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充满魔力的奇幻之旅—《小红书》导读

 石头052631 2021-02-03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193号

充满魔力的奇幻之旅—《小红书》导读

阅读推广人  石头

尊敬的读者朋友,您看到的是一个深度解读的经典绘本公众号,你可以先点击上边蓝色的“经典绘本导读”再点击“关注

为方便交流,请加微信号:aa052631 附言:经典绘本导读

一、内容简介

冬天下雪的日子,女孩在摩天大楼之间的街道上捡到了一本红色的书,翻开一看,书里有一个男孩,在热带小岛的沙滩上捡到了一本红色的书,而男孩翻开一看,一个女孩在雪天的街道上捡到了一本红色的书。后来,女孩抓着气球飞进了书里的世界,降落到了男孩的身边。

二、绘本信息

书名:小红书(TheRed Book)

文图:[美]芭芭拉·莱曼(Barbara Lehman

译者:宋珮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适读年龄:3-6岁

奖项:2005年凯迪克银奖

原价:130.00元

原出版社:HoughtonMifflin Harcourt

原出版日期:2004-09-01

三、绘本导读

【封面】

解析:

芭芭拉·莱曼的《小红书》是一本设计新颖的图画书,红色的封面上,还套着一个红色的护封,上面只画了一个手拿红书奔跑的小女孩,连一个书名都没有。这本无字书获得了2005年凯迪克奖银奖。

这本小红书不仅没有字,连名字都没有,因为书皮是红色的,大家就都叫它《小红书》。外面的环套,是红色的上面依然没有名字,但是书脊上写着小红书。把环套拆下来,里面是精装的红色的绒布硬封,上面一个字也没有,拿在手里很有感觉,这才是真正的小红书。

封面女孩斜挎着白色书包,一身冬装,黄色的上衣在红色的背景下格外醒目。小女孩迈着大步奔跑在上学的路上,两腮泛起红润,是跑步还是急迫的心理造成,恐怕都有。

【前后勒口】

原文:这是关于一本神奇小书的图画书。是这本没有只言片语却充满魔力的书——就像你现在手里捧着的这本图画书一样。那么你还在等什么呢?赶快翻开它,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来体验这次充满魔力的奇幻之旅吧!看看这古怪离奇的故事,这本小红书飞越海洋,跨越大陆,带着一个女孩儿来到一个新的世界里,在那儿住着一个从未和她一起玩儿过的朋友。这本图画书的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但是,神奇小红书带给我们的神奇旅程才刚刚开始。

解析:

把前后勒口和护封内页展开合成这张画面,左勒口是对本书的推介,右勒口则是作者的文字简介和一张作者的自画像,画中有画也很有趣,结合故事也是画中有画就不足奇了。

[说明]:本导读是在原有绘本图画的基础上,经扫描、处理还原原有版本的图画,不可避免造成失真、颜色的变化,特别是故事细节地方体现的不是很精细。在阅读导读时结合原版图画书是最好的选择。

【扉页一】

解析:

扉页才完整地展示出中英文的书名,一座城市在地平线上巍然耸立,像是从磷光闪闪水的波光中托起的建筑,而水天一色中的建筑群就像是蓬莱仙境中的镜头。

这本图画书属于谁?作者引进一个开放式的探询,相信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心中的答案。

这本书是本无字书,从头读到尾,有穿越时空的感觉。特别是小读者相信他们已经驰骋在幻想的天空了。这本图画书属于谁?属于翻动这本书的每一个人。

【扉页二】

解析:

扉二框线内是一座城市冬天的一个角落,是封面女孩生活的家。鳞次栉比的大楼下人类承受着怎样的压力,看书名夹在两座楼的夹缝中就知道人又该如此呢!天空是昏暗的,密集的高楼,没有一丝绿色,显得生硬而没有生气,人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产生许多想法,孩子们更是如此。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故事莫过于无字书了。没有文字的约束,可以纵情去想像故事的内容,编写自己唯一的故事。这个小女孩的故事,让孩子们自己心里有很多的想法。是否也想捡到这么一本小红书,就可以带自己走进书的神奇世界了。

孩子们虽然不认识字,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去看书,在书中寻找不一样的乐趣。书里面没有文字,不需要孩子认字,没有被大人设置好的条条框框,没有填鸭式的灌输知识,有的只是缤纷的图画。孩子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这种无字书正是可以让他插上梦想的翅膀,按照他的构想创作出属于他的故事。彩色的图画更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共鸣,想着像书里的那个小姑娘一样,牵着气球飞起来去找好朋友。

这本书在锻炼了孩子想象力的同时,还能通过构想故事加强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孩子在看书的过程中并不处于一味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是更加的主动的去开动自己的脑筋,相信这本小红书会带给孩子一个奇妙的神奇之旅。

【第1画面】

解析:

故事就开始了,在一个冬天下雪的日子,开头第一个画面是女孩走在二幢大楼之间的街道,这相当于一个远景。墙根下堆放着之前下雪的痕迹,此时空中还飘落着雪花。冬雪是冬日的常客,五颜六色的生活空间被白皑皑的积雪覆盖,放眼白色的世界本身就会激起人们内心深处无限的遐想。

在女孩前方雪地里,画面边线边缘已经出现一个黑三角,你看到了吗?这可是作者吸引读者的武器!让敏感的读者快速的翻动书页,走进故事中来。

【第2画面】

解析:

接下来,左侧画面推近成了一个中景,女孩快要走近那本小红书了。右侧是一个近景,女孩停了下来,她看见了小红书。这个女孩在摩天大楼之间的街道上看到的红色的书,就是我们手里的这本小红书。

两个画面女孩都是双臂交叉抱胸,更好地驱散冬日寒冷带来的身体的不适。开始女孩急冲冲赶路并没有发现雪中小红书,等到快要走过去时,才发现小红书的存在,这也是一个机缘和巧合。

电影创作中常用一种叫蒙太奇的技法,根据主题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观众的心理,将影片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拍摄。然后再根据原定的创作构思,运用艺术技巧,将这些镜头、场面、段落,合乎逻辑、富于节奏地重新组合,使之构成一个连绵不断的有机的艺术整体。这种构成一部影片的艺术方法称为蒙太奇。这篇故事就极好的利用了这种技法,把一个个不同空间的场景采用不同的镜头使之链接形成一个颇具想象力的故事。

看完这个故事回头想一想,这本《小红书》又是如何来到雪地里的呢!是从天而降吗?是从另一个国度而来吗?大小读者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力续写故事吧!

【第3画面】

解析:

随后,镜头一转,女孩跑步把书带进了教室。我还纳闷小孩到教室里怎么与外面穿的衣服不一样呢,原来里面有暖气,进去得脱去外套露出蓝色的上衣

女孩由原来的行走在上学的路上,变为捡到书后快步跑向学校,是路上耽搁了时间还是一心想窥探书中的内容而快步如飞。女孩把小红书紧紧搂在怀中,迈着轻盈的步伐,此时她心中一定憧憬着书中到底说了什么,一个爱幻想的孩子内心淋漓尽致体现出来。你看女孩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扭过头来看着我们,告诉我们她内心忐忑不安的心情已经不能安心听课了。

坐在最后一排证实她迟到了,也证实一路小跑是事出有因的。此时,她把书放到了书包中,还露出红色的部分封面和白色的书脊,告诉读者女孩心系小红书的存在。

【第4画面】

解析:

上课其间,女孩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看,给读者一个回眸说明她内心已经按捺不住了。书里面原来有一个热带的小岛,小岛沙滩上有一个行进中的小男孩。

这本书的作者是女性,但她却有着对地图的疯狂热爱和强烈的冒险精神,因此造就了这本地图为指引,放飞梦想的故事。

这个跨页右页采用四格分割画页,并把一付海岛图逐渐拉近放大,分割图2把相对较大的岛屿放大且占据了整个页面的中央,周边掀起海浪怕打着海岸。分割图3把小岛再放大只露出海岛的一角且海岸线出现一个行进中的小人,最后一个穿红衣服的男孩被放大定格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他正大步向前似乎发现了一个红色的东西埋在沙滩中,画面竖线边沿出现了一个黑色三角,就像开始女孩发现小红书的情景一样。发现小红书的两次情景白雪和沙滩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两种自然物,这两种景观是否激起了孩子们内心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本梦幻的无字书,每一幅画就像一个镜头,从远,到中,再到近,作者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把两个世界的主人公联系在一起。更确切的说是女孩发现了海岛沙滩中行进男孩的踪迹。

【第5画面】

解析:

男孩在热带小岛的沙滩上,惊讶发现一本已经被掩埋只露出一角的红色书,就是我们手中的这本小红书。

海岛椰林遍布,天空瓦蓝透亮,黄色沙滩透露出暖意,海水平静而辽阔,没有一丝污染的痕迹,只有这本红色书就像是天外来客给男带来巨大的惊喜。和高屋建瓴的城市,阴沉浓郁的天空相比,这里的环境可能就是女孩内心向往的纯净之地,还有梦幻中朋友。

男孩翻开一看,就像恩德的《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一样,故事又回到了起点,耸立的高楼,阴暗的天空,那是女孩的家园,这是女孩每天开始的地方。故事中的男孩目光聚焦在另番境是要找寻心中的女孩吗?

男孩一脸的稚嫩懵懂,非常专注这异样的风光,错落有致、浓茂漆黑的发型,显然作者想告诉读者伶俐、天真、纯洁、弱小的小男孩该是怎样的心思。

【第6画面】

解析:

作者同样采用四格分割的形式把女孩生活的家园逐步放大,对女孩进行精确定位和发现。只是和前页比顺序做了调整,这样从整体设计上更鲜活灵动。

从起初女孩生活学习的楼群,到定格到特定的建筑物,再到透过窗户隐约可见所在楼层,最后是女孩在教室中翻看小红书的画面。层层递进,镜头逐渐拉近,这样让我们把女孩从一个建筑群中找出来。同时也对周边的环境有一个掠影般的掌控,如红色建筑物的大型手机广告屏;露出一半脑袋的男孩;建筑物尖顶部的时钟,时间约指向下午2点多,正是女孩学习的时间。画面中出现的两个时钟,一个为广告中镶嵌,一个为实物时钟,当以实物时间为准;阴云密布雪花飞舞的天空等。

在男孩翻阅中,发现自己看书时的留影已经出现在书中,并回头面对画外。同样女孩看书的画面男孩也出现在书中。这种书中有书,画中有画的技法让书中的男女主人公在书中意外的相会了。

左右两幅画面,作者采用了不同的四格定位方式。前者连贯的四格意在发现女孩的存在,后者四格实则从室外透过窗户的格栅给女孩以局部的特写,让女孩更加清晰和书中的男孩产生呼应。

【第7画面】

解析:

左页中女孩看小红书的镜头也进而成为小红书的一页,而女孩书中看书的内容竟是男孩在看小红书,此刻男孩却跳出了画面。

我们梳理一下互相发现的过程:首先,女孩捡到小红书,从中看到男孩的踪迹;然后,男孩也捡到小红书,从中发现了小红书中的女孩,而书中竟然是自己在看书。小红书是同一本,先是男孩看书并定格在书中,之后,女孩发现这本书并翻看且定格在书中,最后,是男孩又捡到这本书且又定格在书中。书还是那本书,只不过是在不同时间先后进入书中的过程,彼此都进入书中了。

这本书看上去没什么,仔细品品就会觉得很奇妙。作者采用了画中有画,小画里还有画的表达方式。以及2个场景通过2个媒介互相呼应的方式。还有就是利用颜色表达心情的对比,小姑娘所在的城市是阴冷灰暗的,而彩色气球带着她来到了晴朗明亮的热带海滩边,这一切都是通过小红书完成的。这样的构思,这样的空间感,这样的构图,这样的色彩应该就是这本书为什么获得凯迪克银奖的原因吧。

下课了,女孩在想什么?她要找到书中的男孩?

【第8画面】

解析:

女孩手拿小红书快步走出教室,身后的大幅地图暗示女孩要做一次遥远的旅行。

这个穿蓝色棉衣的男孩可是故事的一个埋伏点,他望着女孩的侧影似有羡慕追寻之意。

女孩来到大街上,看到马路对面的正在叫卖的氢气球,这给予她什么提示呢!站在马路边缘的小女孩显得很渺小和无助,五颜六色的气球能给与她什么帮助吗?

【第9画面】

解析:

女孩拿着书跑过马路,买了很多很多氢气球,女孩抓着气球已经腾空,气球部分已经飞出了边线,暗示气球带着女孩正飞向天空。女孩双手紧握绳索,面对微笑,眼睛盯着上升的气球,可此时出现一个隐患,小红书夹在女孩腋下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

此时的女孩心已经如气球飞了起来,飞到男孩所在的海岛?找到幻想中的男孩!显然女孩微笑着仰视着飞腾的气球,已经把希望寄托在气球身上。要么说懵懂的孩子心是纯洁无暇的,一堆气球就能带她漂洋过海实现心愿吗!但孩子心中的诉求是值得肯定的,他们需要朋友,在他们心中没有空间的距离感,这也是他们探索空间,社会化交往的尝试。

【第10画面】

解析:

女孩飞在自己生活的空中,飞离自己寒冷的城市,去找寻书中的男孩。整个楼群或者说整座城市都被昏暗的天空笼罩着、压抑着。建筑物不能飞离,人可以逃离这种令人不安氛围。女孩乘气球飞离是否有这层含义!

我们成人已经失去了想象的能力和空间,唯有孩子代表我们的内心的需求。同时,在孩子心中没有他们不敢或做不到的事情,这正是成人所失去的东西。

【第11画面】

解析:

此时,小红书则掉落下来,女孩一脸的错愕。左侧是女孩局部的特写,右侧则是远景镜头,凸显小红书坠落的过程和坠落的地点。那是女孩生活空间的空地上。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捡到小红书的小朋友可以在书里看到另一个不同地域的小朋友,而那位书中的小朋友也在书中看到了她。两位素未谋面的小朋友是多么期待彼此的相会啊!谁料到捡到书的小朋友居然借助一把气球的力量来到了书中和那位朋友见面了,他们多快乐啊!

但意外出现了,右图上边沿一双女孩的脚进入画面中,欲追赶拿回小红书,而小红书正在坠向地面,显得越来越小,但女孩一定要循着小红书找回它,以书为媒才能见到心中的男孩。

【第12画面】

解析:

小红书落在地上,翻看的画面是男孩正盯着女孩飘落的场景。此时女孩乘气球飞行的过程已经进入书中。

右页是四个分割画面,连续叙述女孩降落而在书中消失的镜头。开始,男孩紧盯着画面;然后画面中女孩变小,男孩把脸贴近书页,意在找到女孩的踪迹;之后,女孩消失在男孩的书里,男孩双手抱膝陷入不安中;最后,在男孩掩头伤心的时候,女孩却乘着气球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在地上翻开的书页里,男孩远处的天空里,女孩乘着气球飞来了!飞进了书里的世界。没有文字,画风温暖,小女孩和小男孩各自捡到一本小红书,在书中看到了处于不同季节的对方,女孩在冬天的城市,男孩在洒满阳光的沙滩,于是不同世界的人相视一笑。女孩放学后在街上买了一大把气球,就要飞到了男孩身边。

看完这本书,你一定会联想到大卫.威斯纳的两本书《海底的秘密》。

《海底的秘密》插图:

海底秘密的真相是:最初的主角对身边的场景进行着真实的拍摄记录,然后让记录的信息与真实的人物照片同时存在,之后把照相机扔到大海中漂流。11个孩子的照片说明相机原来是被海浪冲到了每个沙滩!被11个孩子捡到、冲洗照片、拍照片,然后把拍有我的照片的相机扔进海里,照相机脱离人的掌握,成为另一个叙述故事的主观视角,并在之后的叙述中,以不容辩驳的真实姿态为我们展现一幅幅神奇壮美的画面。

【第13画面】

解析:

女孩抓着气球飞进了书里的世界,降落到了男孩的身边。此时,男孩惊讶万分,男孩站起身双手迎接即将落地的女孩。

看看这古怪离奇的故事,这本小红书飞越海洋,跨越大陆,带着一个女孩儿来到一个新的世界里,在那儿住着一个从未和她在一起玩儿过的朋友。这本图画书的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但是,神奇的小红书带给我们的神奇旅程才刚刚开始。

【第14画面】

解析:

《小红书》是风力还是魔力逐渐合上,画面也逐渐增大,直至几近完全静静地合在一起,等待一个奇妙的旅程的开始。而掉落的小红书,则被另一个骑自行车的孩子发现了,恐怕又有一段巧妙的旅程随着而来了。

这真的是一本有魔力的书,当你拿在手里,打开它,进入到书的里面,你就会感到它的神奇。故事结束了,小红书的秘密才刚刚开始。

【第15画面】

解析:

后来呢?小红书被一个骑自行车带眼镜的小朋友拿走了,这位就是前面提到的女孩的同学。这时,天空变得昏暗,空中飘落的雪花逐渐在增大,海岸泛起滚滚波涛,小男孩腋下夹着小红书是不是有遗落的危险,他扭头看着我们是害怕后面的人发现他的踪迹。

前行的道路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变窄,在骑车人消失的背影中又会发生怎样的旅行和相遇,又会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呢?

故事很梦幻,人在平庸的现实中需要幻想一个异想的世界,就像小女孩飞离充满高楼的灰暗城市一样。

不知道大小读者能不能第一次就看明白这本书的意思,能不能把握住全书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果看明白了,对孩子来说还真的是很欣喜很奇妙的体验呢,真的是能展开想象力的翅膀,飞啊飞!

故事链接图:

我把故事情节进行了梳理,更便于阅读。确实故事很纠结,我也是多次阅读才逐渐清晰,可能更深的环节也没有看出。

【封&底】

解析:

孩子是很爱看无字绘本的,原本他们在不识字的阶段更多的是在读图,不像大人那样首先从文字入手。原因有三个:一是无字书弱化了故事情节对文字的依赖度,更加突出图画的功效,往往能带给孩子更宽广的想象世界,也能锻炼孩子获取信息、转化信息、输出信息的能力;二是父母在给孩子阅读无字书时,一定会加入自己独特的想象和情感,尽管是同一本书,但因为读书的你我不同,它得以给我们讲述成千上万的故事;三是无字书作为纯粹的图画书,使语言能力还不完善、认字也不多的孩子与成人之间拥有了平等的阅读体验,很多时候,孩子对无字书的解读要比成人精彩得多。

在读完绘本《小红书》之后,即使没有任何论据,我还是坚定地相信这样一个理念,只要有想象力,就算跨越千万里也可以相逢。

《小红书》真是一本很神奇的小红书,书中有书,这本小红书就是一个线索,让爱冒险的孩子自由翱翔。作为成人,也很喜欢这本绘本,这本小红书有让人在现实和梦幻中穿越的魔力。

四、作者信息

芭芭拉·莱曼出生在芝加哥,她是布鲁克林区普拉特研究所的成员,现在生活在纽约北部。这本小红书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她长期对地图的痴迷以及对去远方冒险的向往。(仅仅收集到作者的这一点信息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