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一章:宠辱不惊无患吾身

 廿氏春秋 2021-03-03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一章(长生篇第八章)
宠辱不惊 无患吾身
(原第13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解】
1、宠辱:荣宠和侮辱。这里引申为外在对我们的评价和看法。
2、贵大患若身:重视身体的“大患”。这里引申为把“宠辱”当作大患一样“若惊”。

【释义】
面对宠辱,若起惊、喜、恐之念,如身体生病一样。为什么这样说宠辱呢?宠为上,受者得之又害怕失去,患得患失之心就是宠辱之疾。为什么说患得患失之心就如身体生病?病寄于身而生,若无身,则无病。同样若惊是对宠辱起患得患失之心,此心不起,则宠辱不惊。所以,贵以身者,为天下者以贵来吸引他们;天下爱以身者,为天下者以爱来交托他们。

【释意】
这一章老子延伸了对名利与生命关系的分析。上一章,老子问“名与身孰亲?”这一章就详细分析了。很多人把外在对自己的评价看得很重要,名利之心比较严重。老子把这样的现象比喻“贵大患若身”,因为内在有“名利之心”,外在的“宠辱”才成为“大患”。如果内在没有名利得失之心,外在的“大患”将无身可存。圣人忘却自己之身,不是真的没有身,而是把天下当作自己之身。如果一个人把天下这个身看得很珍贵,这个人只可以短时间管理天下,很快就力竭了;相反,一个人很爱天下这个身,他才能真正地管理好天下。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章(长生篇第七章)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原第44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解】
1、货:财富,比喻利益。
2、多:贵重。
3、病:害。
4、甚爱:过分喜爱。
5、费:耗费、浪费。
6、厚亡:惨重的损失。厚:厚重。
7、辱:屈辱,受辱。
8、殆:失败。

【释义】
名与自己的生命比那一个更亲?利与自己生命比哪一个更重要?得与失哪一个更重要?只顾得追求名利就必有损于生命,最终带着名利而亡。所以,追名知足,逐利知止,才可长久。

【释意】
不要为名而做伤命、伤身的事。可以爱,但不可甚爱;可以藏,便不可以多藏。老子的思想体系中不拒绝任何东西,道贯穿始终。老子强调的是要避免甚爱,要知足;避免多藏,要知止。合理的名利可以滋养身体,过度就会伤害身体;上天创造万物,是为了让万物来滋养万物,而不是让少数人独享资源。
社会资源具有同步性,一个太阳普照了万物,一个人也可以同时经历多个体验。因为我们本性俱足,所以万事万物皆可以为我们所用,所以也要学会让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体验开始流动起来,不流动即为私藏。所谓的占有,不过是保管罢了。不知足是因为智慧不够,胸怀是由智慧来支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