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际珍:火炕情结

 枸杞文学 2021-02-03


过去的东北,家家户户烧火炕,既做饭又取暖,一举两得。漫长的冬天,火炕是人们最享受的地方:炕上摆上小方桌,端上一盆白菜炖豆腐,热气腾腾,还有自制的小咸菜,一扁筐玉米面大饼子,一家人围坐在小桌旁吃得别提有多香了。


火炕是东北传统文化,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喜怒哀乐,更记载着我的童年、少年。还记得小时候,一家七口人挤在一铺炕上,躺在火炕上暖暖的,早上都不愿意起来。那时真的好冷啊!墙上都结霜,水缸里也冻了一层冰。每逢家里来了客人,母亲第一句话就是,快进来把鞋脱下来,上炕暖和暖和。火炕更是我们兄妹几个玩耍的乐园,弟弟们会在炕上打滚,母亲总会告诫他们:"轻点闹,别把炕蹦塌了。"我和妹妹最喜欢在火炕上玩歘嘎拉哈(羊或猪的膝盖骨),有时为了输赢还吵架,我永远都是甘拜下风,谁让我是姐姐呢。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从下乡的农村回来,晚上睡在炕上感觉凉凉的,天还没亮就把我冻醒了。第二天一早,我一摸整个火炕除了炕头有点热,其余的地方都是凉的,甚至有点冰手。我就和母亲说:"这炕怎么能过冬?还不把人冻死啊!"母亲无奈地说:"你爸也不在家,谁会修炕啊?"我不服气地说:"我来修。"


从小就好胜的我,什么事都敢去尝试,虽然我没修过火炕,但我在下乡时看到过别人家砌火炕。火炕就是用砖砌成一条条炕洞。炕面是拿用稻草与粘土和成的泥抹平,炕梢的炕洞要比炕头砌得略高,防止倒烟。抹泥时炕头要厚一些,不然炕头过热,炕梢还拔凉。


为了查明炕凉的原因,我拿一把茅草在大灶里面点着火,浓浓的烟火根本不往炕洞里进,反而往外冒烟。我断定一定是炕洞堵了。于是我就把炕头面上一排砖掀开,顿时看到炕洞几乎全堵死了。进不去烟,这炕怎么会热啊?我又把炕梢一排砖掀开,果然炕洞全被烟灰堵满。于是我找来一根长长的铁丝,从炕头的炕洞可以通到炕梢,再在铁丝中间绑上一大团破布条。就这样,我用这带破布条的铁丝在炕洞里来回拽几次,炕洞里的烟灰全被带出来,就这样几条炕洞被我清理得干干净净了。


炕梢烟筒根下面还有个狗窝,是垂直向下L型的一个洞,洞口是20厘米见方,深也有30厘米,下面是直角拐弯的洞,大约也有20厘米。这个垂直的洞是防止烟筒外面的冷空气直接进入炕洞,造成火炕倒烟。有了这个洞外面的冷空气下来,在狗窝里转一圈直接又从烟筒冒出,所以狗窝里也不能有烟灰。从炕洞和狗窝我掏出了两大盆烟灰,然后把炕头和炕梢的砖重新铺好抹上泥。我又拿来一捆茅草在大灶里点燃,火苗很快被吸进炕洞里,经过大半天的紧张忙活,终于满炕都热了起来。


老妈看到我满脸满身脏兮兮的,既心疼又骄傲地说:"快洗洗歇一会吧!我大姑娘真行,男人能干的活你也能干,妈真是服了你了。"我对着镜子看到自己的大花脸,也憋不住笑了,这哪还有女孩的样了啊!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火炕是一种难忘的经历和情感,它给了我们一个个暖暖的冬天。当我们在外面脚冻的像猫咬似的,可以回到家上炕暖脚,可以在寒冷的冬天睡个香香好觉。而对我来说,更让我懂得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火炕是东北人的骄傲。无论岁月如何轮回,时代如何变迁,它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作者简介:齐际珍、女、1956年5月出生,家住辽宁省铁岭市。一生献身水利事业,走南闯北,苦乐并存。由于喜欢文字,退休后来宁波北仑,自学诗词,虽无佳作但感充实,现在北仑老年大学文学欣赏班就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