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李芬芳】| 向以权作品:孩子劳动教育访问记

 枸杞文学 2021-02-03
                 
  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颁布后,今年7月15日国家教育部公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其中规定中小学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明文明确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加强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技能与价值观;加强劳动教育,坚持终身学习,终身劳动,是培养新时代堪当大任的主力军。
  各级各类学校及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指导纲要,拟订劳动教育细则,建立师资队伍,落实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近日,我走访了我县的云师附小,据学校德育处贾玉琴主任讲:学校在今年暑假向2000多名学生布置了一项劳动实践活动。从活动结束后,孩子家长反馈信息,孩子通过劳动实践活动,由不爱参加劳动,变为劳动积极了,开学后,学校各班对学生参加暑假劳动体验教育活动进行了讲评,学校还隆重表彰奖励了九十名劳动小能手,通过学习身边的榜样,激励学生热爱劳动。贾主任还介绍说:学校严格执行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周1课时劳动技术教育课;教育目标小学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中高年级教育目标—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学校建立起学生劳动教育专项考评机制。


我还走访了两所小学校:先到实验小学,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介绍说:各班老师在劳动教育中,注重劳动实践体验,让学生提高劳动技能。从开展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入手,开展“我爱学校”成长劳动;经常利用双休日及节假日组织学生到街道、社区、福利院等地,开展“我爱公益”志愿劳动;并积极动员家长,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我爱我家”家务劳动;在周末或节假日,让父母陪同孩子,到郊外开展“我爱自然”体验劳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让学生懂得了“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随后到了紫金小学:在学校看到,他们打造的“农耕体验”劳动教育很有亮点。目前,学校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开发了种植类土地27块,每块土地以班级为单位承包经营,各班学生在班辅教师的指导下,在家长志愿者的协助下,共同规划、制定并实施种植校本课程,播种、锄草、施肥、收获等各个环节均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真正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在采访返回的路上,碰见张大哥接读小学放晚学回家的孙女。我俩边走边聊,我问他“孩子劳动教育问题”您怎么看?张大哥说:“他那时读小学,就有劳动课,体验农活,受益匪浅,让孩子从小接受劳动教育很有必要”;他接着说道,你看当下,现学生的劳动教育之所以成为社会的焦点,民众谈论的热点,学校和家庭的侧重点,原因是随着现代人们生活的改善,有些家庭对孩子劳动教育重视不够,存在孩子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和劳动独特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淡化、弱化等问题,在让孩子享受物质成果的背后,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些好的成果,是怎么得来的,没有独立性,没有劳动意识,没有责任感,我很赞同张大哥的观点。

 


  有民众给家长建议说:凡是从小爱劳动的人,长大后多能吃苦,独立能力强,因此,父母对孩子要从小进行劳动教育,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有一个勤劳的双手,使其终身受益;建议家长要把对孩子劳动教育放到抓文化学习同等重要位置;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品质;家庭劳动教育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种态度,是道德评价最基本的价值尺度,人的社会化不仅要求人们学会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有社会和家庭责任感。 
  学校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培养青少年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用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的基石,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幸福,懂得辛勤的劳动,才能走向幸福的彼岸。学校劳动教育,在针对性、目的性、计划性上下功夫,让青少年学生参加日常的生活各项劳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参加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经历劳动的过程,从劳动中获取劳动的价值所在。

 


  现各级各类学校,建立起劳动教育多元协同保障网。呈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多元协同的实施体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尊重学生的劳动需求与愿望,注重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家庭支撑作用及社会力量的引导作用,在多样化的劳动技术教育课中,增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进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宗旨,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本栏目主编:马枚素


作者简介:向以权,男,1964年出生,专科文化,中共党员,重庆市云阳县人;1982年10月入伍,在部队服兵役13年,1996年转业到地方工作,现担任小学教师;工作之余,爱好写作,曾在军内外媒体刊用(播用)稿件900多篇,荣获正大军区级新闻报道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火箭军报》、《军政治部》、《旅政治部》、《青海日报》、《西宁晚报》、《青海省人民广播电台》、《西宁市人民广播电台》优秀通讯员一等奖,还分别被云阳县委宣传部、县教委、县卫计委评为宣传报道工作先进个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