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诗”概念说

 默默7qrvsleytp 2021-02-04

《城市诗人》八面来风专栏特约  

简介:

李应登,笔名本思,出生于1986年,安徽临泉人,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现居北京,从事英语翻译工作。译著有《爱屋及邬》(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邬达克从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到世界》(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国立科学图书馆主编),并翻译《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组歌》歌词。擅长英汉双语诗歌创作,用英文传达中国文化与审美意趣,以最为简短的英文十六字令(Sixteen Syllables)为代表,诗歌作品《雨夜》、《脚步》曾荣获上海市民诗歌节优秀奖。歌词译文《甜蜜蜜》(My Sweetie)与王维诗《鹿柴》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目前已创作有一百多首歌词,其中《徘徊》、《是否和我一样》、《八音盒》、《诉说》、《走过》由民谣歌手演唱,已发布到QQ音乐、酷我音乐等平台。 


“汉诗”概念说
作者:本 思

在近代之前,中西方之间交流比较少,国内很少有“汉诗”这个说法。“汉诗”这个概念的出现跟国际文化交流有关。真正把“汉诗”作为一种诗体的却不在中国,而在中华文化圈内的邻国日本、朝鲜、越南,还有历史上的渤海国、琉球国。这些国家的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在本民族出现文字之前就已经流行了汉文,并且汉文很长时间都是他们的书面文字。他们读汉文,写汉字,当然也读汉诗,写汉诗。汉诗特别发达的国家就是日本。日本从奈良时代就开始有文人仿写汉语诗歌。这个时代正值中国唐代,日本每年都有大批遣唐使、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乃至做官。这些留学生在华期间跟中国文人墨客交往频繁。

比如,我们熟知的晁衡(安倍仲麻吕),就曾经跟李白、王维唱和。晁衡在中国呆了17年之久,唐玄宗不愿将其放归回国。晁衡于是就写了一首汉诗表明心迹,“慕义名空在,输忠孝不全。报恩无有日,归国定何年?”晁衡即将离开中国时,还写了这首《衔命还国作》:“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这首诗被收录在《全唐诗》中。后来,晁衡在归国图中遇险,差点丧命,李白问讯,写了《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除了写作我们中国人看得懂的汉语诗之外,也写作日本民族诗歌,《望月望乡》就是其中一首代表作,“天の原 ふりさけ見れば 春日なる 三笠の山に 出てし月かも”(あまのはら ふりさけみれば かすがなる みかさのやまに いてしつきかも)。这是一首典型的和歌,它的中译文是“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和歌前半部分独立出来,以“五七五”言的形式出现,就是我们熟知的俳句。

相对于“和歌”而言,日本人写的汉语诗就叫“汉诗”。“汉诗”、“和歌”、“俳句”是日本诗歌的三大形式。日语中的汉字有两种读音形式,一种叫音读,就是用唐宋音读汉字,一种叫训读,就是用日语本族词读汉字。这两种读法在日本古代并行,深刻影响了日本诗歌的发展。

早在奈良时代751年,日本就出版了汉诗诗集《怀风藻》。到了平安时代,相继有《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出版。几代天皇尤爱作汉诗。到近代明治维新时,几乎受教育的日本人都能写汉诗。可见,汉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之大,日本人对汉诗的钟爱。

我们来看看日本人的汉诗代表作:

《见老僧归山》

嵯峨天皇

道性本来尘事遐,

独将衣钵向烟霞。

定知行尽秋山路,

白云深处是僧家。

《春日偶成》

夏目漱石

流莺呼梦去,

微雨湿花来。

昨夜春愁色,

依稀上绿苔。

 

读这些日本人的汉诗,我们不免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这些汉诗就是我们中国人写的律诗绝句。由此可见,在中国周边国家看来,“汉诗”就是“汉语诗”。“汉诗”脱离不了“汉语”这个语言母体。离开“汉语”、“汉字”,汉诗”便无从谈起。



【注】凡在素心雅趣推文下留言或打赏的,后台留下邮箱地址,即可得到新诗人铁舞的小诗集《骑车的鱼 》、《职场颂》(全套)PDF版。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