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在读硕/博研究生,初级科研/研发人员,想深造的本科生 更多详情请见👇 Sept 16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如果卑劣地度过一生,就太长了。 ——莎士比亚 看到日历已经翻到九月,突然就有了一点心慌慌的感觉:时间过得真的太快了!我感觉今年什么事情都没干,却马上就要过完了。 回想了一下年初定下的目标,再看看现在这样的生活,我忍不住警醒了一下,因为有些情况已经脱离了原来的计划。 大家会不会也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我们本来做好了计划和打算,却跟原计划渐行渐远。 有时候回过头看:我什么时候成为了我讨厌的那种人?! 今天的这篇推文,就跟大家一起来警醒一下吧。警惕成为这样的人! 个人生活篇: 沉迷短效快乐的人 现在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节奏也越来越快。短平快的段子、短视频占据了我们太多琐碎的时间,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愉悦感。 与这些“见效快”的愉悦感相比,稍有深度的学习、工作就越发难捱、枯燥、无趣。 警惕这些愉悦感,因为习惯了这种短效快乐之后,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浮躁,难以沉下心真正面对困难,难以在看不见回报上的东西付出时间和精力。 不要忘记短效快乐背后的后遗症:很多琐碎的时间投入之后,放下手机,仍然会有迷茫和空虚的感觉。 这只是生活的调味剂、止痛药,并不能真的改变你的生活。 我也喜欢快乐,谁会不喜欢呢? 但我还是相信,调剂是调剂,而真正的愉悦感,产生于经过困苦的打磨,经过努力的苦心熬制得到的成功,它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和持久的快乐,这是我真正需要的。 分清短效快乐和持久愉悦,别在短效快乐中浪费太多时间,早点找到能够给你带来持久愉悦感的途径。 找不到目标的人 目标是一个经常被拿出来老生常谈的词,但说真的,依然有很多人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 现在确实有很多发展路线,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就是因为选择太多太杂了,反而容易让人迷失。 今天看到这个大咖分享的视频心潮澎湃,想要走这条路;明天觉得那条路更简单更轻松;后天看到朋友的分享,又想趟一趟另外一条河的水…… 不要用“还年轻,在试错”安慰自己了,你就是没找到目标,跟着别人的节奏走! 试错需要一个限度,别拿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试错中去。 别盯着别人的路看,为自己选择一个能让你产生持久热情和动力的目标,并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持久的投入。 你当然可以换目标,但最好是等到现在做的事情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之后再换。 因为你可以切实感受到逐渐靠近目标的那种成就感,这会转换成重要动力,也是一个不错的模板,在你实现其他目标的时候提供帮助。 嘴炮王者 有些人有目标,但目标就停留在嘴上;有些人很能说大道理,可是往往就是说说而已。 习惯了嘴上说说,人会变得傲慢:反正就是上下嘴唇一碰的事情,那还不简单吗? 习惯了嘴上说说,人会变得懒散:行动太难了,所以再拖延一下吧;时机还没成熟,所以再等等吧。 一个人最好的时间和精力,就是这样慢慢被耽误掉的。 将说出的话,逐渐落实到行动中。将嘴上的目标,逐渐用事实证明,最终达成“知行合一”。 不要给自己拖延的理由和借口,当你想到要做这件事的时候,马上去做,不管能做多久,先进入状态,才能形成习惯。 学习成长篇: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 最开始对一件事产生兴趣是最简单的,这个有意思,那个很厉害,都想学!难的是持久的热情,遇到瓶颈和挫折之后仍然能坚持下去。 如何形成持久的动力? 首先是习惯,将学习当成日常,每天抽出特定的时间进行学习,形成生物钟。 其次是复盘,回顾最初学习的动力来源,了解自己的学习阶段,给自己明确定位。 还有学以致用,将学到的东西用出来,一边试验,一边感受这项技能/能力给你带来的实际价值,形成正反馈。 表演式学习的人 学啥啥不行,打卡第一名。有些人的学习,逐渐偏离了学到东西的本意,变成了一种表演式学习:图书馆打卡、凌晨打卡、每天打卡…… 学到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别人都知道,我学了。 实际情况是: 到图书馆翻开书三分钟,拿出手机玩一会儿,发个朋友圈回几条消息; 白天浪了一天,吃喝玩乐,到了晚上突然想起一点儿正事都没干,赶紧拿出书本装一装; 每天打卡附带一句鸡汤,励志的人设稳了,整个人就瘫了。 拒绝表演式学习,别让学习停留在别人的目光中。 别忘记学习的核心:不是为了别人学,不是为了别人那句“你好勤奋”的褒奖和认可,而是为了切实掌握某项技能,为了切实得到某样有价值的成果。 表现在外的努力是会欺骗人的,但是结果不会。少做一些表面光的工作,用结果来证明努力,远比各种打卡有说服力。 焦虑学习的人 有学习的上进心是好事,这是每个人找到跃迁机会的基础。 但是当学习成为了一种让你焦虑的压力,你急于看到学习的成果,效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大部分学习都是需要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也是见效最慢的时候。 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功冒进。你学到的东西,需要花时间去消化。速度最快的生吞法,不一定是效果最好的。 循序渐进的学习,最后反而会成为速度最快的。 一天一小时,坚持二十四天,效果肯定比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学习法更强。 为自己准备一个合理而长期的学习计划,劳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高效率的学习节奏,稳定而持续地汲取营养。 当你为还未涉及到的部分感到心慌、焦虑时,先休息五分钟,然后回顾自己已掌握部分的内容。这种“掌握感”可以给你带来放松、愉悦的心情。 不要想着“距离考试只有XX天了”,“我已经二十多/三十多了,不拼命学就晚了”,这些学习的紧迫不是为了给你带来焦虑,而是为了给你带来动力。 别着急,你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学习。 为人处世篇: 双标的人 作为一个正常人,一不小心就会双标。 我也一样。 因为看待别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是带着第三视角进去的,我们客观而冷静,有时候还带着上帝一样高高在上的态度。由此给出的意见或观点,看似是最客观的,但不一定是最适合当事人的。 当有些事情轮到我们的时候,其实未必会比那些人表现得更好。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 后来我逐渐明白,与人相处,就是要少一点上帝视角,多一点同理心。 在给出建议、发表评价之前,我会更加审慎对待,先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换做是我,又会是怎样的情境或遭遇? 少一点“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多一点同理心与换位思考,这样的朋友,看起来会真诚很多吧。 无法独处的人 无法独处体现于两个方面。 第一,特别在乎别人的目光,因为他人的想法患得患失。 第二,无法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情,喜欢热闹的环境与氛围。 有朋友是好事,但不要忘记,独处是每个人的超能力,因为大部分人,都是需要在独处期间获得个人的增值的。 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看你在独处期间的质量。别害怕独处,习惯独处,甚至是爱上独处。 在独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事情,体会独处带来的深度学习体验和思考体验,提高做事的专注度,提升自己的独处质量。 不会沟通的人 之前在谈论两性关系的时候也说过,情侣、夫妻之间不会沟通是致命伤。 但事实上,沟通这个技能,别管放在哪种关系中,都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同事、朋友还是家人。 不要觉得我默默做事,别人就一定会看见,一定会理解。很多人都很忙,你不表达,别人会下意识地忽略。 也不要把自己活成一本书,心里产生了芥蒂,却还要等别人来解读。有默契固然是好事,但旁人往往无法从你的沉默中找到你真实的想法。 更不要用“刀子嘴豆腐心”来掩饰自己的不善言辞。语言所代表的恶意,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为可怕。 人和人的想法存在很大的差别,你以为自己表达了善意,或许别人收到的是恶意。你以为那个人表达的是“别靠近我”,实际上人家说的是但“我好孤独”。 很多不理解和误会就是这样产生的。 无论是对谁,请好好说话。对重要的人,每隔一段时间,约他们进行聊天、沟通。 如果觉得面对面沟通不太好意思,就借助邮箱、书信、聊天软件等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后逐渐转成面对面沟通的形式。 遇到问题,不要自己钻死胡同,将问题摊开来谈。交流时不要带着太重的负面情绪,如果情绪不好,深呼吸、冷静下来后再进行交流。说事实,尽量少带个人的揣测。 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大家都不要忘记曾经的初心,千万别在半路上放弃啊! 行百里者半九十,因为这时候的勇气和动力消失得差不多了,大部分人走着走着会迷失,会气馁,会蹉跎。 请相信自己有改变的能力,请再付出一点坚持,你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
|
来自: 毛毛虫_Clair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