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书籍《看不见的大猩猩》

 大侃说 2021-02-03

这是一本打破固有思维的书籍,我们认为自己看到的真实的世界,其实是我们生动的视觉体验掩盖住了我们心灵的失明。

克里斯托弗和西蒙斯教授从真实的实验中得到令人震惊的结论:

一:注意错觉——“看见”不等于“看到”;

二:记忆错觉——“记得”不等于“记得准”;

三:自信错觉——“自信”不等于“能力强”;

四:知识错觉——“知道”不代表“明白”

五:因果错觉——“相关”并不是“因果”

六:潜能错觉——“潜力”并不是“无限的”

海森伯说:我们必须记住,我们所观察到的不是自然的本身。自然是根据我们提问的方式而展露自己的。

由于成长的环境,受过的教育,以及过往的经历不同,造成每个人看待的角度是不同的,那么看待他人的行为和事物也就不同。这和佛家讲的铭记是相通的。铭记就是过去的经历留下的记忆,在现在场景中的激发。

所有的事物都有一个潜能法则:没有任何事物从其本身而言是黑和白。如果真是这样,所有人看待的事物都是一样的。但在看待同一事物的时候产生很多角度。里面还有灰。

每个人以“黑”“白”“灰”呈现的世界,源于曾经的经历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记。符合印记中的“黑”,你看到的就是“黑”,符合印记中的“白”,那就是“白”。

丹尼尔.西蒙斯在哈弗大学做了一个实验,让志愿者看一分钟的篮球比赛。让他们计算白色队员传球的次数,忽略黑色队员的传球次数。

答案是34次或35次并不重要。其间,一个“大猩猩”走过人群并稍作停顿,然后走开。结果一半人没有看到人群中的大猩猩。

如果把难度加大,再加上一项统计哪一个球员传球的次数最多。结果70%看不见大猩猩,说明越专注,忽视大猩猩的概率越高。

这和“管窥”的理论相似。当把眼睛盯住管道上一个孔的时候,这个孔之外的事物你是忽视的。说明我们看到的是愿意看到的,我们看不到的并不是不存在,也叫“无意视盲”。

就像,我们开什么品牌的车,就会发现路上全是这个品牌,其实他们一直存在,只是专注了与自己相同的品牌而已。

因此人们真正体验到的世界远远少于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如果能认识到这种局限性,某些错误的感知可能会消失,也会变得宽容。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世界上最难得事,就是了解我们自己。如果只是读读这句话,是感受不到什么。只有经过深度思考,才能了解自己。

当了解自己的局限性越多,越能感受自己的无知。不妨在自己的时间里读一读此书,读过之后,你会另眼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