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闹腾的小家伙(2)

 侯清海孤独一刀 2021-02-04


1

时隔半年,再提这个小家伙。

找过孩子两次,都已回家,放学就不在教室,似乎隐隐有着什么不妥的感觉。本以为孩子准时回家,但经过了解发现其实是家长放学后马上接走孩子,原因是不让孩子再次犯错。如果,用接走孩子来减少孩子与其他同学玩闹而产生的闹腾、耍脾气,似乎是掩耳盗铃。

终于,找到孩子了。

小家伙一脸漠然,比起从前,脸上多了一副眼镜,但却给人斯文的错觉。这样一位白白胖胖的小男孩,谁也不会与脾气大、打同学联系在一起。

我轻轻抚着孩子的头顶与肩背,微笑着与他打招呼,但孩子只是淡淡而笑,并没有太大的反应。身体微微一抖,一斜,很自然地将我那轻放在他肩上的手移开。一连三次,都不愿意我去触碰他的身体。看来,孩子心底有着十分浑厚的防御感。

“好久没见你了。”我微笑着。孩子淡淡地笑,没有回答。

“你愿意与我聊聊吗?去我的办公室。”

“可以呀!”很干脆,没有扭捏,“去四楼办公室吗?”

“对呀。你现在怎么都不去找我了呀。”

“没有呀。”孩子没有再说什么。

一段时间没有见面,孩子的防备心很强,也许现在在他的眼里,其他人都是来批评他的。对于旁人,他都是采用这样不冷不热的态度应付。

我没有说什么,只是亲切地请他与我一起去办公室,就像在邀请一位远方来的客人一样。


2

孩子一路跟我来到办公室。径直坐在沙发上,后背斜靠着沙发,整个身子倾倒在沙发上,仿佛一个横倒的L”,给人一种不情愿之感。

“你,坐好来,这样坐不好看。”我纠正他的坐姿。孩子稍稍坐正。

“听说,你有一段时间没有来学校?怎么回事?愿意告诉我吗?”我试探着发问,本以为他不愿意提这事。

“没有呀。老师不让来,我打人了。”孩子依然很干脆,看得出他心里防备着什么。

“怎么打人呀?”我装着惊讶。

“我并没有打她,她与我住同一楼,我只是拖着她……”孩子明显隐瞒,而且这也不是我要问他的真正事由。

“哦!但是听说,你打的并不是女孩,而是你们班的一个男孩子呀!”

“是的。”孩子并没有继续。

“那他是谁,为什么你打他?”我的目的是让孩子把这件事说出来,问被打孩子的姓名,是想让他正视这件事。

“他是蔡XX,我没有打他,只是这样拎着他的这里。”孩子指着自己后背的衣领,做着样子。

“为什么?你要拎着他的衣领?”

“我们一起玩,然后我就这样了。”孩子手依然放在衣领上,轻轻拽着。

“然后……”

“然后,他爸爸就一直喊我不要打他。”

“他爸爸?也就是说你拎同学衣领的时候,他爸爸也在你面前。”

“是的。但是我没有打他。”孩子极力辩解着。

看来,事情确实很严重,并没有孩子说的那样简单。难怪,家长与老师会让他回去警醒。

“这件事以后,你心里好受吗?”我看了看孩子,孩子的坐姿又开始倾倒了。我用手纠正了他。

“我心里很难受。”他眼睛看着地面。

“既然你认识到了错误,以后可不能再这样了。打人是不好的。你感觉呢?”

孩子也承认打人是错误的,看来孩子在交际方面依然没有逃脱过往的那种强硬态度。再加上同班同学肯定都不太愿意与他一起玩,导致小家伙误为大家都排斥他。

看来,一个犯错的孩子,其实是想用一种自己的方式去迎得别人的尊重。可是当他采用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方式去希望他人接受的同时,往往方式的不同产生了不一样回复收效——得不到他人的认同。而我们成人也思维定势的将孩子所表现出来行为分成了好与坏来看待,往往不能以分析的角度去看待所见到的“实情”。孩子得不到认可,便越陷越深,以至自弃。


3

“第三节是兴趣课,你参加什么兴趣小组?”

“电子百拼!我不喜欢去。”

“为什么?不是你自己报的吗?”

“是老师报的,我喜欢打篮球,想去篮球队。”孩子悻悻地说着。

“有什么区别吗?”

“我就是不喜欢!可是篮球队,已经不要人了。”孩子的眼神里,仿佛暗淡无光。

“那你想想有什么别的处理办法吗?”我希望他能有什么好的建议。

“没有呀。就是不想去电子百拼。”

“如果我可以帮你进入篮球队,你愿意吗?”我给了他希望。

“当然愿意。”他的眼里看出了笑意。

“只是你必须……”我话还没有说完。

“还不就是要听老师的话。”孩子又一次整个人倾倒在沙发上,仿佛原来整座山的依靠,现在全部倒塌了似的。

“不是的!你先坐好。”孩子又一次坐好。

“还不就是要守规矩……”他一直重复着这几句话。

“你为什么这样说?”

“我妈妈每天都这样说,我每天都要听。”孩子无奈何地说着。

“妈妈每天要说多少次?”

“好多次!”

看来,孩子母亲为了孩子不再学校里与人冲突,为了孩子不再学校做出违规的行为,一直在家告诫着孩子。本激起孩子的兴致,一下子由于这几个“还不是……”又完全暗淡下来了。

“不是的。我只是想与你做个约定。只要你能做到,我可以在下学期帮你进篮球兴趣小组。”

“什么约定?”孩子又来了兴致。

“就是你每天晚上必须拍打500次篮球,而且不能中断,每天坚持。你可以做到吗?”

“不行呀。因为我每天晚上都要用手机发信息呀!”

“我看,你是用手机玩游戏吧?”我不客气的反驳。

“是呀。游戏里要传信息呀。”孩子争辩着。

“那你可以把玩游戏的时间减少一半,来拍球。每天坚持,你可以做到吗?”

孩子想了想,“可以的,每天吗?要是我有时候不在家呢?”

“这样吧。我们约定有两次机会,就比如你很晚回家,可以在第二天晚上,拍1000次补回来。但是机会只有两次,这样可以吧?”

孩子很开心的答应我,并与我拉钩。孩子伸出小拇指,嘴里念叨着“拉钩,一百年……”

却被我中止了,“我不喜欢这样的方式,你坚持就行。我们拉钩,不念这些。”

“今天你来我办公室与我聊天开心吗?以后还愿意来吗?”

“开心,我以后还想来。”孩子微笑着与我打趣,与刚进办公室,完全不同,一位天真活泼的孩童样子。

第三节兴趣铃声响起,孩子屁颠屁颠地跑下楼梯。跑下几步,突又转过身来“拜拜!”与我道别。

孩子走了,但是留下来的却是无法说明的沉重,这小家伙十分聪明。只是,从小由于好动,常“欺负”邻家孩子,家长便约束他的。导致交往能力缺失,如今面对众多的孩子还是无法理解自己的独特方式给别人带来的不满。孩子是走了,可是教育还要继续。不知,后面这孩子还要面对什么样的困境,什么样的苦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