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外生活 | 教育投资究竟有什么用?四个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给我的启示

 毛毛虫_Claire 2021-02-04

全文共计4847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文末有个小礼物,希望你们喜欢)

两个高知家庭的教育

上次和大家聊到了国外的精英教育这个问题,⬇

海外生活 | 在国外待了10年,我才看懂得所谓“精英”教育的真相!

说白了,就是花高价上私校,让孩子接受到更精英的教育,实现阶级的跨越。

很多朋友纷纷表示赞同,都说要攒着钱投资下一代。

可现在遇到我自己郁闷了,上周的推文里还提到,我给小毛豆报名的澳洲私校一个都没录取上!我焦头烂额的边看学区房边找人诉苦。

正好我之前在英国读博的导师联系我,听到我的苦恼很不屑:

“英国至少90%的家庭都上公立学校,我家两个孩子也都是公校。

我和我老公也都一直读公校,也完全不影响之后的发展呀!“

我前老板是个精明能干的女强人,英国人。一路名校读书,做科研,不到40岁做了化学系的Professor。她老公算是我的co-supervisor,是物理系的教授。两个孩子尚幼,在读小学。一家住在富人区的大House里,是我们所有人的目标和榜样。

她又和我八卦起我在澳洲国立大学的老板,说道:

我上个月去牛津开会的时候见到他儿子了。

这事我知道,我澳洲老板的儿子两年前申请到牛津大学读生化博士。

我英国老板又说起来,你看他儿子在澳洲也没有上私校啊,现在不一样读博了!

我无奈的叹口气,“他爸可是名校里环境学院的院长啊,帮儿子找个带奖学金的博士还难吗?”

“那这就要看你这个做妈妈的有多努力了!”我英国老板不怀好意的笑着说。

底层打工者的家庭教育

所以这两天我就一直在琢磨,为啥这些大学教授们并没有执着的给孩子报私立学校呢?也许是他们没钱吧?毕竟全世界搞科研的教授们收入水平都不高!

要不我们怎么都自嘲是科研狗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又和印度邻居聊了聊。

隔壁的印度夫妻和我们年龄相仿,家里的孩子也和小毛豆同岁。夫妻两人都是澳洲政府的高级公务员,别说啥公校私校的了,据说小时候在印度都穷的穿不起鞋,脚被扎根钉子拔出来接着跑。听到这里我都要尿了。。。真的。。。因为我是个蹭破一点皮就大喊大叫的矫情货。

夫妻两人能走出来,是因为双方父母当时背井离乡到国外打工,辗转新加坡,英国,最后到了澳洲。炸薯条,做咖喱,当保姆,开出租,在国外被印度人“垄断的行业”基本都做个遍。

等生活稍微稳定,把孩子和家里人都接了过来。虽然生活环境比原来大有改善,但还是没有上私校的钱。

于是我试图从邻居夫妻的描述中,找到一些他们的发力点,比如从小成绩优异,年年政府奖学金,父母特别的教育方式之类的。。。

可最终失望的发现,和咱们一般中国家庭没什么两样

在澳洲就近上小学,成绩退步回家就被打骂一顿,进步了就表扬一番,节假日还要在自家的餐馆里端盘子。最后努力一下,考上澳洲的八大(最好的八所大学)之一,接着研究生毕业就找工作了。仿佛找不到什么家庭阶级跨越的突破点。

回家后我失望的对大厨说,听他们说了半天,好像什么都没说,这个案例不具有代表性。大厨说,过来过来,我再给你讲讲我大姑和表哥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一个极端的中产家庭的教育

我老公的大姑,算是别人家的亲戚,九几年就移民到了澳洲。

那个时候政策松,有个海外亲属做担保就行。

她当时有丈夫有儿子,有国企的工作。

但羡慕海外的生活,毅然决然的辞了铁饭碗,到澳洲打工。

几年后攒了不少钱,把儿子接到了国外。但老公不愿意追随,两人长期分开感情也变淡,就离婚了。

可听我老公说,那时候的大姑和表哥依然是被羡慕的对象。我公婆动不动就说,以后有本事去国外找你大姑就好了。

大姑也不容易,单亲妈妈一边做生意(开中药店,最好的时候开了4家店铺),一边把儿子送进了最好的私校。

并且什么东西都是最好的,表哥的乐高,赛车永远都是出来新一季的,就把之前的淘汰掉。所以我老公屁颠屁颠的在后面捡表哥丢下的玩具。当然这些都是20年前的事情了。

最近大姑开始了“托孤”行动。

先游说我公婆,又接着给我们打预防针,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年迈且疾病缠身,要我们保证之后承担起照顾年近40岁表哥的责任。虽然澳洲有福利低保,但表哥不会做饭,不会照顾自己,不会开车。。。

可这话从哪里说起呢?

我们都是半道儿出国,

表哥是从小海外私校,那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我们缕了缕事情的发展,发现有这么几件事值得一提

🔘 一是大姑为了弥补孩子感情的不足,总觉得自己离婚这事儿对不起孩子,所以极尽所能的给表哥最好的东西。

上面说的买玩具是一回事儿,就拿电脑来说吧,他绝对是家庭电脑兴起时最先入电脑的那批人。并且从此之后,他的电脑必须是市面上最先进最新款。

我老公大学四年用的笔记本,就是表哥仅用了半年淘汰下来的。可那款笔记本在国内依然被大家羡慕,我老公和室友们用那台笔记本打游戏,看剧也不亦乐乎。

🔘 二是大姑不仅不想穷孩子,也不想让孩子在情感上有所委屈。

据说表哥上小学时有次回家哭,说作业太难,不会写。大姑第二天就气愤的去找老师,说以后我家孩子的作业都不能写,都难哭了。

我不知道当时老师是什么反应和想法,但家长都这么说了,那老师估计也不好说什么。后来中学也读的断断续续,辗转了几个学校,大姑就把他接回家,说要“家庭教育”。之后就也再没有上过学了。

🔘 三是表哥感情一直不太顺。

找了个女友,大姑还帮他们盘了个沙拉店,就是在CBD附近卖简餐的外卖店。但由于经营不善被骗了不少钱。有女友骗的,有合作伙伴骗的,还有伙计揩油。反正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表哥从此一蹶不振,连门都不愿意出了。

🔘 四是大姑年轻时争强好胜,也把这股劲儿用到了孩子身上。

在表哥读书的时候,给他报名了无数的特长班,什么小提琴,马术,皮划艇之类。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反正高端人士玩什么,你就要学什么。不过每项特长表哥学的都不深入,也没能坚持下来。现在想想,貌似学的这点特长也没有什么用处。

如今大姑年近70,钱都给儿子花了,积蓄所剩无几。但儿子一没学历,二没工作经验,孑然一身的在靠在家里上网。老人心急如焚,到处求助。

大家也知道,我们这种天天写励志文的博主,怎么能忍受这种“废柴”?

就说要不帮表哥找个工作吧?听说有个朋友的店里找人看台,让他试试?

没想到大姑就先给我们拒了:

大姑:“哎呀,你哥工作不了,工作不了。“

我老公:怎么就工作不了了?就在那里坐着,看着没人偷东西就行!“

大姑:“哎,不行不行,工作不了,工作不了,太累了。“

大姑来来回回就这一句话,气的大厨把手机都摔了。

隐藏在背后的家庭教育

所以想来想去,就想到写这篇文章。

几个家庭,孩子未来人生不尽相同。

当然这和他们的国籍没有任何关系,就是正好碰到了就用国籍来区分他们的故事。

因为中产阶级的衰退在欧美国家表现的更为明显。父母都是正经办公室人员,孩子怎么就一身纹身的跑到大街上去要钱买烟了?

如此颓废的一代在国外很常见,当初在英国留学时无数次感慨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可以“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但这个话题可以下次再聊。

我想,对孩子命运起到关键转折作用的

应该不是私校或者公校,

而是家庭教育

家庭因素就好像土壤一般,

不用额外的催肥,

小树苗自然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比如前面我提到的英国导师,她是化学系的教授,她的爸爸是BP (一家国际知名的能源公司) 的高级工程师,一个姐姐也是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员,所以她学化学,多少也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

而之前提到的印度邻居,虽然父母起点都很低,他从小的生活环境差到我们都不能想象,没水没鞋没吃饱。可父母不甘心,漂洋过海寻求出路,从底层的打工人员,到有了自己的小餐馆,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过来的。

而大姑相对来说,年轻时有事业,有进取心,还有几家自己的店铺,孩子还送去私校,怎么现在两个人就要领低保了呢?

我想可能有下面几个原因:

1.   单纯的富养不是什么好事儿;

2.   太过娇惯,不知光鲜的背后是汗水和泪水;

3.   感情脆弱,无法承受现实社会的险恶;

4.   努力的方向不对。

所以,每一个希望自己孩子能够超越阶级,比自己更优秀的家长都应该停下来想一想,与其盲目的进行教育投资,不如先做好家庭的滋养。

 这家庭滋养包括什么呢?

☑ 学习这事儿,尤其是学习特长,别攀比。

我们给孩子报了那么多辅导班无非是希望开发孩子的潜能和优势,而不是你家报3个,我家就报5个。可一个班里那么多人上课,孩子也未必真的能沉下心来学习。

这个特长究竟适不适合他/她,家长比老师更清楚。多观察孩子,启发孩子,才知道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扬他们的优势,然后帮助孩子们弥补劣势。

☑ 适当的挫折教育有利于培养坚强且有毅力的孩子。

学习,感情,人际交往,工作升职,你会发现挫折会伴随你终身。

做为家长,能保护到孩子几岁?他们在校园里遇到霸凌怎么办?你去出手揍一顿坏小子还是给你孩子转校抑或者像表哥一样直接躲起来了?

我想这都是做为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面对的问题。并且要帮助他们如何在未来的日子里,自己学会克服这些挫折。

☑ 家长自身的行为,会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

首先,不管是双亲还是单亲,家长们都别在孩子面前互相恶语相向,没有尊严的吵架。不然孩子长大会抗拒婚姻,也不知什么才是正常的家庭生活。

有的朋友出自单亲家庭,由于父母给予足够的爱,依然乐观开朗上进。

其次,家长的行为对孩子影响深远。你天天在家里玩手机,打游戏,你能指望你孩子专心读书吗?

在我印象中,我爸妈从未在家里打过一次牌,玩过一次麻将。他们喜欢看书读报,所以我小时候也喜欢坐在他们身边写写画画。

他们为了评职称,一直在进修,考研,学英语,写论文。所以学习的新知识在我看来就是一件伴随终身的事情,也是一件潜入我生命的事情,不会因为毕业而停止。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产生共鸣,因为上面说的几个例子,你也绝对你在你身边的朋友或亲戚中遇到过。我们的父辈们,因为社会的变革和自身的努力,很多家庭都实现了阶级的飞跃,给予子女一个极好的平台。

但我们这一代的很多人,享受到了物质的积累,却并没有真正领会到这些积累背后的智慧和精神。

所以我们的很多同龄人吃完父辈的胜利果实之后,再无种树的能力。而对于我们的下一代,除了迷信一样的让孩子上各种收智商税的补习班,也再无精气神去创造更好的平台。

最后,还是想说,

即使同样的种子,

不同的土壤也会长出不一样的树苗。

我们除了在呵护着小苗成长的同时,

不如也让自己变成一块肥沃的土地。

送给大家一本关于原生家庭的书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是我上周读完的一本书,作者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写的一本自传小说。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种种光环的背后,作者其实来自一个美国的摩门教家庭,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们生活在大山。

生病不能看医生,不能去学校,

女人只是附属品,狂暴的父兄……

在这样的原生家庭,

如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和我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吧,

留言抽三位小伙伴送这本书

愿“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