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学”这门课讲了什么?

 木香草堂 2019-01-18

     各位朋友好!

下文是本学期一位选课的研究生赵婷同学上了家庭教育课后写的作业(红笔加粗是我标注的重点)。转发给大家看看。

文中有一些“表扬”我的文字,如果哪位觉得本人有“老王卖瓜”的嫌疑,请大家忍耐一下,因为显然有比自夸更重要的东西,才值得我不避嫌疑、不加删减转发此文。

这“更重要的东西”,主要是作者对孩子的看法、对孩子教育的看法有一些独到的地方,与我们实验的主张高度契合,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儿童教育应该怎样做。

大体说来,我以为教育可以分成四种状态——

1、“人在做,没人看”;2、“人在做,人在看”;3、“人在做,天在看”;4、“天在做,人在看”。

我以为第三种状态是比较好的,而第四种状态最好!

陈建翔

 

 

 《家庭教育学》这门课有感

内容摘要:

    对我来说,《家庭教育学》这门课程就像是一本关于儿童、关于家庭教育的最好读物,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大自然的无限魅力,读出了儿童可贵的天性,读到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误解,读到了生活、读到了人生、读出了思考,本文基于我个人从课堂上的所思、所感、所获对一学期来这门课做一个总结。

关键词:自然、天性、儿童、教育、人生、思考

 

  文:

跟陈老师和课上很多同学一样,我也十分喜爱孩子,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这种情绪似乎是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明显,尤其是上大学后,甚至到了一见到小孩子就走不动的程度,那种喜欢,是一种说不出原因的喜欢,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也许是因为他们可爱的外表和行为,也许是因为他们的童言无忌、出乎意料,总之就是让我想靠近、想接触、想要呆在一起,就是喜欢。对小孩子的这种无法自拔的喜爱也是促使我选择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陈老师的时候,当老师得知我之前是学材料的时候就说“以前是研究材料的,现在改研究人了。”确实,相比较冷冰冰、硬邦邦的各种材料和用数据说话的实验,我更喜欢充满生机与好奇、拥有无限潜能和各种发展可能性的人,更向往那种陪伴孩子成长、帮助他们进步的体验,对我来说,人生的幸福感、价值感、意义感似乎都可以在对教育的追求中得以实现,因此,很庆幸,我选择了教育,更庆幸,教育接受了我。

    跟着陈老师学了一学期的家庭教育,虽然老师不列什么课程计划,讲课内容多是由感而发,但是,这一学期下来,通过一节节课、一个个主题的分享与讨论,在我的心里还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套有关家庭教育、儿童教育的体系,让我对大自然、对生活、对自我、对儿童、对教育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看法。如果之前我对孩子的感情是一种爱,那么陈老师就教会了我到底怎样地表达才是真正地体现了这种爱。

    孩子是大自然的产物,是上帝的孩子,他们保有着与大自然最亲密、最充分地联系。陈老师讲过人类现在正在不断地做着两种分离,一种是将人类从大自然中抽离,另一个是将个人从群体中抽离。现在的家长就是在以最快的速度来切断孩子和大自然之间的联系,以成人的角度、世俗的价值观来约束、塑造孩子,很少从孩子的角度、以孩子自然的天性来理解、看待孩子,给孩子充分发展和成长的空间。正如肖川老师文章中提到的,现在的家长谈论的都是谁家孩子成绩怎么样,很少有家长关注孩子成长、发展的怎么样,他们是否快乐。而“什么都从‘娃娃抓起’,我们的娃娃恐怕迟早会被抓死的”[1]。同样,卢梭在《爱弥尔》中也提到“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2]

    陈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提出“天在做,人在看”,我觉得这真是一语道破了天机。为什么大人们都不肯承认自己的“无知”与局限,总是急于去处理他们眼中孩子身上的问题,与其出手做错,为什么不交给自然,什么都不做。就像“不关注的关注是一种更深的爱”一样,我觉得“什么都不做的作为是一种更明智的爱”。毕竟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神奇之处,充满了未知的魅力,正如陈老师所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朵生命之花,我们不知道它会在何时开始发芽、会怎样成长、长出的又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花。因此,我们就要怀揣对生命的敬畏、对大自然的敬畏来对待孩子,以一种谦卑感来对待孩子,而不是指手画脚,要能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脚、管好自己的眼,把孩子交给自然,还他们以自由,让他们自由呼吸、快乐成长,即使是家长也没有剥夺孩子们美丽、多彩的童年的权利,没有抹杀掉孩子们难能可贵的天性的资格!

    在此,我特别想分享下我跟小孩子在一起时的一些趣事。我姨姨家有一个4岁的小弟弟,小家伙活泼可爱还很会“卖萌”,所以很自然地成了我的“目标”,我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去接近他、加入他、跟他一起玩儿,希望可以进入他的世界。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在我们家里客厅的沙发上玩儿,因为我们家的沙发是分体的,没有连在一起,所以玩儿着玩儿两个沙发中间就出现了空隙,小家伙就说我们来钓鱼吧,他指着沙发中间的缝隙就说这是海,然后开始作势钓鱼,我也就跟着他一起坐着钓鱼。接着小家伙就跟我讲说,你知不知道,这海里有大鲨鱼,很大很大的,会吃人!一边说还一边做出惊恐的表情,我一听就知道他是想吓唬我,然后就装作很害怕地说,啊?那怎么办啊,我好害怕啊,你保护我吧!这时候,小家伙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表情立马变成了笑脸说,哎呀,没事儿,那都是在电视里的,不是在我们身边的,不用害怕。当时我小弟弟刚四岁,谈话到了最后反而成了我他安慰我,跟我讲道理,当时我只是隐隐觉得这种交往方式很好,很舒服,我也能感觉到自己仿佛进入了他的世界,但是我却说不出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上了这学期的课,我才发现,原来我这样的方式是把自己和他放在了同一个平台上,把他当作孩子,也把自己当作孩子,我并没有以大人的方式去教导他、告诉他应该是什么什么,更多的是顺着他的意思,从他的角度和心理去考虑问题,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也因此,小家伙会称我是他的好朋友其次才是姐姐。

    在陈老师的课上,我不仅形成了对儿童、对孩子比较系统的看法,知道了什么才是正确的对待他们的方式,还收获了正确看待自我、看待生活、看待人生的方式。至今我都还记得自己在教四和教二间广场的椅子上晒太阳的感觉,暖暖的阳光、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静静的呼吸,没有作业、没有烦恼,只有周围的环境和我,我相信,那时,我和大自然是在一起的,这也是我来师大后第一次真正感到放松、自由、愉快。这个经历、这种体验是陈老师带给我的,是陈老师让我意识到大自然对我们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能够回归自然对我们来说又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和享受。从那以后,每当我因为各种忙碌、各种作业而心烦不安时,我就会走在校园里看看天、看看树、看看路上的行人,让自己和周围环境、和大自然发生联系,去感受、去体会无所不容、无所不包的大自然,然后告诉自己慢下来,给生活一个微笑,不要因为“事”而失了“心”。

    说到“心”,陈老师在第一节课就跟我们讨论过,提醒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心,要让她平和如初、开放如初、饱满如初、晶润如初,命运给了我们左脸一个耳光,我们就不要再给自己右脸一个耳光了。我对此感受很深,在现实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被自己、被他人、被环境、被命运束缚着、奴役着,我们的心很容易就会发生变形、甚至变色,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批命地往前赶、向上争,很少有人停下来关照自己的内心。而我自己也常常觉得“心不由己”、“心为事役”,在不知不觉中没有了自我。是陈老师的话点醒了我,让我意识到心的改变和丢失是源自于我,而心的恢复和找回也取决于我,因此,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停下来听听心的声音,而不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都不要忘了看看自己的心,看看她是否依然如初。

    在整个课程中,陈老师带领我们对很多重要的词汇进行了纯理性的思考。什么是教育?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什么是幸福?正如陈老师所言,对这些概念的界定和理清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他们往往会被误读以致被利用。这些概念我之前也思考过,但却总是抓不住它们真正的本质,可是通过陈老师的解读,我觉得内心中那种模模糊糊、似懂非懂的东西被确定了下来,仿佛有了个标准,让我有了把尺子可以去测量、对比别人所说的爱究竟是不是爱,为什么有的人那么德高望重自己却感受不到幸福。同时,也让我对自身的处境和状态进行比对和判断,我有没有爱过?有没有被爱过?我幸不幸福?而对这些词汇蕴含的本质价值的追求就成了我努力的方向。此外,陈老师让我看到了理性的光辉和思考的价值,这与肖川老师平日里一再要求我们要对一些问题有自己深入思考的教导是不谋而合的,虽然我现在的思考还不够深入、精辟,但是提高自己思考的质量也是我今后要着力培养和提高的方面。

    短短的一学期里,我们每个人都跟随其他人一起一共读了十本书,这些书中的智慧让我收获颇多,而陈老师对相关问题的剖析与延伸更是画龙点睛。《窗边的小豆豆》告诉我们“孩子们的梦想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教会我们应该如何表扬孩子;《童年的秘密》让我们“像耶稣一样来看待儿童”;《为孩子立界限》让我们意识到应试教育下的我们居然失去了为自己选择的能力;王丽娟在对《爱的教育》解读时的真情流露和反思自我的意识……每本书、每个同学都有让我学习、思考的地方,都能成为我汲取智慧的源泉。

    整个课程下来,让我感触很大的还有陈老师的上课风格,我把它称作“自然风”,没有固定的课程内容设置,随性而为,由感而发,可是形散而神不散,通过对一个个小问题的解读让我们渐渐形成了跟儿童、跟家庭教育相关的整个体系观念。陈老师总爱戏称自己是年过半百的老头儿,可是那么喜爱孩子、关爱孩子、整天跟孩子在一起的人又怎么会老呢?陈老师也说他现在已经“无欲无求”了,是啊,已经找到生活真谛、人生意义的人自然不会去在乎那些世俗的名与利。虽然不知道陈老师之前都经历了些什么,但是现在的陈老师着实令人羡慕,就像老师说的,他已经开始在做人生的减法了,减去那些纷繁琐碎,留下那些真善美。而内心仍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未停止过思考和追求,陈老师仿佛已经找到了自己“回归原始”的那条路,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幸福呢?

      听陈老师一学期的课就好像读了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名著,因此当老师说要写一篇有关家庭教育名著的读后感时我就想写写自己对这堂课的感受和收获,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最合适的“读后感”。寥寥数语根本不足以表达这门课给我带来的所有感受,更不足以总结这门课上所有的闪亮的智慧,但是这门课对我的影响确已渗透在我的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一些固有的、陈旧的观念。就像陈老师在课上做过的一个比喻,老师已经在我们的心中埋下了一些种子,有的也许已经发芽,有的也许还在静静地等待,相信有一天、某一天它就会破土而出,带给我们惊喜,到那时,我们就会想起,哦,是陈建翔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的。而我们也会像陈老师这样,将这些种子播种在更多人的心中,静静等待它们发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0fe4b01014tm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