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中钤印的学问

 泊木沐 2021-02-04

起首印也叫引首章,印面形状多为长方形及自然形的长形,椭圆形、葫芦形、圆形印亦可。因用于书法和绘画题款开头一二字的旁边,故称起首(或引首)。印文内容包括斋馆名、籍贯地名、年代、生年、格言、吉祥语及其他闲文。

起首印多常见于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或有或无,较少出现。若使用一般都钤盖在画款正文起首处偏下一点,与款识末端所钤名号印相呼应。如黄宾虹1943年所作《元人诗意图》,画的左上方题识:“老翁住在浣花村,日日哦诗醉瓦盆。岸底横江见船尾,不知春水到柴门。元郯韶诗,宾虹画。”款识第二、第三字右侧钤白文“癸未年八十”印,即为起首印,与款识末行之下的“宾虹”、“黄山予向”二印相呼应。

黄宾虹 《元人诗意图》

有的绘画作品,除了钤有起首印和名号印外,为了协调画面,还配以压角印。

张大千 《峨嵋金顶》

压角印亦作“押角印”、“押脚印”、“画角章”,用于画幅两下角(或左或右)。印文多为诗文警句,或作者信奉的格言,即所谓“闲文”,用以表示画家的审美观点和个人追求。例如“师造化”、“大化之境、“江山如此多娇”等。也有刻别号和斋、馆、楼、堂等名称的,即所谓“别号”和“斋馆”。如文徵明的“真赏斋”、石涛的“大涤草堂”、张大千的“大风堂”等,都曾作为压角印使用。地名印、年龄印、肖形印也可作压角来用。

压角印大于名号印和起首印,多为方形,也有长方形和其他形状的,盖在画幅的下角,具有调节作品重心的作用。

齐白石《 堂下物》

绘画作品一般只钤一方压角印,只有少数作品钤两方。

在书画作品的左边或右边中间部位钤盖的词句、闲文、肖形印等,称为边印。边印也叫“腰章”、“边章”。在绘画作品中,边印不可左右两边同用,否则成对称,有重复之累。有的画幅钤用边印,可省去压角印。边印面积要小于压角印。字号印、地名印、花押印也可作边印用。

郑板桥《竹》

边印可补空、拦边,与绘画相映衬,具有协调画面的作用。黄宾虹1934年作《听帆楼第二图》,画为横幅,画面左上题识:“安石墩先争谢傅,云林堂又著倪迂。听帆一样江楼上,潘岳唐滂乐事符。甲戌长夏,天如先生博粲。宾虹并画。”款左钤“黄宾公”白文印和“虹若”朱文印,画幅右边山坡上落“片石居”白文印一方,这就是边章。边印也可与压角印配合使用。

黄宾虹《听帆楼第二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