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一)--麻黄加知母汤

 德寿堂图书馆 2021-02-03

今天,我们讲一讲张锡纯的对麻黄汤的发挥--麻黄加知母汤。

首先,我们先看看麻黄加知母汤的描述:
麻黄加知母汤--治伤寒无汗。
麻黄(四钱) 桂枝尖(二钱)  甘草(一钱)  杏仁(二钱,去皮炒)  知母(三钱)    
先煮麻黄五六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茶盅,温服,覆被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那么,一沸时间有多长?这要视室温、火力、药材量、容器的口径及其质地等因素而定。根据实际情况,粗略估计一沸大约30秒。也就是说,麻黄加知母汤用法则为,先煮沸水,放入麻黄沸腾大约2.5-3分钟,除去药沫,把其他药放入锅里煮成一茶盅的量(大约150-200ml),趁热口服,服药后盖厚被至微微出汗即可。

接着,医家张锡纯描述了用药的几个注意事项:

1. 桂枝去皮与不去皮:去皮--老枝;不去皮--嫩枝。

2. 方解:麻黄--直走太阳,外达皮毛,借汗解以去外感之寒。兼入手太阴经。桂枝、甘草--温肌肉,实腠理,助麻黄托寒外出。杏仁--降逆定喘。知母--发表兼清余热,入胸中化合而为汗。

3. 伤寒与温病,始异而终同。“精微浩繁,万言莫罄,欲精其业者,取原书细观可也”。

4. 古今剂量用药差异:“用药以胜病为主,此中因时、因地、因证、因人,斟酌咸宜,自能愈病,安可有拘执之见,存于心中也哉”。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五卷中的《论伤寒脉紧及用麻黄汤之变通法》里,再次描述麻黄加知母汤的内容:

伤寒无汗病证的脉象:脉紧--形如转索--有力且无起伏(严寒束其外表,其收缩之力能逼营卫之热内陷与脉相并,以助其有力;而其收缩之力又能遏抑脉之跳动,使无起伏。) 

那么,张仲景用麻黄汤可治表寒无汗之证,为什么张锡纯不直接用麻黄汤,而是在麻黄汤基础上加个知母呢? 

张锡纯发现有时候麻黄汤治疗后,外感表邪可解,有时却不尽其然。因此通过仔细辩证思考,发现:“服麻黄汤汗出后,其营卫内陷之热若还表随汗消散,则其病即愈。若其热不复还表而内陷益深,其热必将日增,此即太阳转阳明之病也。”也就是说,有些太阳表证热邪内陷转为了阳明病,需要加一味知母来清里热,防止传变。 

那么在临床中效果如何呢?张锡纯记录了几个病案:

不宜加知母的病案:

患者A,近四十岁,得了外感病,通过治疗后痊愈,于是出门办事,后又得了外感,这回他的症状比之前加重了,“内外俱觉寒凉,头疼气息微喘,周身微形寒战”,张锡纯为他进行诊疗,六部脉皆无,重按亦不见,这时候张锡纯有些害怕,问患者是否有其他症状,幸好没有其他不适,于是在麻黄汤原方中加了生黄芪一两,服药后痊愈。

患者B,三十多岁,吸食鸦片,身体瘦弱,在冬天得了伤寒,自己还懂一些医学知识,给自己开了麻黄汤,一点都没有出汗,就来找张锡纯诊疗。患者脉微细,于是在麻黄汤基础上加生黄芪五钱,服药后痊愈。

患者C,少年,阴虚体质,在冬天得了伤寒,恶寒,舌淡白,脉弦。请了一位医生诊病,这位医生因C体弱,不敢用麻黄发汗。又请张锡纯去诊病,张锡纯说:“麻黄发汗之力虽猛,然少用则无妨,再辅以补正之品,自能稳妥奏功矣。”于是开了一付方子:

麻黄钱半(即一钱半),桂枝尖一钱,杏仁、甘草各钱半,生怀山药北沙参各六钱。煎汤服用。如不出汗,再加西药阿斯匹林二分许(现在可用一些其他的解热镇痛药)。

患者服用药物后痊愈。

适宜加知母的病案(太阳阳明证):

李姓患者D,少年,得伤寒已经超过10天,表证没有缓解,偶尔有恶寒,头微痛,心中自觉发热小便色黄,苔白,脉浮弦,重按有力。诊断为热入太阳(膀胱)腑证。予方为:

麻黄汤加知母八钱,滑石六钱。

服药后痊愈。

综上所述,麻黄汤加知母适用于太阳阳明证,表现有阳明热证,脉重按有力,此外,治疗时的药物加减应遵循三因制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