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皇者华(三)5:迷失的“昆仑”

 澴川黄饮冰 2021-02-03

皇皇者华 华夏文明流源史谈 第三部 华夏脉络

第五章  迷失的“昆仑”

 文|黄饮冰

昆仑一词,在古籍《山海经》中是与“丘”“虚”一起形成了昆仑丘、昆仑虚两个概念的。实际这两个概念可能就包含了“昆仑”的形成历史。说昆仑山,是后来的事情。

一直以来,我也在想昆仑的问题。“昆仑”是什么意思呢?第一个想法就是,“昆仑”是最古老的华尼语言,高地的意思。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昆仑就是高原。北方语言中有“库伦”,“库伦”可能就是“昆仑”在语言中的遗迹,“库伦”的意思就是“高地”。《圣经》说人类的原始语言是一样的,我早就说过,这个一样的语言就是起源自中国大西南的华尼语。从根本上讲,“丘”原本就是山丘,“虚”是高原,都是高地,所以在昆仑之后加“丘”或“虚”是有区别的。

古人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在一个地方生活多年之后,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名。古人也有迁徙的习惯(远古人的生活习惯就是游猎或游牧和游耕,在一个地方生存久了,环境差了,就换一个地方,那时没有国家,古人很方便地游动和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古人也有带着地名走的习惯,也就是说,古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会用原来的地名来命名新的地方。昆仑之所以迷失了,跟古人的迁移有关。从昆仑出来的古人,在每一个新的地方,都会命名一个新的昆仑,原始的昆仑,就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了。在中国大地上,昆仑是有多个的,但最早的昆仑,只有一个。

昆仑为什么重要呢?因为人类进化成现代型智人后在这里躲避了第四纪最后一个冰川期。因为这时候人类进化成了与现代人一样的智人,有了记忆力,所以记住了昆仑。

第二个想法是,现代昆仑山不是原始昆仑山。昆仑山在哪里呢?汉代以前,人们对于昆仑山还是有原始的记忆的,因为有少量的高人知道昆仑山的具体位置,只是秘而不宣,把昆仑山进一步地神化了;汉代以后,人们就真不知道昆仑山了,只好以汉武帝命名的昆仑山为昆仑山。

可以肯定的是,现在昆仑山脉不是原始的昆仑山。现在的昆仑山是汉武帝按照古图书命名的。《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这就是现代昆仑山得名的原始历史纪录。

第三,古人称昆仑为丘或虚。《山海经》中关于昆仑山的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大荒西经)】这里的昆仑之丘就是昆仑之山。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海内西经)】这里的昆仑之虚就是昆仑高原。

为什么昆仑之后加“丘”或者“虚”的后缀词呢?这实际上代表了“昆仑”一词的扩展和外延,即从昆仑从高地定性为“昆仑丘”扩展成“昆仑虚”。“昆仑丘”是一座高地或山丘,然后由“昆仑丘”为中心四周扩展,形成一个以昆仑丘为中心的“昆仑虚”。这是上古华夏人的起源中心和活动领地。

第四个想法就是,寻找昆仑山,首先要明确,昆仑是人类越过第四纪最后一个冰川期的地方。所以这个山只能在南方。这一点湖南学者周行易在南方找昆仑山的思路是没有错误的。

武陵山包含整个大湘西37个县市区、大鄂西11个县市、重庆东部7个县区、贵州北部16个县市。这个区域基本就是侠义昆仑山,古黔地。

既然是能够在昆仑虚躲过第四纪最后一个冰川期,这个昆仑之上就一定有适宜于人类生存的条件,昆仑丘的概念就小了,“昆仑虚”的概念就来了:“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这说的虽然是神话,但这段话讲的就是昆仑虚具备适宜于早期人类生活的环境条件。

1、昆仑虚“方八百里,高万仞”,就是说昆仑山上有方圆800里的平原,有万仞之高度,这说明昆仑虚的确是高原性质。

2、昆仑虚上有木禾。什么是“禾”,我说过,华尼人称稻谷为“禾”,胡尼人称稻谷为“谷”。昆仑山上有“禾”,就说明昆仑虚上是可以种稻谷的。《淮南子》也记载:昆仑虚上有大稻子,约有四五丈粗。尽管神化了稻子,但证明昆仑山上的确有稻子。能够种植稻谷的高原,就只能是西南的云贵高原和武陵山了。

3、昆仑虚在西海之南。这是很令人费解的事情。其实,我早就说过,四川盆地在距今5000年以前,是湖泊和沼泽地带,在古人眼里,这里就是西海。那么处于四川南部和东南部的云贵高原以至于武陵山片区,正好也符合。

这一些,在云贵高原及武陵山片区都是存在的。

武陵山

正是依据以上,我认为“昆仑丘”指的就是“武陵山”,“昆仑虚”指的就是包括武陵山、南岭在内的整个云贵高原,我称之为“泛滇黔”地区,也就是西南及中南的高原、大山地区。我也说过,狭义的昆仑山是武陵山片区,广义的昆仑山就是整个泛滇黔地区,这个区域,就是现代型智人在末次冰期的活动场地。

《淮南子.坠形训》对昆仑虚进行了神话般的描述:【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旋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环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 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荡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

《淮南子.坠形训》的这段记录,实际就是西方早期神话构建的原始材料。比如“空中花园”,不就是“县圃”吗?这里解释一下,“县”就是“悬”,“”就是“花圃”,“县圃”就是“悬”,也就是高悬在天上的花圃,不就是空中花园吗?

再看昆仑丘:

1、昆仑山也在流沙之滨,也就是毗邻流沙。既然知道了四川盆地在距今5000年以前是湖泊和沼泽地带,在四川古湖周边有流沙地带的存在也就不奇怪了。

2、昆仑山还有赤水、黑水等七条河流,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弱水之渊环之,就是昆仑有叫弱水的湖泊环绕着;弱水之渊之外有炎火之山

昆仑山也的确是一座山丘。昆仑丘之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昆仑山之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即昆仑山的山神是“白人面虎”,昆仑山的居民是西王母族群。

在读《山海经》的时候,我发现《山海经》的有些章节存在南北错位的问题。

1、同一名称出现在不同方位。比如汉水的名称,在不同的地方出现过,名称相同位置不同。而且《山海经》的地理位置似乎有向北移动的痕迹,就是把南方的地名移到了中原。

2、方向错乱。造成的原因在于方位的大转换。神农时期是坐南朝北看的,前是北,后是南,左是西,右是东;在黄帝时期又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黄帝坐北朝南看,前是南,后是北,左是东,右是西。八卦也在这里搅动了一下。天八卦以西南为生门,后八卦是以西北为生门,搞这个鬼把戏的是周文王。所以《山海经》有些地方的西北实际上是西南。还有错简的问题,原始《山海经》散乱了,再整理时也可能发生错简位的问题。还有后来的好事者串入文字的问题。如后来的学者继续编辑了一下《山海经》,增加了后来的内容,或者把已经消失的地理名称更换成了新的地理名称。所以遇到战国时代的地名在《山海经》中,千万不要以为《山海经》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何况其中还有汉代的地名。中国的古书,很多都是接力编写的结果。其实对于《尚书》,我也是这样认识的,不把《尚书》当作所谓的伪书。

有一点我始终不变:昆仑山在西北实际上就是说昆仑山在西南。原因在哪里呢?前面论述过:一是地理方位和识图方位产生差异导致错位。《山海经》先有图后有文字版本。古人贵南方,所以画图时把南方画在了地图的上方,就是上南下北;后来根据《山海经图》写《山海经》文时,识图习惯是上北下南,《山海经图》又没有文字说明,所以就产生了南北错位。二是夏代本来来自江汉,入主中原后把《山海经》地理位置向中原动了一动,商代兴起于黄河下游,商代取代夏代后,把《山海经》地理位置向东动了一动,周代取代商代后,又把《山海经》地理位置向西动了一动。是三代都要把自己搞成文明中心的结果。

对于我来讲,内心的执念是失去了地图的《山海经》,除了记载的图腾和谱系之外,已经完全失去了地理书籍的作用力,只要谁愿意,谁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把《山海经》往现代地图上放,别人也不能有充分的理由否定谁的解读。

我读书少,能直观地分析问题。我反复对比,从狭义上讲,只有武陵山可能是最原始的昆仑山。从广义上讲,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延伸山地都是古昆仑山。我的解读,也不过是一种解读罢了。

武陵山盘踞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交界地带,属滇黔高原云雾山的东延部分,武陵山海拔在1000米左右,峰顶保持着一定平坦面,山体形态呈现出顶平地广,坡陡谷深的特点,水稻在上面随便可以种植。境内有乌江、清江、澧水、沅江、酉水河、阿蓬江、资水等主要河流,上面也有湖泊,昆仑山有赤水、黑水等七条河流,还有弱水之渊可以对联。与《山海经》意会在一起,也可以写一部书。反正我不写,只一句话:武陵山就是远古第一座昆仑山。

昆仑山在西南,《史记·封禅书》也可以佐证。《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址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环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什么意思呢?在黄帝时,在泰山设有明堂,以祭祀上帝。名堂设在泰山的东北处。到汉武帝时,只知道黄帝在泰山设有明堂,但明堂的建制不知道。有个济南人有黄帝明堂图,就献给了汉武帝。

为什么黄帝之明堂设在泰山的东北部呢?因为黄帝的祖族就源自东北潢水流域。为什么黄帝在泰山设立明堂呢?因为黄帝时期以泰山为昆仑。实际上,黄帝族的第一昆仑山是燕山,第二昆仑山才是泰山。

    这段话实际上含有原始昆仑方位的秘密。在黄帝之明堂图中,天子入明堂,走的是“西南道”,而且“西南道”的名称就是“昆仑”。天子入明堂的昆仑道在西南,这就是原始的昆仑山记忆的遗迹。

再结合人类的两性关系追溯。昆仑的起源,与人类早期的繁衍有关。昆仑,实际还暗含一个古老的生活时代——野合交配时代。如果把“匕”视作“人”的比象的话,“比”是双人,“匕”是单人,实际上“比”也有这样的意思,如“比翼双飞”,“比目鱼”。“昆”是“日下两人相会”,“仑”是“夜晚一人而归”。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远古,日出是人外出劳作的时间,也是人外出寻找交配对象的时间,就是“比翼双飞”见情人。男女相会完了,就天黑夜深了,交配的男女要分开各自回到各自的姓族去。这个野合盛行的时代,处于女性姓族时代。这种野合经过较长时间发展,男女之间形成了爱情观念,野合就变成了家合,“女婚男嫁”的婚姻制度就建立起来了,以后就演变成了氏族社会的“男婚女嫁”的婚姻制度。所以“昆仑”,也是早期人类繁衍的圣地。

武陵梵净山

综上,昆仑的概念,是不断外延的神化也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前面已经说过,昆仑丘,可能就是昆仑山的一个最早的生活高地。其原居民是西王母族群。我也论证过,西王母就是王母,王母就是女娲元神,女娲元神就在湖南沅水流域的高庙遗址。高庙遗址就处在一座山丘之上,其下就是沅水。沅的本字就是元,即女娲元神,女娲本尊所在。

昆仑,比昆仑丘的概念就大一些,是昆仑丘概念的外延也就是说昆仑虚,是比昆仑更大的地理概念了。昆仑虚,就是高原的概念。在北方有“库伦”一词,“库伦”就是高地的意思。昆仑虚既然是高原,那么上面就一定是有广阔的平原了。武陵山片区就是这样的。

武陵山的气候,可以看看梵净山。梵净山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不干燥,四季无风沙,年平均气温15.3℃。其中,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为24℃,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气温是4.6℃这样的地方,有利于早期现代型智人越过冰期,也有利于古人类在此越过冰期在泛滇黔地区,这样的冬暖夏凉的小温度环境,是蛮多的。 黄饮冰20151219日星期六。2021131日星期日修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