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药解析 易修珍,云南易氏经验方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2-03

方药解析 易修珍,云南

易氏经验方

一、调经汤

组成:潞党参15g,炙黄芪30g,当归15g,熟地15g,山茱萸12g,肉苁蓉15g,淫羊藿15g,知母8g,莪术8g,丹参15g,生三七粉10g,甘草10g。

方义:方中参芪、归地相配使精气血滋生;肾精为经血之根,调经必先益精,故聚淫羊藿、山茱萸、肉苁蓉等补肾填精之品,以肇根基;并佐以莪术、丹参、三七祛瘀生新调经,知母滋阴。全方共奏培补肝肾、祛瘀调经之功。

主治:月经过少,闭经,带少。

证候:月经后期,稀发,月经逐渐减少、延后渐致停闭;或阴道干涩,分泌物减少,甚至全无;或伴性欲低下,性交疼痛,甚至阴部萎缩,烘热汗出,不孕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健忘失眠;舌淡或黯,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弱。

加减:闭经伴溢乳者加炒麦芽50g以回乳;有多囊卵巢综合征者加胆南星10g,牙皂5g以祛痰;伴有癥瘕者加莪术6g,牡蛎20g以祛瘀散结消癥。

思路解析:中医认为这类疾病的发生,大致分为虚实两大类,易老认为临床虽有虚实之分,但往往虚实并存,并存中有所侧重,或虚多实少,或实多虚少,最终均易致瘀阻胞宫。治疗应重视辨证与辨病,专方专药运用,结合病机所在,顺应月经周期及经前征兆进行辨证施治。用药应强调“阳中求阴”,代表药物如海马,该药甘温入肾经命门,勃兴阳道,犹如画龙点睛,使肾气充旺,气血通畅;用药还要注意宣泄厥阴之气郁,可酌加柴胡、郁金、藁本;而祛瘀调经的药物莪术、丹参等1~2味贯穿始终,既能使滋阴药物不过于滋腻,又能使诸药“动而不守”起到寓攻于补的作用。以此为大法,临床上除了用调经汤、益经汤等经验方外,还可根据辨证不同,分别选择黄芪建中汤、左归饮、逍遥散等方,但配伍原则不变。个别顽固性闭经患者主张短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芪断固崩汤

组成:黄芪40g,续断15g,山茱萸15g,熟地15g,枸杞子15g,炒白术10g,炒白芍10g,茜草12g,生三七粉6g,炙甘草10g。

方义:本方以补气固肾益阴为本,佐以祛瘀止血。方中续断、山茱萸、熟地、枸杞子涩精补肾以固本,配黄芪重用增加益肾之功,同时黄芪配炒白术补益脾气又能固后天之本;炒白芍柔肝养血以敛阴;茜草、生三七粉祛瘀止血,使血止又不留瘀邪;甘草和调诸药。

主治:崩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证候:经乱无期,阴道流血日久不止,量时多时少,色红夹血块;伴头昏,腰酸痛,小腹隐痛,口干;舌质红夹瘀点瘀斑,苔白少津,脉细弦。

加减:暴崩气脱者加用独参汤频服;阳虚肢冷者加川附片30g,炮姜10g;肾阴虚火旺者加旱莲草15g,桑叶15g;腰胀痛重、血多瘀块者加骨碎补15g,血竭6g;肝郁胁痛者加炒柴胡6g。

思路解析:易老认为崩漏的病因有脾肾虚、郁热、血瘀三端。冲任起于胞中,隶于阳明,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若冲任受损,则制约无权。因本病病程长,且易反复,日久热随血泄,阳随血伤,气随血脱而致阴阳、气血俱虚,往往形成虚实夹杂、因果相干、多脏受累,最终“五脏相移,穷必归肾”。同时易老认为崩漏常易复感邪毒,久漏致瘀,即为血瘀之证。治疗崩漏有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其中塞流为三法之首,但临床上应重视正本清源,求因治本善后的思想,以恢复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调节的功能。

三、连胆汤

组成:云黄连3g,枳实15g,竹茹10g,陈皮10g,法半夏12g,茯苓15g,小红参15g,丹参15g,石菖蒲10g,炙远志10g,茵陈15g,甘草6g。

方义:连胆汤是由黄连温胆汤加味而成。云黄连清泻心火为君;法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茵陈、竹茹清胆利湿除烦,枳实行气导滞和胃均为臣;佐以小红参、丹参养心活血安神,菖蒲、炙远志豁痰开窍、安神定志;甘草和调诸药为使。全方使痰热除,胆胃和,心神安。

主治:因胆胃失和、痰热扰心之绝经前后诸证。

证候:失眠,烦躁易怒,躁动不安,胸闷胁痛,胃脘不适,心慌气短,口苦恶心,头昏耳鸣,大便干;舌质黯红,苔薄黄腻少津,脉弦滑略数。

四、固气利湿汤

组成:黄芪30g,续断15g,沙苑子15g,砂仁6g,苍术12g,黄柏12g,薏苡仁15g,萆薢15g,柴胡12g,甘草10g。

方义:黄芪、柴胡补气升阳为君;续断、沙苑子补肝肾、固冲任为臣;苍术、黄柏、砂仁健脾燥湿清热,萆薢、薏苡仁除湿利湿均为佐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有补气固肝肾,清热除湿之功。

主治:顽固性带下病,阴痒,阴燥(外阴色素减退疾病),阴挺,淋证久治不愈者,慢性宫颈炎,宫颈息肉经局部治疗后的宫颈排液,盆腔炎等疾。

证候:带下日久量多,或淡黄或黄,质清稀如泡沫或稠厚如豆腐渣样,腥气臭秽,或带少而黄,或宫颈治疗后出现大量的排液现象,以及阴痒、阴挺等;伴头昏,腰酸痛,倦怠乏力,尿道口灼痛,尿频尿急,或夜尿清长;舌淡红苔白或白腻,脉濡虚。

加减:带下量多色黄、臭秽、如泡沫或脓性者原方去砂仁、沙苑子加白花蛇舌草15g,臭椿皮15g;带下夹赤者加小蓟15g,茵陈15g;兼癥瘕者加莪术10g,牡蛎20g;阴挺者加倒提壶15g。

思路解析:易老一再强调要透过疾病的表面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不能见淋利尿、见带止带、见痛止痛,只图一时之效而延误病情。易老认为该类疾患是由湿、热引起,缠绵体内日久,耗损正气,致脾肾亏虚,下元不固,湿热余邪未清,病症变化多端,虚实夹杂,多脏器受累。经验方固气利湿汤既清热利湿又补脾肾固气,祛邪不伤正,固本不恋邪。现代药理研究亦证明:方中黄芪、黄柏具有增强免疫、强壮机体的作用,具有广谱的抑菌、抗菌能力。故只要临床辨证准确,用之往往药到病除。

五、盆炎通络汤

组成:炒柴胡12g,川芎15g,当归15g,赤芍15g,苍术12g,黄柏12g,忍冬藤15g,白花蛇舌草15g,藁本12g,姜黄15g,三七粉10g,甘草6g。

方义:方中炒柴胡、当归、赤芍疏肝解郁、养血活血均为君;苍术、黄柏、白花蛇舌草、忍冬藤清热燥湿健脾、解毒通络为臣;姜黄、三七祛瘀活血,川芎行气活血,藁本上行下走,化散湿邪,舒达厥阴,上药鼓动全力透达胞脉为佐使;甘草和调诸药。全方针对湿热瘀血互结,阻碍胞脉引起的不孕症而设。

主治:盆腔炎、盆腔淤血综合征、盆腔粘连引起的不孕。

证候:少腹及小腹胀或坠痛,痛连腰骶,低热起伏;白带增多,色黄,质黏稠,或夹有赤带;口干,小便短赤,大便溏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加减:病情缠绵,若倦怠乏力明显者加黄芪30g;若口干苦、小便短黄涩痛者加龙胆草10g,焦栀子10g,粉丹皮15g以清泻肝经湿热;输卵管阻塞者加地龙10g,皂角刺10g,路路通15g,王不留行15g以活血通络;带下量多脓性者加虎杖15g,薏苡仁15g,败酱草15g以清热解毒除湿。

思路解析:针对少腹血瘀或湿热瘀结引起的临床痛证、血证、癥瘕,尤其是病情缠绵日久或盆腔手术后复发,都可导致盆腔严重粘连,影响输卵管蠕动功能,进而影响受孕。易老一贯倡导采用内外合治、多渠道给药的治疗方法,通过内外合治从而鼓动气血运行,使肠腑蠕动增强,并因势利导,逐邪气排出体外,达到行气活血化瘀、破血消癥、清热除湿、散结通络的目的。

六、藿君汤

组成:太子参15g,炒白术12g,茯苓15g,藿梗12g,砂仁12g,炒黄芩15g,金石斛15g,麦冬15g,荷蒂10g,陈皮12g,苏梗12g,竹茹10g,甘草10g。

方义:方中藿梗专取芳香行气、健脾止呕之功,苏梗行气宽中止呕,与砂仁、陈皮相配兼理气安胎,太子参、炒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配荷蒂升举清阳、降浊气,麦冬、金石斛滋阴养胃,炒黄芩清热安胎。全方既健脾胃、益气养阴升清阳,又降逆止呕调顺了气机。

主治:妊娠恶阻。

证候:妊娠以后,恶心呕吐不食,口淡或呕吐清涎,或呕吐酸水或苦水,神疲思睡;舌淡或红,苔白润或薄黄,脉缓滑无力。

加减:恶心呕吐明显者加姜味草10g;阴道流血者酌加桑叶15g,制杜仲15g,阿胶珠15g;大便干、难解者加玄参15g,黑芝麻15g;妊娠三个月后酌加菟丝子15g,怀山药15g,杜仲15g。

思路解析:古代医家最早提出用“顺气”法治疗妊娠病的是元代的朱震亨。据《丹溪新法》记载:“有孕八九个月,必顺气,须用枳壳、紫苏梗。”明确提出妊娠八九个月的时候,必须用枳壳、苏梗、厚朴之类的顺气药物,才能顺应妊娠晚期的生理变化,使气机调畅、胎气安和,有益于生产。易老提倡妊娠早期,特别是三个月以内宜健脾胃、清热安胎,并佐以顺气之法。易老认为过早的滋补肝肾容易妨碍脾胃的功能,助热燥动胎气,故临床常配伍藿梗、苏梗及砂仁、荷蒂等芳香行气、醒脾和胃、宽中行气、升清降浊的药物,即是“顺气”之法的具体体现。妊娠早期,频繁的呕吐,饮食不下,究其病机是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清阳不升,气机升降失调引起,故宜用健脾和胃顺气法治疗。当然妊娠病的治疗仍强调以辨证为主,“有是证用是药”“有故无殒”皆不致伤胎,反而有利于胎儿的正常发育。

七、安胎合剂

组成:太子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续断15g,菟丝子15g,桑寄生15g,苎麻根15g,炒黄芩15g,苏梗12g,砂仁10g,甘草10g。

方义: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养胃、补气生血为君;菟丝子、桑寄生、续断补肾填精血为臣;炒黄芩、砂仁、苎麻根清热止血安胎,苏梗行气宽中止呕为佐;甘草和调诸药为使。全方脾健以生气血,肾旺自可萌胎,使胎得载养。该方组方合理,用药精良,共奏健脾补肾、清热止血安胎之功。

主治:胎漏,胎动不安,滑胎。

证候: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黯;腰酸腹坠痛,头昏耳鸣,神疲肢倦,小便频数,夜尿多,或曾屡有堕胎;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滑。

加减:恶心欲呕者加姜味草10g,炙枇杷叶10g,竹茹10g;口干者加麦冬15g;大便干结者加黑芝麻15g;妊娠三个月后酌加菟丝子15g,怀山药15g,杜仲15g。

思路解析:受孕之初经血不泄,冲脉之气较盛,上逆犯胃,孕妇往往有恶心呕吐、纳呆等脾虚胃逆之象,加之禀赋素弱、后天不慎房事、跌仆损伤等诸多因素损伤肾气,以致冲任不固,胎失所系,而受孕之后,阴血下聚以养胎,使阴血不足而生热,形成脾肾两虚夹热的病机特点。易老竭力推举先健养脾胃,后滋补肝肾,佐以清热、养血、平肝、顺气之法,临床用于治疗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胎位不正等妊娠病。

八、柴葛汤

组成:柴胡12g,粉葛15g,桔梗12g,炒黄芩15g,板蓝根12g,荆芥12g,玄参15g,麦冬15g,甘草6g。

方义:柴葛汤方中柴胡、粉葛为主药,功能疏风解肌表,柴胡重在透表泄热;荆芥祛风解表,其性平和而不温不寒,以助柴胡解表祛邪;炒黄芩清肺热、止血安胎;桔梗宣肺气,祛痰利咽;板蓝根清热解毒;玄参、麦冬养阴清肺润燥;甘草和调诸药。全方共奏疏风解表、解肌清热安胎之功。

主治:经期或妊娠期感冒。

证候:经期或妊娠期出现鼻塞流涕,身热恶风,咽痛,身酸楚疼痛不适,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

九、麻射汤

组成:炙麻绒10g,射干10g,炒黄芩15g,浙贝母15g,桔梗12g,鱼腥草20g,桑叶15g,木蝴蝶10g,玄参10g,甘草6g。

方义:麻射汤方中炙麻绒为主药,功能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浙贝母、桔梗、鱼腥草、炒黄芩清肺化痰,清热解毒;桑叶、木蝴蝶、玄参清热润肺利咽;甘草和调诸药。全方共奏解表宣肺,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经期或妊娠期感冒。

证候:经期或妊娠期咳嗽,咳痰,痰黄黏滞或带血;舌质红,苔薄黄或薄白腻,脉细滑或浮数。

加减:外感久治不愈者加苏条参15g;肺气虚自汗者加明党参15g;痰热伏肺,痰多黄稠难咯者酌配苇茎汤;咽痛重者加连翘15g,藏青果10g;阴道流血者加苎麻根15g,桑叶15g;腰酸、腹痛者加续断、盐杜仲各15g;恶心、呕吐者加姜味草10g,竹茹10g。

思路解析:玄参尤适合云南高原患外感之人,感受外邪之后邪气化燥伤阴而表现出咽干、咽痛、口干思饮,选之能养肺阴、清肺热、润肺燥而利咽喉、通大便。木蝴蝶能润肺清热、疏肝和胃,其在清肺热、润肺利咽治标病的同时,能疏肝解郁,治各种妇科病。桑叶一味除疏风清热外,尚有较好的清肝、疏肝、凉血、明目作用,既疏散肺胃之风热,又可治女性热病后血分偏热而致的出血,可谓一药多用。

十、扶正康复汤

组成: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炮姜6g,桃仁10g,莪术10g,炒卷柏15g,茜草15g,麦冬15g,生三七粉6g,血竭6g,甘草10g。

方义:方中黄芪补气,赤芍养血活血,生化汤活血化瘀,莪术行气破血,炒卷柏、三七、茜草祛瘀止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针对因气虚无力缩宫,瘀血留滞引起的恶露不绝而设。主治:流产后、早产后、产后恶露不绝。

证候: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多夹块,色黯;伴小腹空坠,精神不振,气短懒言,面色[插图]白;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十一、逐瘀康复汤

组成: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麦冬15g,焦山楂15g,益母草15g,莪术10g,紫草15g,虎杖15g,卷柏15g,水蛭6g,蜈蚣2条,甘草10g。

方义:方中黄芪、当归补气养血扶正,即所谓欲补有形之血则先补无形之气,川芎、赤芍、益母草养血化瘀,莪术、水蛭、蜈蚣、卷柏攻逐瘀血,虎杖、紫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全方药达病所,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使气血恢复正常,瘀热得以化解,瘀血得以排除。

主治:流产后、早产后、产后恶露不绝。

证候:产后恶露过期不止,淋沥不断,量时多时少,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腹痛暂缓,或伴有胸腹胀痛;舌紫黯,或舌边、舌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弦。

思路解析:易老认为该病在中医妇科疾病中是颇为棘手的疾病之一。患者近期若历经多次人流,或药物流产,或剖宫产后,损伤了气血及胞宫胞络,使气血不足,逐瘀乏力致宫腔组织残留,瘀血留滞,血不归经,故阴道反复流血不止;瘀滞日甚,瘀血郁久化热,瘀热互结,热迫血妄行,故加重阴道流血;失血日久,气血虚损,形成正气不足而瘀血日甚之本虚标实证。这一类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宫腔感染,继发不孕,严重的还会引起恶变。

十二、消瘤汤

组成:黄芪20g,炒柴胡12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15g,白术12g,茯苓15g,藁本12g,莪术10g,牡蛎30g,生三七粉10g,甘草10g。

方义:方中炒柴胡疏肝解郁,赤芍、当归养血柔肝活血,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为君;莪术善破血瘀气结,穿透入络,持续消磨癥块(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莪术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明显破坏和抑制作用),配牡蛎化痰软坚散结,相须相助相制为臣;川芎行气活血,藁本疏达厥阴,开郁止痛,上行下走,黄芪益气扶正,振奋机体使攻不伤正,三七活血通络,《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其为“化瘀血而不伤正,允为理血之妙品”,上药均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补消结合、标本兼治,共奏调肝脾、扶正祛瘀消癥之效。

主治:子宫肌瘤伴月经失调,带下量多。

证候:小腹结块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经期加重;带下量多,色黄,可伴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或低热,或胸胁胀闷,心烦易怒;舌红夹瘀点,苔黄腻,脉弦滑数。

思路解析:本病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以及气滞、痰瘀、湿热等作用于机体日月相累形成癥瘕。易老治疗本病善于从肝经入手。因为肝藏血,喜条达,恶抑郁,主疏泄,体阴而用阳。①冲为血海,隶属于肝,为全身气血之要冲,肝疏泄有序,则冲任调和,气机调畅,就能激发和推动气血的运行;同时肝通过疏泄功能,协调中焦脾胃之气的升降,胆亦受肝之余气分泌胆汁,从而保持运化功能健全,完成运化水谷、升清降浊、输布精微、化生气血的过程。②肝喜条达,通过疏泄功能调畅气机,维持气血调和、心情舒畅。由于妇女数伤于血,气分偏盛,情绪易于激动,每致肝之疏泄不及,则气血郁滞不畅,结聚不散形成瘀血。瘀血内阻,气机升清降浊不畅,脾胃运化功能障碍,精微无以化生,聚湿为痰,痰瘀互结阻滞胞宫,日久形成癥瘕。针对月经过多、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子宫肌瘤,易老认为此阴道流血乃瘀滞胞宫、血不归经引起,提倡乘阴道流血之势排出胞宫滞留的瘀血。易老一贯倡导的“固本排瘀”治病的思路解析,在方中得到充分体现。

十三、消癥汤

组成:黄芪30g,当归15g,莪术10g,牡蛎20g,水蛭粉6g,藁本12g,柴胡12g,生三七粉10g,甘草10g。

方义:莪术善破血瘀气结为君。水蛭入肝经迟缓,善于消癥,配牡蛎软坚散结,二药相须相助;黄芪益气,使攻不伤正;当归、三七加强养血活血通络的作用,上药皆为臣。藁本疏达厥阴,开郁止痛,上行下走,鼓动全力透达经脉;柴胡为厥阴、少阳必用之药,二药皆为佐使。甘草调和之。上药共奏益气扶正、活血散结消癥块之功。

主治:各种癥瘕积聚。

证候:下腹结块,经前或经期小腹痛,或肛门坠胀,婚久未孕,月经量多或量少或经行不畅,色紫黯,夹血块;面色晦暗,舌质紫黯,脉沉紧。

加减:若体壮、癥瘕坚实、痛剧者去黄芪,加甲珠10g,蜈蚣2条以散结通络止痛;气虚重者重用黄芪,再加潞党参15g,水蛭、莪术适当减量以补气扶正祛邪;阴虚者加麦冬15g,生地15g以滋阴补肾;夹痰者酌选牙皂6g,浙贝母15g,白芥子10g,昆布15g以除痰散结;大便坚实、数日不行者酌加大黄6g,或芒硝6g以通腑泻下,便畅即停;腹胀甚者加槟榔10g,青皮10g,香附10g以行气除胀。

思路解析:易老认为本病是因瘀阻胞脉,脾肾亏虚而成为虚实夹杂之顽疾。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本病治疗原则为祛瘀散结通络以消癥、健脾化痰助消癥。临证要掌握病之新久、体之强弱、邪之盛衰而用药。用药时要通中兼补,使通而不伤正,补中兼通,使补而不滞瘀,达到肾精充盛、胞脉畅通得以濡养,血海按时满盈,经血畅通目的。易老指出,该病终致瘀血顽痰互结,造成患者少腹急、结、胀、满、痛剧之症,邪气根深蒂固,故易老临床常以消癥汤加白术、茯苓、白芍健脾疏肝理气而成专方“内异消癥汤”内服外,还常配合综合治疗以增强药力,每获良效。

方歌:消癥莪术力最雄,蛭牡归七相协同。

黄芪扶正气,藁本宣厥阴。

柴胡指病所,甘草缓其中。

虚实要留神。

十四、补中益气合升陷汤

组成:黄芪30g,太子参15g,白术12g,茯苓15g,柴胡12g,炙升麻10g,陈皮10g,知母10g,枳壳15g,倒提壶15g,甘草10g。

方义:《景岳全书·妇人规》曰:“此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过劳,或因郁热下坠,或因气虚下脱,大都此证当以升补元气,固涩真阴为主。”该方由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和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合方加减而成。方中黄芪、太子参、甘草益气升提,白术、茯苓健脾除湿,升麻、柴胡升举阳气,枳壳、陈皮行气和血,兼有升提之功,与白术相配可增强收缩子宫的力量,一味倒提壶既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又可升提下陷之气,方中配入知母滋润而解热,同时可制约补气药物的燥热之性。全方组方严密,取效快捷。

主治: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

证候:子宫下移或脱出于阴道口外,阴道前后壁松弛膨出,劳累后加重,小腹下坠,四肢乏力,带下色黄量多,小便频、色黄;舌淡红,苔薄黄,脉缓弱。

加减:带下量多色黄、臭秽或脓性者加白花蛇舌草15g,臭椿皮15g;带下夹赤者加小蓟15g,茵陈15g;兼癥瘕者加莪术10g,牡蛎20g。

十五、柴括汤

组成:柴胡15g,全瓜蒌15g,炒黄芩12g,连翘12g,王不留行15g,浙贝母12g,夏枯草15g,桔梗10g,猪鬃草15g,蒲公英15g,木通10g,甘草10g。

方义:柴胡疏肝解郁,瓜蒌清热化痰、宽中散结,炒黄芩清热燥湿解毒,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桔梗、夏枯草、浙贝母开宣肺气、祛痰、散结,木通、猪鬃草清利小便引邪下行,全方共奏疏肝清热解毒、行气散结除痰之功。本方以疏肝行气、活血通络为主,辅以清热解毒消痈。

主治:乳痈初期,局部红肿热痛,乳汁不通。

证候:乳房肿胀疼痛,皮肤微红或不红,肿块或有或无,乳汁分泌不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胸闷不舒;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加减:乳房肿块较明显者加炮甲珠10g,鳖甲15g;大便秘结者加牛蒡子15g,玄参15g;心烦易怒、胸闷不舒者加郁金15g,炒枳壳15g。

十六、乳痛汤

组成:当归15g,川芎12g,细辛3g,白芥子12g,鹿角霜20g,甲珠10g,瓜蒌壳15g,路路通10g,王不留行15g,荔枝核10g,甘草10g。

方义:方中鹿角霜、当归、川芎以温补冲任血脉、温通血络而散结止痛为君药;瓜蒌壳、白芥子化痰通络,消除皮里膜外之痰湿并止痛为臣药;路路通、王不留行理气通络止痛,甲珠、荔枝核软坚散结为佐使;甘草和调诸药。全方共奏理气行滞、化痰散结之功。

主治:寒滞肝脉的乳痛症。

证候:乳房结块,或于经前增大,经后缩小,乳房微痛;可伴有恶寒,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经紊乱,量少色淡或闭经等;舌质淡黯,苔白,脉沉细。

加减:乳房结节包块明显者加夏枯草15g,橘核15g,昆布15g;情志不舒、脘胁满闷者加佛手15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