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粽香飘逸寸草心

 冬歌文苑 2021-02-03

粽香飘逸寸草心





端午节,他乡,每每把这些词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落寞的感觉就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深夜,落寞,河流,如果再把这些词汇聚起来,思绪就会凝集两千年前在汨罗江边哀婉吟唱的诗人。同样是异乡,同样是落寞,不一样的是,屈原的落寞是国破山河碎,而我的落寞仅仅是对故土的思念;屈原有过过度绝望,我不但没有绝望而且充满了希望;屈原会跳江,而我会信心满满的大步往前。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原本是南方先民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无论是祭奠哪位先祖,都附会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节并不像春节那样隆重,但在世界上影响很广泛,难怪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大抵是它的文化魅力所致。

端午节又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估计是想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缅怀祖宗。每到节前,超市里、大街小巷的杂货铺里堆积起了各色粽子,有白米的,有蛋黄的,还有鲜肉的等等,粽子的种类随着人们的想象力而日新月异。粽子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个民族难以割舍的温馨。倘若是白米红枣粽子,轻轻剥开青绿色的粽叶,一股粽香味扑鼻而来,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沾点白糖,轻咬一口。天哪,软软糯糯的口感和丝丝的甜味直入心脾,感觉真是太美妙了!

粽子勾起我很多的记忆,同样也激发我更多的家国情怀。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过记忆,课本里写着生动的故事,背得滚瓜烂熟,那个时候只是为了应付学业。我很喜欢在村上的商店里闲逛,明明知道啥都不买,只要闻闻百货商品那股气息,深深地吸上一口,也会心满意足地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自豪。商店里不仅仅是食物,更有诱惑力的是小人书。有一次,我爬在商店的柜台上,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些摆在书架上的小人书,《闪闪的红星》《地道战》《铁人王进喜》……,很多很多的小人书馋得我眼冒星光,突然发现了《屈原》,我情不自禁地叫着售货员的名字,他抬起头看看我,笑着问我:“你要买吗?”我使劲儿点点头,他漫不经心地递给我,我一目十行翻了一遍。其实,我关心的不只是书,更多的是书的价格,翻到底页时,右下角标注的定价是0.9元。售货员边催促我掏钱,边嘲笑起我,“你啥时候有过买这闲书的钱?”他对我的家底比我还清楚,我的委屈估计和屈原有着同样的心情,屈原会跳江,我只想撞墙,要不干脆钻到地缝里。我几乎狼狈得要哭,父亲得知我是为了那本小人书受的气,他装出一副很慷慨的样子说:“那本小人书的故事全在我脑子里!”父亲果真有文化,他开始讲起了屈原的故事。

屈原身为楚国大将,一直很受楚王的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损害了贵族阶级的利益,而他本人又是刚正不阿,不懂变通之人。所以无意中得罪了很多权贵。他们人多力量大,开始在楚王面前诋毁屈原,甚至诬陷于他,楚王也渐渐地疏远了屈原。怀揣振兴楚国抱负的屈原,因为得不到重用而郁郁寡欢,他对楚国政治感到非常地 痛心。在政治上得不到重用,他转而投向他擅长的文学,借文学来表达他内心的愤懑之情。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佳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无法纾解之情。公元前229年,秦军势如破竹,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楚国面临着亡国的危机,接着楚国派出了使臣去秦国议和。秦王奸诈狡猾,屈原居然看破了秦王的阴谋,他冒死进宫去劝谏楚王,他向楚怀王讲清楚了议和的利害。但是楚怀王并不听信他的劝诫,反而把屈原逐出了都城。到了议和的那一天,楚怀王如期赴约。一到秦国就被秦王下令囚禁起来,楚怀王在囚禁期间,后悔没有听信屈原的话。屈原还在流亡的路上,听到秦军大破都城和楚怀王客死他乡的时候,他感到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他深深感到楚国即将被灭亡的悲伤,而自己的抱负也无法实现。于是他跳下了汨罗江。在船上的渔夫和岸边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自尽的时候,都纷纷跑到江边来悼念屈原。为他的死而感到惋惜,都来帮助打捞屈原的尸体,这个风俗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如今的赛龙舟。人们都从家中拿出粽子鸡蛋扔到江中,喂养江中的大鱼,为了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还有大夫把雄黄酒倒到江中,想要用药晕倒江中的蛟龙水兽,目的也是不要破坏屈原的尸身。据传闻,水面上浮起了一条被药晕的蛟龙,它的龙须上还沾着屈原的衣服碎片。人们就把这条恶龙拉上岸边,剥他的皮,抽他的筋。然后把龙的筋缠在孩子们的手上,五彩线也由此而得名。再后来又用雄黄酒来抹在孩子的脸上,有的地方风俗习惯在孩子脸上写一个“王”字,意思是让野兽蚊虫不要来伤害孩子。

煤油灯下,静静地听着父亲讲的故事,果然比我的老师讲得更生动。那时候,我开始崇敬父亲的文化,他没有给我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只要我想听的故事都能从他的口中得到,还省下不少买小人书的钱。我后来才知道,父亲是读过完整的高小学业的,他和母亲同学,母亲没有他的毅力中途弃学。父亲每次讲完一本书,他会告诉我从故事中要学到什么,屈原留给后人的是“世人皆浊而我独清”浩然正气,这种铁骨铮铮的精神正是父亲嘱咐我一辈子的坚守。

生活在黄土高原,呼吸最多的是泥土芳香。家乡人祭奠爱国志士屈原形式也很特别,剪纸、拔艾草、缝香包。每到端午节来临时,手巧的婆姨们开始忙碌着剪纸,与春节剪纸不同的是,端午节只剪大红公鸡。家乡人淳朴憨厚,生怕招来邪气,不知道从哪朝哪代就留下种说法,大红公鸡可以避邪,难怪祭祖都要杀只大红公鸡,鸡血冒得越旺,喷射的越高,恰恰能说明大红公鸡的灵性。在家乡的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甚至是夸张地剪出,那种存在于黄土堆上高傲尖叫的公鸡物象,剪好的大红公鸡贴在窑洞的窗户纸上。特别是她们的文化与想象的极大反差,却能创造出一些很抽象的窗花,谁会相信,这是出自于一群走在庄稼身边的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草,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提起这首端午的童谣,那股淡淡的艾草香仿佛就萦绕在鼻端。艾草俗称艾蒿,植株有浓烈的香气,褐色或灰黄褐色。故乡的山坡,密密麻麻地长满了碧绿、繁茂的艾草,尤其是时值万物繁茂的五月,艾草长得特别的葱绿、繁茂,还不时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小时候,母亲总是将艾草采集起来晒干,等到酷暑到来时熏衣物,不仅可以起到驱赶蚊虫的效果,更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将艾草挂在门上,用来“避邪”。我以为艾草只有在家乡才是特有的东西,谁知,南方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南方人不仅仅是“避邪”,更重要的说是用艾草水洗澡,看中的是它强大的药用价值。艾草注入夏季时令的“祛病防疫”的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家乡很多土话登不上大雅之堂,香包叫chuochuo,chuochuo的制作少不了原材料苦豆子,别名苦豆根、苦甘草、布亚。苦豆子属中旱生植物,主要生于沙质土壤上,耐沙埋、抗风蚀,具有良好的沙生特点。家乡常年干旱少雨,很适合苦豆子的生长,苦豆子的药物作用是可以抑制细菌性痢疾,家乡的人很信赖它,牲畜一旦得了痢疾病,上山拔一把苦豆子喂下,用不了多大时辰就能见好。母亲把晒干的苦豆子,装进一个花布袋袋,用针线拧成各色形状,就做成了chuochuo,挂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散发出特有的香味,足以掩盖我们浑身的汗臭味。手腕上、脚脖子上,再佩戴上五彩线,走起路来格外地趾高气扬,有时忘记了饥饿感,但没有忘记这份得意是祖宗的馈赠,报效国家的理想在这个节日熏熏点燃。

父亲把端午节的由来讲得活灵活现,依稀记得,他谈起粽子这等美食表情有点凝固,咽了一口口水,稍作停顿后才讲完的,因为他连粽子的影子都没有见过。那时候,家乡没有大米,更没有包粽子的糯米,人们吃不到糯米粽子,用黄米油糕,或者做点白面油炸食品代替。中午放学归家,炕头上支起那块门板式的案板,案板上铺满了面粉初加工成的小面条和面团。小面条像一条条小鱼,抹上胡麻油,油浸浸的,锥状一层一层叠着,上面蒙着已经被胡麻油浸黄了的纱布;面团像马蜂窝似的隔着毛巾在膨胀。此时,父亲会像防贼似地盯着,不准我们用手去拿捏它们,更不准揭开纱布、毛巾,因为它们此刻正在猛呼吸发酵,绝活面食的松软就看面团发酵的好坏了。等到家人全部到齐后,趁着油锅里的高温,把搓好的小鱼放入油锅煎炸至金黄,吃的满嘴流油,现在想起来不比粽子的香甜逊色。

我的福分来自父母的教诲,光宗耀祖,报效祖国,立长志,常立志,从来都不敢有半点闪失。我的家庭建立在南方,眺望向东流着的滔滔江水,常常感慨富裕的江南离不开母亲河的滋润,倘若我那遥远的山村能够漂移到江南,也不至于贫瘠到今天的尴尬。岳母经常为我的身世感动,她接过了父母对我的疼爱,让我饱尝了南方的美食。每到端午节那天,手头再紧也得吃到“五红”:龙虾、黄鳝、鸭蛋、红烧肉圆、苋菜,粽子自然也不能少。岳母包粽子很讲究,糯米要用姨妈家种的,提前把米淘好浸泡,她喜欢用小红豆做馅,粒粒红豆预示着赤胆忠心。岳母文化程度不高,但爱国爱家的情怀一点不比别人差。

端午节,看似包的是粽子,实际上是在包虔诚的心情。多少朝代褪去,屈原悲愤的一跳,赢来百姓永久的崇敬,粽子伴随清香的艾草而来,粽子伴随铿锵的锣鼓而来,粽子的味道是文化的味道,粽子的思念是中华的思念,吃粽子是咀嚼鲜活而遥远的记忆。历史风云突变而跌宕起伏,汨罗江用清澈的水流融合了孤独而伟大的灵魂,国破家亡写进了沉重的叹息和拷问,我们的民族需要无畏的勇气和感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老一代把所有的殷切寄托在下一代,再沉重也要挺起脊梁共筑大国梦想。

时光总被岁月搁浅,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情浓时。光阴打磨起我心底的情愫,越是触动,越是不肯离弃。父亲的端午情怀安静地放在我心中,滋生蔓延,粉了我的春,绿了我的夏,忽听得滚滚翻腾的江水,一波接着一浪,温柔地拍打着两岸,让本来富庶的江南再次手挽着手,从此,一路繁花。

                              图片/网络

作家简介

赵继平,山西朔州人,现南京工作,用写作反思人生,让作品愉悦自己。在部队工作十八年,先后在《解放军报》《战友报》《河北日报》《内蒙古日报》等发表若干稿件。部队转业后到省级机关部门工作,边工作边思考,完成数十篇的理论文章,先后在江苏省委《群众》杂志、《中国环境监察》杂志发表,部分文学作品在《中国环境报》《羊城晚报》《南京日报》等媒体发表。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孙  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