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时的轨迹(53)小年,祭灶除尘办年货

 雪岸飞鸿 2021-02-04

岁时的轨迹(53小年,祭灶除尘办年货

小年,祭灶除尘办年货

雪岸

祭灶除尘办年货

其一   旧时小年

时来腊月廿三四,万户千家过小年。

祭灶除尘办年货,笑迎春节乐团圆。

其二    今日小年

旧时四季有忙闲,腊末相逢小大年。

各业而今无淡月,新春放假拜团圆。

目录

小年的起源与传说

小年的日期

小年的风俗

小年的禁忌

小年的歌谣

小年的诗词

附:祭灶的程序

小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也是笔者儿时就津津乐道的节日。小年的传说和故事、民间风俗、禁忌以及咏唱的古诗词繁多。在此一一道来。

小年的起源和传说

农历月二十三日,民间称为过小年。要说小年的起源,首先要从祭灶说起,祭灶是小年的主要习俗之一。旧时,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头神、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灶神,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云:“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即与其献媚于朝庭内侍近厂臣,宁可献媚于灶神)”。先秦时,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改为,其他则不变,仅调换排列位置)。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酒食作祭品带有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约莫起源于旧时百姓对于神灵的崇拜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淮南子·汜论训》“炎帝于火而死为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据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宋代范成大所作的《祭灶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百姓们尊崇火与灶台,以此拜祭,希望神灵能保佑生活的平安喜乐,田间收成的红火。后来又衍生出多说法。道教兴盛后,曾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

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

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此外,在不同地区,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充当,同时伴随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传说一

传说灶君爷第年腊月二十三要上天向玉帝报告告人间罪恶。被告者,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太上感应篇》云:“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传说二

传说人的身上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一次,他密报,人间要谋反。玉帝立即责令他把说玉帝坏话的人家的房墙做上记号,写上罪行。玉帝又命王灵官除夕之夜下界,见到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立即下凡,将每户人家的房墙都做了记号。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了一条对策,即从送灶之日起,到除夕前家家都要打扫干净。王灵官大年夜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没有任何标记。玉帝从王灵官和灶君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将三尸神永押于牢。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人们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习俗。

传说三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时,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如掌上明珠。但因家贫,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儿子久去不归。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 嘱他不要告诉别人。见了儿子,老汉则佯装害病,由儿子侍奉。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立即把儿子领回家。三年过去的一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忍不住对老伴说了救儿一事。谁知此话被灶君听到。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上天后,别再搬弄人间是非。久之成为祭灶习俗。

传说四

据说,古代有一户张姓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人们尊称他为"张灶王"。他不管到谁家垒灶,遇有人家有纠纷、吵闹,则及时劝阻,得到左邻右舍的尊敬。他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他原是一家之主。弟弟只会诗书绘画,从未管过家务。张灶王一去世,几房儿媳吵着要分家,搞得画师六神不安。有一天,画师终于想出个办法。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周年祭日深夜,他召集全家老少到厨房,让大家看到灶壁上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画师说他梦见大哥'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大哥知道后很气恼,准备上天请天神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话,立即磕头谢罪,并将张灶王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全家平安相处。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当乡邻来探听情况时,画师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从此,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

传说五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就把他封为灶王。命他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还有一则关于大小年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两个神,是兄弟俩。大神叫大年,小神叫小年。大年心眼好,每到冬天,就把天上的白面撒到人间。小年心眼却坏。他把大年撒下的白面变成雪籽。等到把人们得病,他再变成猛兽下凡吃人。吃饱则睡,一睡三百六十天,醒来又去作恶。人们知道它三百六十天下来一回,可是藏不住,躲不过。只好烧香磕头,求大年作主。大年去找小年,小年毫不讲理。大年抬手去打。谁知反被打倒。大年只得下凡对人们:“小年怕雷怕火,等他再来,你们用油松干柴烧青竹,围成圈子,点上火,坐在火圈中间,它就不敢来了。”小年下来时果然见到人们从在火圈之中,失望而归。他知道这是大年的主意,就去打大年,大年也跳到人们烧的火圈里。小年便想练好火功,再来行凶。三千五百九十九天后,小年终于练成火功,计划第二天云人间。与此同时,大年也练成了武艺,准备第二天下山和小年开战。第二天中午,大年小年在半空相遇,便立即开战。结果大年战胜。小年逃到了大海里,大年急忙放出太阳,催熟五谷,免得人们挨饿。这大概是只愿过大年,不愿为小年忙年的人编造的故事。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是不足为信的。

小年的日期

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达了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在清朝乾隆时期之前,祭灶日一直是腊月二十四。《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说,乾隆一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宁宫。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上行下效,北方地区百姓也提前一天即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

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近代我国一些地方流传,小年“官三民四船五”,也就是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其实,传统上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因清朝中后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拜灶王爷,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三。还有的地方在六月六过小年。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

相反,南方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船家的传统,定在腊月二十五。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除夕。习惯称除夕为大年夜,除夕前一天“小年夜”南京等地: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年”夜。相传明成祖朱棣篡权夺位后,南京百姓对其残忍和苛政怨声载道,借由正月十五的灯会怀念上一位帝王的宽政,于是元宵节成了南京的小年。

小年的风俗

祭灶王

困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祭灶对联。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接灶"、"接神"。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扫尘土

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其办法是,一般由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扫尘,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剪窗花

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对联,是一家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洗浴

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山西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宜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小年的禁忌

相传小年各地的禁忌各有不同。当然,这些禁忌均属于迷信,现在已不禁了。

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杀。

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

台湾称此日为送神日,禁忌春米,据说能把风神捣下来,会给来年带来风灾。

小年后的几天,农村都会蒸馒头准备过年,但是不宜施舍给他人,因为这些馒头是要先用来祭祖祭天的。

北京有一些地区的老北京人在小年这一天忌做饭,只吃糖,让灶王爷多言好事。

台湾一带还忌讨债。

在此要特别说说旧时农村的一句俗语,就是“女不祭灶,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就是女人不祭供灶神。本来灶房是女人常入之地,但是因为人们认为灶王和火有关,火与灶都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女人祭灶则阴阳不合,成为不允许女人参加祭拜灶神的仪式的上要原因还有一说是,在民间传说灶王爷是一个非常英俊的美男子,很容易吸引女性,所以如果让女性祭灶的话容易被灶王爷吸引住。封建时代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因此女性去祭祀他,也是有违封建礼教的。

女不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南宋诗人范成大《祭灶词》中写道: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这说明,至少在南宋,祭灶时便要求女人回避了。为什么不让女人祭灶?民间传说,灶神是炎帝或祝融等神话人物化身的男性神,但是从社会正常习惯来看,女人正因为常下厨房,所以一般民间祭灶的恰恰是下厨的女人。

“男不拜月”,意思是男人不拜祭月神同样的道理,月亮属于阴,男人属于阳,阴阳不合,自然男人是不拜月的。男不拜月,是旧时汉族中秋节的禁忌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八月十五的夜晚,男子不叩拜月亮。

清《燕京岁时记》:中秋节“惟供月时男子多不扣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只能由妇女(包括女孩)拜月。一个男子谦恭地叩拜,是心怀不轨的表现。而且男子拜月相当于拜倒在了女子石榴裙下,是一种心志不坚定的表现,对于男子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

很多俗语是在当时的思想局限下针对一些行为的总结和规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祭祀灶神和月神的事情也越来越少,所以也不存在一些什么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说法。不管如何,从根本上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愿望。

借此机会再说说大年几天的禁忌。

大年30风俗禁忌俗称“除夕夜守岁”“灯长开不关”“开口吉祥不说脏话”“晚餐留省饭”“除夕夜不大小便,见到阳光后再大小便”。

大年初一风俗禁忌: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品。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忌吃药。禁忌动刀子和剪子。忌动针钱。忌斧子劈木柴。忌借钱。忌打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品),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白天不可午睡。忌倒污水、垃圾、扫地。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物件。忌向人讨债。 忌洗衣。此外,还忌小孩说脏话、年轻人打架斗殴、家里人抬杠伴嘴,凡是遇上这种事,亲朋友、街房邻居都会来劝说制止。

大年初二风俗禁忌:女儿回娘家礼物忌讳是单数,要好事成双。有送财神者不可说“不要”,要说“已有”。

大年初三风俗禁忌:初一到初三都是岁首,禁忌与初一基本相同,参照初一的忌讳。

大年初四风俗禁忌:禁忌出门,都在家,因为民间说灶王爷来查户口,不可外出。

大年初五风俗禁忌:民间称“破五”“五穷”忌走亲访友、可以打扫卫生、将垃圾送走称为“送穷出门”。吃水饺、忌讳吃藕,忌梳头。

大年初六,百无禁忌。

大年初七风俗禁忌:称“人日”,忌讳动针线,不用刑法,不罚孩子等。

大年初八风俗禁忌:称“谷日”丰收之日,大家年假结束,都来上班互相送吉语吉言,大吉大利,恭喜发财

俗言多变,物随人意,各地风俗不同,但是无非是讨个口彩,图个吉利。过去占书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是说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为此又有“正月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猪、四日不杀羊、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用刑”之说。 

小年的歌谣

小年的歌谣主要是围绕从腊月二十三日起(个别的还要首先说到腊八),一直到年三十除夕,每一天的年事安排,编成歌谣,并在全国名地流传。

笔者家乡旧时的小年歌谣是:二十四,敬灶仙;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年办毕;二十八,插大腊;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守一夜;初一早,拜年了,腰一弓,手一揖,糖果米子给我吃。这是我们当时当孩子时,一到腊月,就天天传唱。

从全国看,具有代表性的是这么几类:

其一: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道友(春联),三十合家欢乐吃饺子……”

其三: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窟窿堵,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有,三十晚上坐一宿。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盒子往家转……

其三: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擂大鼓,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蒙香斗,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街上走。

其四: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旧北平的歌谣,十分有趣地道出了当时北京腊月的习俗: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以下同上)……

天津(年前、年后的习俗)歌谣则是: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九帖吊酉、三十的夜里闹一宿。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盒子往家转(赚)、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包饺子(捏小人)。初五、初六捏面团,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饭,十一、十二喝稀粥,十三、十四窜汤丸,正月十五月儿圆,吃了元霄把灯看。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小年的诗词

古代写小年的诗词很多。当然都是围绕小年展开,或写风俗,或写个人境况,或写祝语,或写对社会的感概等等。

借祭灶词展开:

宋·范成大《祭灶词》云:“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明·王彦泓《残岁即事 其八》云:“谢灶新添一瓣香,终年欢赏费茶浆。天公定恕风流罪,不藉君侯为讳藏。”王彦泓博学好古,又喜欢作艳体小诗,他并不认为写艳体诗有什么罪过,所以有此语。

借抒发情感和诉求展开:

宋·吕蒙正《祭灶诗》云:“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借献寿展开:

宋·孙纬《献寿诗》云:“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

借风物展开:

清·郑大枢《风物吟 其十》云:“纸马幢幡送灶神,山肴野簌杂前陈。厨门长幼交罗拜,频祝休言辣臭辛。”

借邀邻习俗展开:

宋·陆游《祭灶与邻曲散福》云:“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宋·苏轼《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 其二》云:“圣明宽大许全身,衰病摧颓自畏人。莫上冈头苦相望,吾方祭灶请比邻。”

借出游展开:

清·侯家凤巜祀灶日登惠山云起楼》云:“危楼百尺俯檐端,惘惘登临岁已阑。惟有斜阳看不厌,更无人处独凭栏。”

借书事展开:

宋·刘克庄《岁晚书事十首 其七》云:“门冷如冰尽不妨,由来富贵属苍苍。谁能却学痴儿女,深夜潜烧祭灶香。”

借离乡漂泊展开:

明·欧大任《至奉新》云:“雪过青山马上看,故乡千里岁将残。遥知祀灶比邻会,独念征人驿路寒。”

·李之世《舟次小年》云:“晚泊清江思悄然,风沙石濑咽涓涓。客边沽酒逢残腊,雨里迎春到小年。疏磬忽传红叶寺,荒村多住白芜烟。觉来旅况真无味,兴尽思回雪夜船。”

借交年节展开:

·解缙《交年节日有感 其二》云:“时俗江南重小年,河湟此夜重凄然。抱衾冀作还家梦,想见严亲尚未眠。”

借冬雨展开:

·范梈《小年日,仍宿北山》云:“腊日才过又小年,那堪泽国雨连天!儿童把酒传明烛,远想慈亲尚未眠。”

借思念家乡及心中壮志展开:

宋·文天祥《小年》云:“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宋·文天祥《二十四日》云:“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岁时如有水,风俗不同天。家庙荒苔滑,谁人烧纸钱。”

借生活窘迫展开:

宋·苏轼《纵笔三首》 (其三)云:“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借战事展开:

清·查元鼎《木兰花慢-送灶》云:“酬君海外佑行厨,持惯长斋合笑吾。晨夕餐从辛苦得,盆瓶礼不古今殊。鞠躬此日朝天阙,屈指明年返帝都。但祝东南兵燹静,安排茶灶泛西湖。”

借人世苍桑展开:

清末·王闿运《换巢鸾凤·乙巳送灶》云:“烹得黄羊。喜厨中酒熟,甑里糕香。团圞无镜,听儿女、有家当。五穷辞去去东洋。依然那时、镫光烛光。消得我、七十次,香花供养。   惆怅。休更想。要识世间,苦乐常相傍。范釜常寒,梁炊不熟,他日欢情无量。勘破流年似回环,只愁霜鬓明朝长。谁思量。紫姑神、如愿酬饷。”王闿运是清末著名诗人、政治家。这首送灶词写的十分沧桑。又是祭灶时候,有黄羊、有酒、有年糕。想想已是第七十次祭灶了,不由生出沧桑之感。世间苦乐,早已随流年看透。只是感慨又一年过去,又要再添霜鬓了。“瓣香”是佛教用语,即一炷香。用点燃的一炷香表达心中的虔诚。而这一炷香也需要典当衣物才可以获得。这首诗写出了贫苦人家过小年时候因家贫而带来的窘迫。

附:祭灶的程序(本附来自网络,在此说明)

  祭灶就是送灶神上天的一种仪式,又称“辞灶”、“送灶”,一般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祭灶的仪式比较简单:一家人先到灶房,用干净泥巴涂饰炉灶,叫“挂袍”。摆上放着饴糖、糖瓜和为灶王爷的马准备的凉水、草料等祭品,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进香,然后用麦芽糖涂抹灶王的嘴,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或是用酒糟涂抹灶门,叫“醉司命”。之后便取下神像,连同供灶王升天用的纸马和喂马的草料一起烧掉。烧纸的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词: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坏,五谷杂粮全带来。

  祭祀仪式结束之后,供奉灶神的祭品便由大人分给孩子们享用,一家人在欢笑声中送走灶神,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值得一提的是,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民间祭灶仪式主持者多为男性。

  祭灶所供祭品很有讲究。大户人家祭灶供品相当丰盛,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枟祭灶词枠中对祭灶做了生动的描述,上面已经说过,在此不再赘述。

  由此可见富贵人家祭灶时的场面。而对于旧时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穷人家来说,根本没有这么丰富的供品来祭祀灶神,只能是一碗清水、三炷香略表敬重之心了:

  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

  今年小子过得苦,明年再请您吃糖。

  一般情况下,老百姓祭灶的祭品多为灶糖、甜点、豆腐、酒或酒糟等有讲究的祭品:酒与酒糟是为了让灶君忘乎所以,晕头转向;灶糖是一种麦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会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麦芽糖又甜又黏,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麦芽糖粘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嘴,只能说个含含糊糊。灶神吃了豆腐之后就会嘴软,就不能乱讲话,自然少说坏话。山东潍坊习惯供核桃,因为当地方言中“核桃”发音类似“活头”,对灶神寄予了期望,希望讨个吉利;有些地方还要供奉几个鸡蛋,据说是给灶神的部下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其实,无论祭品是什么,都是对灶神的贿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灶神上天能多说好话,少说或不说坏话。老百姓的想象力实在妙极。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短”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对灶神的供奉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