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经》论了虽然该“有”的“饱腹”还是要有的,该“无”的奢侈又是不能无“无”奢侈,那么,身在朝中又应如何哪?身为朝臣“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身为朝臣得宠和受辱都好像受到惊恐,这是因为把天下的祸患视为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好像感到惊恐?你得宠是因你处于你的君主的下位,所以得到君主的宠就会感到惊喜,失去君主的宠则会感到恐惧。这就是得宠和受辱都好像感到惊恐的原因。宠辱若惊,反映了毕恭毕敬的忠君态度,但,如此人不一定就是忠臣,有可能就是唯利之徒。因为,为大义之士处宠辱而不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為天下者,若可託天下。”什么叫做把天下的祸患视为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我之所以把天下的祸患视为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是因为我把自身与天下连在一起;如果我没有把自身与天下连在一起,我自身又有什么祸患呢?所以,把自身与天下连在一起的人,也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爱惜自身是为了爱天下的人,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以天下为己任才毕恭毕敬的宠辱若惊。 老子在此好像刻画出了一位儒家君子的形象。两千多年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而忧国忧民。老子的“道”,从天人合一来讲,此处讲的是为官之“道”吧!当时儒道本来就是不分家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