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圣之源,帝王之师—鹖冠子

 北斗史地研究所 2021-02-03

说起诸子百家,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等。

有一个人,因名不见学校课本之上而知道的人很少,但他和孔老同属先秦时代。其文章行云流水,简明扼要,通天地之变,晓古今之治,其他诸子的思想与之相比,似乎都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而已。

这个人,他的名字叫鹖冠子。

鹖冠子最引人注目的思想,是提出人类历史不仅可以验证,而且可以预测。他认为“天、地、人事三者复一”,所以可以通过探究天文地理的变化来推断人类历史的过去和将来。

“神圣之人,后先天地而尊者也,后天地生,然知天地之始,先天地亡,然知天地之终”。

正因为此,后世研究者将其归纳为道家;但儒家也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比如汉儒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来自于鹖冠子的“天地人事复一”。

而实际上,对天地阴阳的论述仅仅是鹖冠子中的基础篇章而已,其用更浓的笔墨来书写古代的帝王之学——如何治国理政。

举个简单的例子,《鹖冠子 度万》中有这么一段话:

庞子曰:“敢问五正?

鹖冠子曰:“有神化,有官治,有教治,有因治,有事治。”

庞子曰:“愿闻其形。

鹖冠子曰:“神化者于未有,官治者道于本,教治者修诸己,因治者不变俗,事治者矫之于末。”

庞子曰:“愿闻其事。

鹖冠子曰:“神化者,定天地,豫四时,拔阴阳,移寒暑,正流并生,万物无害,万类成全,名尸气皇。官治者,师阴阳,应将然,地宁天澄,众美归焉,名尸神明。教治者,置四时,事功顺道,名尸贤圣。因治者,招贤圣而道心术,敬事生和,名尸后王。事治者,招仁圣而道知焉,苟精牧神,分官成章,教苦利远,法制生焉,法者使去私就公,同知一警有同由者也,非行私而使人合同者也。故至治者弗由,而名尸公伯。”

翻译过来:

庞子说:请问什么是五正?

鹖冠子说:五正,指神化、官治、教治、因治、事治五种治理天下的方法。

庞子说:请赐教(五正)概要

鹖冠子说:

神化,就是引导百姓顺从自然;   

官治,就是引导百姓追随大局;

教治,就是引导百姓遵守规矩;

因治,就是引导百姓各司其职;

事治,就是对人们的具体行为进行矫正。

庞子说:请赐教(五正)的具体内容。

鹖冠子说:

神化,就是引导人们顺从天地,使得万物都是本来的样子,互不伤害,所以能生生不息。这样的角色,叫做气皇。

官治,就是效法天地,根据人们的需求制定将来的总体目标,百姓都很赞成所以前来归附。这样的角色,叫做神明。

教治,就是像四季那样,制定做事情的先后顺序,引导人们有规矩的去做事情。这样的角色,叫做贤圣。

因治,就是召集贤圣(技术人员),将各种做事的心得和技术整理出来,引导百姓在分工的同时也进行合作。这样的角色,叫做后王。

事治,就是召集仁圣(辈分高的人),加强对百姓的人身控制和精神控制,将治理目标分解成各个条块,人们需要遵守的规矩很多,而从中得到的利益很少,法制就这样产生了。法,就是让人们放弃自己个性的东西,而遵从大家公认的东西,人们之所以对所禁止的行为有统一的认识,是因为有统一的法律依据,而不是靠人们自觉,因此要实现完美治理,就需要很多的法律依据也。这样的角色,叫做公伯。

分析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皆属于“神化”的范畴;儒家的“礼”,属于“教治”的范畴;道家、儒家皆强调的“德”,属于“官治”的范畴;道家的“道”,属于“因治”范畴;法家的“法”,则属于“事治”的范畴。

短短一段话,集儒、道、法于一体,高屋建瓴,将治国理政的手段概而全之,真乃高人也!

而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手段,实际上也仍然在沿用着“五正”,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环境保护——神化;

中国梦——官治;

教育为本——教治;

中特社路——因治;

法典——法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