎猎,更被音乐陶醉。清末民初,包艇一天,白银十两。而且菜式丰美,比岸上许多酒家都要丰盛。这是那些长住岸上的富家所特别向往的。1926年,太平沙盐商黄某娶媳妇,回乡时包了六艘紫洞艇,鼓乐喧天,一字排开到南海九江,轰动百姓。

直至清末,江北的经济发展迅速,出现许多大型酒楼,而且都在江岸一带,大大影响了花舫的生意。花舫也有自身的弱点,如只是夜间开业,客人容量小,装修费用大等,加上漱珠江经常淤塞,以致珠江南岸的花舫被淘汰。清末,沙面的妓船数以千艘,有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之目,其船用板钉连环成,路如平地,对面排列,中成水巷,层析穿通。又有花船成横,摆列成行,彩灯辉煌,照耀波间。那些裙屐少年,冶游公子,日集于楼船寮馆之间,庖厨精美,珍错毕备,喧闹达旦。妓女也分等级,二十以上叫“阿嫂”,十八九曰“横流”,十五六曰“打辫子”,最小曰“琵琶子”,到民国初年,只剩下“合昌”“琼花”两艘,均成为“帮”。两帮船有上百妓女,都在小艇上住宿。小艇装饰略似香闺,中有浮桥为通道。这些船也是夜间营业,白天休息。而北岸人口越来越多,交通安全方便,与岸上无异,所以花舫都建在北岸,公子王孙、富商巨贾、当朝政要、墨客文人都前去光顾,“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在花舫里的侍应均为男士,倒茶上菜均由他们负责,而妓女的房间都要挂牌,以备税务检查,如客人自带女子来要事先登记,以免误会。那时,“花艇横江一字排,争夸谷埠胜秦淮。几家本是鸳鸯侣,不住山涯住水涯。”花舫酒楼业务也蓬勃发展。由于经营的是两种业务,所以税收比酒楼多十点。政府收税之后,也充当保护者的角色,1926年广州《公平日报》刊登:“东堤河面,合昌帮妓艇,接打单(勒索)匪函,寻花者多转而他往。水警十二区分署,接报案后,特加派武装警察,驾轮在东堤巡逻,直至天明”。

叁 镇记海平唱尾声

清末以“海山仙馆”主人潘仕诚制作的花舫最有气势,一艘叫“牡丹舸”,一艘叫“莲花舸”,都不作风月之用,而是接待京城来穗的大官。潘氏还有一艘叫“红荔舸”,当荔枝熟了的时候,用来招待来宾吟诗尝荔,还一边品赏两岸风光。西关还有许多名船,如顺天,燕芬、彩云、翠香、月韵、天香、秋琴等。

广州的“花酌馆”虽然是酒楼,但它有自己的特点。一它本身不蓄妓女,而把酒楼开到妓寨旁,可以为寻花问柳的客人提供方便。二来这种船没有宽大的客厅,多以房间为主,而且只能摆一两桌。房间必备麻将牌,一色酸枝桌椅,还备有酸枝睡床,以供鸦片客享用。房里的灯都是进口货,锃明瓦亮,带来气氛。清末民初,一直到陈济棠主粤,高档的风月场所,以东堤和陈塘为主,陈塘始于清光绪年间,从黄沙到泮塘一带,分四个地方,大巷口、新填地、陈塘南、隆吉里,当时四乡的大米都用船运到广州,在谷埠停泊,谷埠在广州西南面,原是聚谷所,这里的大舫也是烟花地云集之处,而陈塘南为广州高级妓院,都集中在今天梯云路到六二三路一带。最大的花酌酒楼有六家———群乐、永春、京华、瑶天、流觞(由粤剧艺人白玉堂投资)、燕春,每家房间都有五六十间,每套厅房备“厅心”(即专职男性服务员),个个温文尔雅、口齿伶俐。来客多以小集体为多,斟生意、求官,厅心就四处跑腿,一会给这个倒茶,一会给那位递烟。厅心的记忆力要非常好,客人的名字一次就记熟,习惯也要记住。在厅心下面的还有穿白色大襟衫、黑色宽脚裤的中年妇女,她们都是清洁工。各家都会在宣传上下工夫,如群乐酒楼在1910年5月新装了电灯,马上在报纸上刊登广告。

由于靠近妓院,所以妓院的资料,都会送到船上,供客人挑选,这叫“飞笺招妓”。船上老板对妓院有要求,要“红牌阿姑”会猜(枚)、饮(酒)、唱(歌)、靓(美貌)四美俱全,因此妓院也会耍些手段,如对那些素质好的要提前预约、抬高身价等。那时广州人到妓院叫“钻灯笼底”,因为妓院门口都张挂灯笼,仓边路、带河路,今六二三路都会有比较低级的妓寨。1908年,飓风横扫广州,无数大船小船被吹得飘篷断梗,后再一场大火,把数百只花舫付之一炬,才使风月场从水上往陆地迁移。这是后话。

紫洞艇全盛时候,长堤一带江面有六七艘,爱群对出的海珠岛外有两艘,黄沙一带也有两艘,最出名的有潮潮,(长堤也有潮潮酒家),孖生、辉记,这些紫洞艇秉承前辈风格,做得有声有色。但后来沿江建立起许多码头,许多堂主都独霸一方,以致紫洞艇越来越难做。广州沦陷时候,妓院都迁往十五甫正街,宝华路银龙一家还做花酌馆的生意,但生意大不如前了。到1945年,有老板古老当时兴,集资搞一条大的紫洞艇,命名为“海平”,在镇记码头对开处开业,这时人心涣散,难以对此感兴趣,使这艘艇不到一年则歇业。这艘海平,成为广州最后开业也是最后歇业的紫洞艇。

那时珠江的夜晚,居民纷纷出动下船,据闻最多的时候,大船小船“数以千计”,其实资料说,当时共有1800多只,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黎和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