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欲治世,先治身,如何达到不卑不亢?《道德经》智慧:宠辱若惊

 饮膳道人 2019-08-18

《道德经》第十一章说到,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一章其实是老子的政治论,但是无不透漏着,欲治世,先治身。怎样治身呢?就是要摒弃宠辱若惊。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得到宠爱就惊喜,失去宠爱就自贱。为何,宠,为下呢?是说这种得宠就惊喜,失宠就惊恐。以自身名利,看待自己地位的高低。自以为得宠为上等人,正是最卑下的人。这是名利在作怪,自私在作怪。(得宠正是因为有人施宠,何以为自己高大呢?)

那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宠辱若惊呢?皆是因为以自身为贵,然后就会追名逐利,以自身为贵,得到名利就骄傲的不可一世。没有名利就在人群中感到自卑。自然永远也不会不卑不亢。

结合现在人们的生活来讲,“丢人”的事,许多人不会去做,不敢去做。这是以自身为贵,害怕别人笑话,把所谓的面子看的比什么都重(面子与尊严是两码事),自吹自擂来满足虚荣心。我们都知道失败是“丢人的”,但每一条成功的路上都是受过无数人嘲笑与鄙夷的。能忍受这些不算本事,正确看待的方式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以自身为贵,不以名利为贵,自然不在意“那些贵人”的嘲笑。

不卑不亢,不会宠辱若惊。有什么外在表现呢?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固定思维,其二是成长思维。固定思维,就是不愿意去改变,也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领导认为自己就比员工强。有些人认为自己就是比别人聪明,这都是固定思维。过多的对自己定位,不允许别人的挑战。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努力做到自认为不擅长的事。

而成长性思维,就不在乎那么多的外界评价,也不自己给自己定位,努力去做自己追求的事,客观看待自己的能力。任“明白人”嘲笑。要想做一个具备更多成长思维的人,就要追求宠辱不惊,不卑不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