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呆若木鸡”的境界

 大侃说 2021-02-03

“呆若木鸡”现在形容痴傻呆愣的样子,是个贬义词。但最初的含义是一个高级的褒义词,庄子认为: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斗,可以迎战,可以吓退群鸡,和大智若愚相近。

出自一则寓言:说纪渻子斗鸡远近闻名,他接受周宣王之托,训练一只勇猛无比的斗鸡,数十日后,宣王催问结果,回答是“不行”,此鸡生性自狂自傲,只会虚张声势,遇到强者,不堪一击;

宣王等了多日,再问如何,纪渻子回答:还是不行,此鸡沉着不够,一听到其他鸡叫就会冲动,摆开架势,还没有大将之风;

又过多日,宣王再催,纪渻子回答,现在仍不行,此鸡一接近其他鸡就会气昂昂雄赳赳,如此不能沉着的匹夫之勇,还不是最好的斗鸡。

宣王失望,不再催问。又过多日,纪渻子主动向周宣王报告,大王,你要我训练的斗鸡,现在任务完成,此鸡现在听到其他鸡谛叫,恍如不问。见到其他鸡欢悦,恍如不见,气定神闲,从容安详,其他鸡一见到它,就会落荒而逃,不战而胜。这就是“呆若木鸡”。

从斗鸡训练,联想到人的成长。20岁,天不怕地不怕,虚张声势;30岁,遇到诱惑,容易冲动;遇到挫折,容易气馁,沉着不够;四十岁,地位,收入有了差异,有的人表现出雄赳赳气昂昂,像保时捷女子的打人,劳斯莱斯女士占用应急车道。50岁之后,经历人生起伏,云淡风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很谦虚,他说: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确立自己的为人处事,对待生命的态度,四十对自己的做人做事的原则不疑惑,五十,知道所谓命运,一切都是自身造就,六十,变得中庸,明白事理,好的坏的话都能听进去,能辨明是非曲直。七十,做人做事基本不犯错。

人生随着反思,努力,不断自省改正,达到一种不逾矩的境界。犹如纪渻子的"呆若木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