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一期:美丽的洈水,难忘的故乡

 松滋新镇 2021-02-03

本文作者邹野和母亲在一起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无意间打开存放在电脑中的相册,眼前突然闪现出很多美丽的照片,一些思绪便蔓延开来……

它是我的故乡,准确地讲是我妈妈从小生长的地方!那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小村庄,那里有一条长长的河,叫洈水河,那里的村民从很久以前就靠打鱼种田为生,那里有无数个荷塘,无数片橘林,还有无数头牛在河边吃草,很多条小船搁浅在岸上!人们四世同堂,他们信奉落叶归根,长满松树的小山丘上会有密密麻麻矮小的坟头,他们会在河边用棒槌狠狠地把衣服敲打干净,沉闷的声响久久回荡在山间河岸……

听妈妈说,在她年幼时故乡是没有公路的,洈水河将陆地分割成了大大小小的洲屿,因此他们每天都要划着船去劳动,从这一块小岛飘到另一块小岛,割草砍柴,撒网捕鱼……日落之时便扛着船桨回家。最让她头痛的就是从渔网上面取鱼,因为网很密而且沾满了杂草,鱼又很小,所以往往得忙上大半天才能把鱼取下来。春天里,妈妈会和舅舅们一起栽菜植树,到了暑假的时候,舅舅们会整天游泳打鱼,妈妈就会帮着奶奶做饭收割,秋天到了,全家人会忙着准备越冬的柴火,冬天,一家老小常常会聚在火坑旁聊天,在漫长的冬夜等待春节的到来。那个时候家里会有很多人,没有电视,小孩子便会从这间屋子窜到另外一间屋子嬉笑打闹……我的太太,也就是我奶奶的妈妈,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她总会无奈地大声吼道:“孩子们啊,你们再这样吵,外面有人喊救命都听不到的啊!”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会给我说很多她儿时有趣的故事。春节走亲访友后家里会有一些好吃的东西。有一次她看见房间的柜子里有一瓶罐头,于是就找了根针在罐头盖子上定了个洞,每天抱着它吸里面的果汁,每天只能吸几口,因为这样才不会被人发现!终于有一天罐头的汁儿吸干了,奶奶看到瓶子里面仅剩的果渣纳闷了好长时间!

妈妈儿时有一个玩伴由于家里穷,平日在餐桌上是很少见到肉的,捱到杀年猪的那天,他好不容易吃了很多很多肥肉,饭后无聊了便蹲在门口朝着挂在墙上的葫芦吐口水,过了一夜后家人竟然惊奇的发现,葫芦上已经裹了厚厚的一层猪油。这样的日子就是我的妈妈的童年,童年的岁月留给妈妈他们的是饥饿!

爷爷曾经在县城里工作,每个月回家他都会带一本《大众电影》和《长江文艺》回来,那两本书便成了妈妈还有舅舅们唯一的精神食粮,他们总会翻了又翻看了又看,这也成为了他们盼望爷爷回家的一个原因!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一点,每到暑假都会和表兄妹们到奶奶家玩上好几天,沉寂的老屋因此变得热闹非凡。早上我们会在门前的池塘边洗漱,记得当时还在日记里写上这样一个句子“乡村的清晨美丽极了,薄薄的雾气缠绕着小山,好像少女脖子上的纱巾”,上学后老师还因此夸奖了我好久,我也自豪了好久。到了中午,我们会光着脚到处乱跑,站在家门口石门槛上堵飞燕,用毛线绑着黄瓜花钓青蛙,在青石板下捞田螺,爬到高高的树上收集知了壳……阳光打在我们瘦小的脊背上泛着油油的光……

记忆犹新的是,当时通讯还没有现在发达,全村只有村委会一部电话,所有外来消息都只能通过广播传送,当田埂上的喇叭突然响起,小段的音乐就是播放通知的前奏。这个时候,无论是闲居在屋的老人,抑或是在田间劳作的妇女,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仔细聆听。“某某同志,你在外地的女儿有急事找你,请你迅速来村委会接电话”,“某某同志,你的儿子打电话说放假不能回家,要你多注意身体,听到广播的乡亲请转告他”……每次我们在玩耍的时候听到自己家的消息都会自豪不已!现在想来,全村人在同一时刻分享传递着的“家事”,那是多么的和谐与温馨啊!

太阳下山了,我们会赤条条蹲在大木盆里洗澡,然后点燃晾干的艾蒿草把子,满屋子滚滚的浓烟将蚊子驱赶得一只不剩,可也让大伙儿泪流不止。然后我们会躺在凉席上边摇着蒲扇,边听着公公(也就是奶奶的爸爸)给我们讲故事!他的身旁趴着一只懒洋洋的黑狗,灯泡泛着黄光照在他神秘的额头上,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布满皱纹的脸,津津有味地听着动人的情节,但是每当他讲到高潮总会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来结尾,孩子们只能可怜巴巴地央求他,公公就会笑得合不拢嘴,我看着他黑黑的牙齿便也莫名地大笑起来。

这里不得不说说我的公公,他是一个身材高挑的老人,现在已经离我而去。曾经当过村生产队长的他手上总会握着一根长烟斗,到处帮别人主持公道,村民都很尊重他,他脸上也总是挂着一副得意的微笑。公公有一头老黄牛,白天他会牵着牛到处转悠,他还有一副很大很宽的渔网,我每次去看望他时,他总会从阁楼里拖出渔网在自家池塘捕很多的鱼来犒劳我们。公公识字,这在他出生的那个年代十分难得,他有一本名叫《三国演义》的书,每当闲暇的时候他都会戴着老花镜用手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以至于里面的每一个章节都能倒背如流。

公公的故事有很多,如果将它们全部记录下来或许是一段不错的文化遗产。在我的脑海里,记得最清楚也最完整的就是他曾给我们讲过一个叫做“金钩李胡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书生上京赶考,他饿了便走进一家面馆去吃面,突然他看到一个老人默不作声地坐在桌子旁,那位老人有着很长很长的胡子,它们挡住了他的大半边脸。书生就纳闷了:胡子都挡住了嘴,这老头子该怎么吃面呢?他为了一探究竟,就给那老人点了一大碗面。只见那老头从衣服里面拿出一支金钩子,用它将胡子像拉窗帘一样勾了起来,然后吧嗒吧嗒把面条吃了个精光。他擦了擦嘴,笑呵呵地走到满脸惊愕的书生面前:“呵呵,小伙子啊,谢谢你今天请我吃面,以后在路上要是遇到麻烦,就大喊三声‘金钩李胡子’便能帮你消灾。”说完他扬长而去。书生只得满脸疑问地继续赶路。有天夜里,他果然遇到一伙凶恶的强盗,情急之中想起老人的话,便大喊了三声“金钩李胡子”,强盗们顿时直冒冷汗,哆哆嗦嗦地问道:“他,他是你什么人啊?”书生见状便撒了谎子说李胡子是他爷爷,听到此话后强盗们吓得撒腿便跑了,后来考生一路平安地到达京城,后来他才知道,那个所谓的“金钩李胡子”就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强盗头子。

那时我还小,不懂得体会故事的深意,但它让强盗在我心中的印象不再可怕,我甚至梦想着有一天也可以遇到“金钩李胡子”。现在琢磨起来,其实故事蕴含的道理远远不止知恩图报,而是折射出来的人性的美丽!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只要将善良当做一种习惯,你终将会在危难关头得到他人的帮助。公公在我幼小的心中播下“人之初,性本善”的种子,它净化着我对世界的认识,引导着我用“善”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他离开了我们很久,每当我想起故乡的山和水,公公的笑容总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岁月渐渐流逝,故乡正悄悄改变着它的面貌。村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肆无忌惮地捕鱼,他们翻过一座座山,踏入了外面的世界。因此,土砖被水泥掩盖,蜿蜒如蛇的小径变成了宽阔的公路,田埂上的喇叭早已锈迹斑斑,高高的围墙围住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被开发成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新神洞、桃花岛、滨湖公园。溪水静静地淌,从村头流向村尾,从山尖流入沟谷,它们目睹故乡历经时间的冲刷已不再是昔日的样子。               

每到假日我们总会驱车很久回到故乡,在公公的坟头烧上一柱香,放上一挂鞭,然后到老屋。妈妈坐在熟悉的火炉旁和奶奶聊天,炉中柴火噼啪作响,爸爸提起水桶扛上鱼竿随着爷爷走到鱼塘边垂钓,我会穿梭在橘林间静听河水敲打堤岸,眺望远处的小洲……此时此刻,我仍能感觉到故乡的宁静,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人情世故的困扰,只有一望无际的绿色与蓝色交汇在天际,中间泛着泥土的黄!原来,故乡改变的只是外表,那山那水那树那人依旧如此纯朴如此本色!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早已逝去,但纯朴的精神深深扎根在了人们的心中。

我在异地求学,这是一座很大的城市,大到觉得自己仿佛只是空气中的一粒沙子。每天都会和陌生人擦肩而过,每天都会两点一线地在教室与寝室间穿行,每次出行都会登上挤满了人的公交车,耳边蔓延着无休的吵闹,眼前闪现着匆忙的背影……这里的早晨听不到鸡叫,只有汽车的轰鸣;这里的夜晚看不到悠悠的火光,却充斥着色彩斑斓的霓虹……这才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一条每个人都会奋不顾身投入其中的洪流,大家不停的被暗礁磕绊,却也奋力借着这股劲儿挺立在风口浪尖。只有在某个安静的夜里,我才会想起公公说起的故事,于是便梦幻般看见洈水河的粼粼波光,耳畔再次响起村头广播里传出的熟悉的方言……故乡已幻化成一副美丽的画卷,我将躁动的心安放在那里,也定格了一片宁静与纯朴。它时刻告诫着我要拥有如山的坚定和似水的柔情,不能在钢筋水泥的世界中迷失了自己。

故乡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村庄,它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响水洞”,因为传说在它的某一座山里有一个洞穴,清凌凌的水常年从洞中流淌出来,“哗啦啦”的响声会传得很远很远,久久荡漾在每个洈河人的心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