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六吉堂▲ 点击上方“六吉堂”关注公众号 经方实验录 丨作者 / 莲花笙 这是六吉堂第38篇原创文章 麻黄汤是伤寒论伤寒的主方,对于该汤的方剂组成,大家都非常的熟悉 麻黄三两 (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逐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但在具体的应用中,却需根据不同的气候、地域、病人的体质,以及病情轻重等诸多因素灵活掌握。为此,本文分别从曹颖甫经方实验录、张锡纯不同类型的医案,分析麻黄汤临床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经方实验录:麻黄汤当为伤寒治病正法 一、时医畏麻如蛇蝎 伤寒病人救无门
何公度作《悼恽铁樵先生》文中之一节云:“……越年,二公子三公子相继病伤寒殇(死亡)。先生痛定思痛,于是苦攻《伤寒论》。……过了几年,而四公子又病伤寒。发热,无汗,而喘。到处请了很多医家(温病派与时方派)但所开的方子,仍不外乎常见的豆豉,栀子,豆卷,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象贝等药。服药后,病不减,而喘反到更为剧。先生终夜不寝,绕室踌躇。等到天微明,终于下定决心,毅道曰:这不正是《伤寒论》里记载的:'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的伤寒病吗?于是根据麻黄汤开方如下:麻黄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草五分(药量减轻)。持方给夫人说:'吾三儿皆死于伤寒,今四儿病,医家又开原来的方子。(肯定治不好)与其坐而待毙,还不如服此麻黄汤,万一不效,宁可)含药而亡!’夫人默然。乃即配药煎服。先生则仍至商务印书馆服务。及归,见病儿喘较平,肌肤有润意,乃更续予药,竟得汗出喘平而愈。四公子既庆更生,先生于是益信伤寒方。……”(录《现代中医月刊》第二卷第九期) 以上医案说明,在清朝时期,大多医生走的是温病学派的学术道路,遇到风热轻证,还能以桑菊栀翘治病,一旦遇到伤寒重证,却不知用伤寒论里的麻黄汤主方,不知道延误多少病人。恽先生尚且苦攻《伤寒论》几年,等到用轻剂麻黄汤时候,尚且绕室踌躇,可见自汉代以来,中医的传承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师徒相传的传承机制,往往秘其效方而不传,导致明明是十分有效的伤寒经方失传。(与古代传承机制、出版印刷业不发达、中医药行业等有很大关系) 麻黄汤脉证,气喘,严重者鼻扇,两脉浮紧,按之鼓指,头痛,恶寒,无汗,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呕逆,身疼腰痛,骨节酸疼等等。病理为寒气外犯皮毛,内侵肺藏。肺藏因寒而闭,呼吸不利,故上逆而作喘。肺藏既失职,鼻管起代偿动作,故鼻扇。皮毛因寒而收,排泄失司,故凛冽而恶寒。血液循环起救济,故发热。血运呈紧张,故脉紧。胃受影响,故呕。神经不舒,故痛。凭脉证以施治,已足以效如桴鼓,此仲圣之教,所以为万世法也!
麻黄汤全部脉证固然如前案所说,但并不是说必须药呈现所有症状,才可以用麻黄汤。反之,若病者体内之变化,确属麻黄汤证之病理,则虽见证稍异,亦可以用之而效。但也应根据病者身体状况不同,以及病情轻重之别,时令(当下的季节及天气)寒热的差别,而灵活应用,虽同一汤证,彼此也有差池。若前按所引,有喘而无呕,本案所载,则有呕而无喘。大论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此“必”字应按“多”解释,并非“一定”的意思。可能是其人胃气本弱,或有湿痰,故牵引而作呕。若喘,则实为麻黄汤之主证,较呕的情况要多,医家当了然于胸中。
因予:麻黄(二钱) 桂枝(二钱) 杏仁(三钱) 甘草(一钱)又因其病久胃气弱也,嘱自加生姜三片,红枣两枚,急煎热服,盖被而卧。果一刻后,其疾若失。按每年冬季气候严寒之日,患伤寒者特多,我率以麻黄汤一剂愈之,谁说江南无正伤寒?【按】《内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说,殊不足以为训。若本案所示,其人作麻黄汤症,不服药者一月之久,而麻黄汤证依然存在。投以麻黄汤,一剂而愈,其效又依然如响。是因为其人正气本旺,所以能与邪气长时间相持而病邪未能入里,依然表现为伤寒表证。我在广益医院施诊,曾遇一小儿惊厥之恙。目膛神呆,大便不行,危在旦夕,于是分别用用承气下之,白虎清之,数日方定。旋竞转为少阳寒热往来之证,又以小柴胡汤加味。数日,又略安,意其愈矣。某日偶巡视邻近某善堂,惊见此儿又在就医调理。予更细察其病情,则寒热日数度发,又是麻桂各半汤之证矣。屈指计之,距其起病之日,已近一月。观其病变曲折,仿佛“离经叛道”,在临场上有很多复杂的情况,并不符合一日二日之说。 二、误服泻药汗不出 巧加附子振心阳
病人服此方后,一点也不汗出。麻黄汤用五钱相当于15克-20克,药量很重,应当绝无不出汗之理,经询问材知道,原来病人未进药之先,自以为大便不通,用泻盐,导致中气内陷,其脉即由浮紧转为微细,所以虽服麻黄汤,而汗不出。二诊,师傅加附子以振心阳,救逆而病愈。 按:加附子振奋下陷之阳气以增强正气,此与张锡纯后面医案加生黄芪增加正气有相近之理。 三、服用麻黄汗不出,只因病人业不同
原来史君弟执业于鸿昌造船厂,厂址临江,江风飒飒,史弟平日督理工场,经常性饱尝风露,导致不容易出汗。
于是仔细询问职业,答说:“我是包车夫。”到此我材恍然大悟。这样的人平日惯伍风寒,本不易受风寒之侵袭。如果受其侵袭,邪必较常人为重。 四、水化为气泄无形,生理潜汗理无释
如果其言果属真切,则若不曰:水化为气,无形外泄,而承认生理学上之所谓“潜汗”,直无理足以释之。 五、天气炎热,服麻黄后致神昏,药剂用量当斟酌
按:此案考虑到六月天气炎热,而病又发热恶寒非常重,寒颤不已,是否当如张锡纯案加知母以清内热?或者入胡希恕经验,用葛根汤治疗? 从经方实验录的病例,可见在清代时期,温病学派的医生习惯用辛凉解表的方法治疗温热轻症,而对于麻黄汤误解为麻黄多用亡阳(汗),而悬为厉禁(不敢随便用药),所以遇到真正的伤寒病人,却没有任何办法。 “麻黄九禁”奉如圭臬,张锡纯临床机变 在伤寒论中,明确提出了“咽、淋、疮、衄、血、汗、寒、尺脉迟和尺脉微”九种发汗禁忌症,被称为“麻黄九禁”,很多医家都奉如圭臬,导致在临床上应该用麻黄汤发汗的病症不敢用麻黄汤。进一步降低了麻黄汤这一有效方剂的使用率。 然而每个时代,都有杰出的医中医学家,即便是温病学派盛行的清代时期,依然又很多中医大家,在深研伤寒经方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创新,其中与曹颖甫同一时代的中医大家张锡纯,就在临床实践中,对麻黄汤的临床应用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大大扩展了麻黄汤的临床应用。 张锡纯认为,古今天气,地理环境,以及人的体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古方用于今日,也不妨因时制宜而为之变通加减。 在临床中,麻黄汤原用解其外寒,服后遍体汗出,恶寒既愈,但又的人病从此就好了,但也有仍然不愈,后转为发热而发展成阳明证,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张锡纯先生在医学参西录中记载:他初为人诊病时,亦未解其故。后来在临床中财发现,病人服麻黄汤汗出后,原本营卫内陷的热邪如果随汗发表消散,则病即愈。如果并未随汗表解,反倒内陷益深,其热必将日增,即太阳转阳明之病。悟得此理后,再用麻黄汤时,张先生必加知母数钱以解其内陷之热,主治伤寒无汗,服后再也没有不愈者。 其实张锡纯在应用桂枝汤时,也因为病人大多不辍粥不温覆取微汗,而灵魂加黄芪、防风的同时,也加知母防热化燥而病入阳明,与麻黄汤应用是同一个道理。而胡希恕先生在应用桂枝汤时候,有内热的也常常加石膏。 其实,麻黄汤加知母清内热,与大青龙汤方意有同样的原理。大青龙汤治伤寒无汗烦躁,是胸中先有内热,无所发泄,遂郁而作烦躁,所以仲景在解表药中加石膏以清内热。但麻黄与石膏并用,常常有不汗之时。若用麻黄加知母汤,将知母重加数钱,其寒润之性入肺中化合而为汗,随麻黄以达于外,而烦躁自除。 根据上述原理,张锡纯先生经常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知母。但实际中,也应根据实际情况,也有不宜加的情况,需要临床斟酌。同时,如果病人阳分虚,又应当在麻黄汤中加补气之药(如黄芪)以助出汗。 1、病人身体羸弱,用麻黄汤不宜加知母,宜加黄芪,或山药、沙参
按:体弱气虚,脉弱所以加生黄芪,又恐汗多伤津,所以加天花粉格五分。
按:脉不出为气弱,故加生黄芪一两,周身得微汗。可知气盛之人,肯定汗也多。这正入曹颖甫医案所述,车夫、盐场工人,因为长期露天野外作业,皮肤腠理坚密,所以药力相应增多才可出汗之理正相反。
按:鸦片俞服体俞虚,所以加黄芪助阳气外脱。但是否如曹颖甫案加附子?
按:药量极其轻微,麻黄一钱半5克,桂枝3克,杏仁甘草各约3-5克,怀山药、北沙参各六钱(18-25克左右),补正微发汗,如此处用桂枝二麻黄汤是否也为妥当? 2、伤寒表证连阳明,用麻黄汤宜加知母、滑石
张锡纯曰:此证虽在太阳之表与腑(时或恶寒,头犹微疼,舌苔犹白),实已连阳明(心中微觉发热,小便色黄)。故方中重用知母以清阳明之热,而仍用麻黄解其表,俾其余热之未尽清者仍可由汗而消散,此所以一汗而愈也。至于《伤寒论》中载有其病重还太阳者,仍宜以麻黄汤治之,而愚遇此证,若用麻黄汤亦必重加知母也。
3、伤寒咽喉疼痛,巧用麻黄汤加减。 麻黄汤证有兼咽喉疼者,宜将方中桂枝减半,加天花粉六钱,射干三钱。若其咽喉疼而且肿者,麻黄亦宜减半,去桂枝再加生蒲黄三钱以消其肿,然如此加减,凉药重而表药轻,若服后过点半钟不出汗时,亦服西药阿斯匹林瓦许以助其汗;若服后汗仍不出时,宜阿斯匹林接续再服,以汗出为目的;若能遍体皆微见汗,则咽喉之疼肿皆愈矣。 4、麻黄汤证,若遇其人素有肺劳病者,宜于原方中加生怀山药、天门冬各八钱。 5、麻黄汤证,若遇其人素有吐血病者,虽(吐血在患伤寒)时已愈,仍宜去桂枝以防风二钱代之(吐血之证最忌桂枝),再加生杭芍三钱(按古之一两约折为今之三钱,且将一次所煎之汤分作三剂,则一剂之中当有麻黄三钱),然又宜因时、因地、因人细为斟酌,不必定以三钱为准也。 6、麻黄汤因时因地因体而异,量多量少宜灵活掌握 如温和之时,汗易出少用麻黄即能出汗。严寒之时,汗难出必多用麻黄始能出汗,此因时也。 又如大江以南之人,其地气候温暖,人之生于其地者,其肌肤浅薄,麻黄至一钱即可出汗,故南方所出医书有用麻黄不过一钱之语。至黄河南北,用麻黄约可以三钱为率。至东三省人,因生长于严寒之地,其肌肤颇强厚,须于三钱之外再将麻黄加重始能得汗,此因地也。 至于地无论南北,时无论寒燠,凡其人之劳碌于风尘,与长居屋中者,其肌肤之厚薄强弱原自不同,即其汗之易出不易出,或宜多用麻黄,或宜少用麻黄,原不一致,此因人也。用古人之方者,岂可胶柱鼓瑟! 六吉堂:倡导天人合一中医生活 关注中医六吉堂 来自秦岭深山的民间中医平台 每天5-10分钟 分享经典中医理论及临床验案 中医外治秘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