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说宁波:天童寺

 浣花山房 2021-02-03

天童寺三首
太白山前廿里松,亭曾伏虎塔降龙。

东南佛国秋来处,十万清阴化外浓。

翠染层林次第封,亭碑炉塔间相逢。

飞檐深隐青山下,勾出云头数点峰。

殿宇层楼别有天,名山古刹自森然。

长廊午后重门闭,一缕和光渐入禅。

      天童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太白山麓,是著名禅宗佛寺,又称“天童禅寺”,号称“东南佛国”,位列佛教禅宗五山之第二,其与日本佛教关系密切,日本曹洞宗尊天童寺为祖庭。全寺有殿、堂、楼、阁、轩、寮、居30余个计999间。天童寺坐落在层峦叠嶂的太白山下,青山翠满,广厦千间,丛林禅院、楼堂仙阁难相数;自义兴祖师开山以来,经历代相承,终于成为巍巍卓立、雄尊秀蔚、千楹万础、规模宏大的禅宗十方丛林。天童寺于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 院,2006年被确立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村桑拓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几风。二十里松林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王安石主政鄞县时留下的这首七绝中,生动描写了天童寺前的景象。“群峰抱一寺,一寺镇群峰”,天童寺东、西、北三方有六峰簇拥,唯独南面天阔山远,一条郁郁葱葱万松大道恭迎宾客朝山进香。

       乍入景区山门,石板山路蜿蜒平坦,千年苍松环列两侧,清香沁人心脾,松涛阵阵有如天籁,沿途三座三道亭式山门:第一道“伏虎亭”,亭中原有赵公明元师塑像;第二道为古山门,有“龙飞凤舞”砖刻;第三道为“景倩亭”,有梵文“南无阿弥陀佛”砖刻。这条天童特有的迎客绿色长廊,始植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前后,即宗弼昙德禅师自东谷迁寺于钵孟峰麓于时,以后历经劫难,又补植四次。松荫弥天,虬枝蟠舞,构成天童十景之"深径回松"。南宋袁奎诗云:“太白峰前三十里,古松夹道奏竽笙;清辉秀色交相映,未羡山阴道上行。”

     上行里许,登少白岭,岭上有“五佛镇蟒塔”,八面七层,高55米,内有盘旋梯,可直上顶层。相传唐会昌年间,岭间林中有巨蟒出没,伤害行人。天童寺住持心镜藏奂禅师乃蒸制馒头,供蟒啖食;并对蟒说法,开导其弃恶从善,莫害生灵。未几蟒死,禅师依法将其焚化,埋灰岭上,筑塔镇之,遂名为“镇蟒塔”。现塔重建民国初年,清秀挺拔,高出云表,成为出入天童之路标。

       过天童街,“二十里松径”进入尾段,在寺东山脚幽径旁,有一片翠绿竹林,遮蔽云天,山风起时,秀竹婆娑弄影。传说曾有凤来仪,故称“凤岗修竹”,也是“天童十景”之一。时近正午,从松径一路行来,略觉体热,入眼一片翠影,清凉沁人。

     过凤岗修竹,左侧登山台阶通往太白岭国家森林公园,公园主体为玲珑岩,岩奇石异,洞怪峰险,精巧玲珑,故名。山上古木参天,竹林茂密,树种丰富,名贵稀有,多系原生态植被,是全国三大森林公园之一。因林木葱茏,浓绿锁幽,人称“玲珑天凿”,亦为天童十景之一。时间关系,不能入山畅游,惟山门张望,惊鸿一瞥。

       道路右侧就是清关,清关实为一条桥,桥下之水由西溪汇太白诸峰涧流奔泻而下,经内外万工池宣泄外注。雨后溪水暴涨,汇成巨流,流经桥洞,从上跌落,穿石越壑,形如珠溅雪喷,声若雷轰钟鸣,形成天童十景中的“清关喷雪”。可惜现在正是深秋旱季,桥下溪涧河床裸露,仅些许凹坑之中存有几泓清可见底的积水,看不到珠溅雪喷的壮观景象。

       清关之上,即为外内万工池,两池边上均有七塔。外池面积约150平方米,内池倍之,用石块砌边,围以铁栏。池水清澈,须眉可鉴,故又称“双镜池”。只见千峰倒插,游鱼可数,天光云影,徘徊流连,这也是“天童十景”之一,是为“双池印景”。

       万工池畔一堵照壁,上书斗大“东南佛国”四字。绕过照壁,就是天王殿了,阶前立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殿外两株云杉枝繁叶茂,浓荫匝地。天王殿规模宏大,气度雍容。天王殿与佛殿之间数十台阶,阶前两侧各有古木葱茏。左为广玉兰,右为唐柏,俱已千年树龄,犹虬枝旁逸,郁郁苍苍。

       寺内匾额、楹联甚众,多为新旧名流、书法家、军政领导人之手笔,如林森、戴传贤、章炳麟、黄镇、朱学范、王任重、李德生、吴学谦、沙孟 海、赵朴初、冯骥才等,圆润俊秀,各具特色。

       天童寺寺院殿堂顺着山势,由低渐高,从寺前的六塔到天王殿到佛殿到法堂再到罗汉堂,整个建筑梯级布局,错落有致。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外万工池、七塔苑、内万工池、照壁、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先觉堂、罗汉堂,均重檐歇山顶,筒瓦骑缝,并饰以鸱尾脊兽。天王殿高19.6米,宽31.77米,深23.64米,四天王总高7.77米,特高特大,为江南诸刹所不及。现存佛殿为1635年(明崇祯八年)建,系寺内最古建筑,殿高21.5米,宽39米,深29.25米,殿内三世佛坐像3尊,总高13.5米,其中佛身高6.38米,迦叶、阿难侍立释迦摩尼佛左右,两翼为高约2米的十八罗汉坐像。三世佛后为海岛观音。法堂改建于1931年,上层为藏经楼,堂西为罗汉堂,内层高1,5米的十八罗汉石刻像碑,刀工精细,形象生动。从天王殿到法堂,两侧有庑廊与配殿相连。中轴线西有佛祖殿、选佛场、禅场,后有东桂堂,又西为大鉴堂。中轴线东有钟楼、御书楼、御碑亭等。     

       正午时分,寺内殿门大开,禅房深闭,只有几位零星的游客,寂静得能听到足音回响。尤其是长长的庑廊中间,清净无尘,唯有一缕缕秋日午后的阳光从高高的屋檐边上漏射下来,光影斑驳,行走至此,便能深切体会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妙谛。登至最高的罗汉堂回望全寺,殿阁重叠,乌檐琉瓦,似丛林延绵不断,如波涛滚滚而来,气象氤氲,气势恢宏。

       罗汉堂后侧门可通往寺外,有山路可登太白名山。围墙外亭阁错落,林木蓊郁,蔚然大观。山阶幽静,澹然出尘,俯瞰深寺重檐,自得禅境。

往期回顾:

弥勒道场雪窦寺

大轮梵天

圭峰山上玉台飞

第一古刹白马寺

嵩山少林寺

嵩山中岳庙

春山细雨,草庵黄昏

奇峰古寺九仙山

开封大相国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