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读后感(五)

 大侃说 2021-02-0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

受宠和受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那么为什么得到宠和辱会感到惊慌失措呢。受宠者是卑下的,得到宠爱又怕失去,会感觉到惊恐;受辱时惊恐,失去时又害怕辱再来时惊恐,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虽然结果一样,但两种的心理变化是不同的,宠是怕失去,辱是担心再来。原因都没有学会放下。

如果把老子宠和辱的理论延伸到心理学,会发现它们是相通的。阿德勒提出:不要表扬,不要批评。这就是宠和辱。

表扬含有“有能力者对没有能力者的评价”,被表扬为下。对于帮忙刷碗的孩子,你会说:“你好棒”,但不能对刷碗的妻子说:你好棒。

表扬的结果形成了上下级,不平等的关系。就像老子说:宠为下。受宠者会把自己看低。而且团队中的表扬会形成竞争心理,比如课堂上,老师表扬谁谁考的好,大家要向他学习,无形中把伙伴变成了对手。

这种比较和竞争的意识也会在未来的人生中显现出来,不管同学,还是朋友聚会总离不开车子,房子,职业等话题。这样的交流只会让人们在比较中感受到自卑。对感情的促进没有任何作用。

经常被表扬的孩子,还容易形成固定性思维。做的好被表扬了,当碰到挑战时,就会退却而不勇往直前,因为有“得之若惊”的心理,做不好,就没有了表扬。

同样批评也会造成不平等的关系,只有高批评低,上批评下,不会有员工批评老板,孩子批评父母。只有认为比对方强,才有了批评。批评就是辱,因为担心再次被批评,做事就会畏首畏尾。这是“失之若惊”,

当孩子打碎了杯子或者做了父母认为不对的事,会被批评。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最终养成只会做父母喜欢的事,但这不是他们的人生。到了青春期,容易和父母产生对抗,父母又会说这是叛逆,而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批评责备下的情绪长期积累的结果。

走进职场后,又会表现出不敢在上司面前发表独立见解;在陌生场合,也不善于沟通。或者用脸红来掩饰不善于交际的尴尬。

如果再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这是因为脸红,所以不善于交际或者表达自己。还是因为提前有了别人不认同的想法,用脸红给自己一个不敢交流的借口。

用阿德勒话的说:由于不想表达自己,所以制造了不安的情绪。这个不安来自再次被批评,被否定的惊恐心理。最终形成固定性思维。

实际宠和辱,表扬和批评背后都是操纵。而决定人生的高度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于成长性思维。遇到挑战不退缩,敢于表现自己。

这种思维模式都是在鼓励,肯定的环境下养成。成绩好,鼓励他们的努力,而不是聪明;做错了,肯定他们的勇气,而不是批评。

所以道德经的伟大之处在于,不管哲学,心理学,管理学,还有人生意义等方面,都能从中找到方向,并值得人们延着这个方向终身学习。

译文摘自韩鹏杰的《道德经说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