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摆脱,路径依赖。

 小飞学长 2021-02-05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习惯去固定的地方做同样一件事。

比如,常去同一家餐馆吃饭,去一个超市购物,去一个地方游玩,走同一条路。

其实,这其中就涉及到了心理学上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也叫路径依赖性,指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就像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样,一旦形成某一模式,就很难再修改过来或者停下来。

什么意思呢?就拿我们跑步来说,当我们跑步的速度很大时,我们便很难一下子就停下来。当速度比较小时,就很容易。

再如,开车的人都知道汽车在停下来之前需要有一定的制动距离。也就是说,在这段距离内,不要有障碍物,否则就会出现碰撞的意外事故。因为高速行驶的车具有很大的惯性,路径依赖效应明显。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路径依赖。

例如,我们会按照某一个固定的模式去思考处理一些相类似的情况。在很多书上称之为“迁移能力”。

也就是说,把过去处理某一事件的经验迁移运用到刚发生的事情上,认为它们相似都是相似的。

其实这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也闹出了很多笑话。就如成语“东施效颦”就涉及了路径依赖。

举个例子,在上学时,一些学生习惯去抄其他同学的作业,甚至是考试试卷。一旦这样养成了习惯,等工作后,也往往会留有侥幸心理,上司分配的任务往往也会拖到最后,等到同事都做好了,直接去引用、借鉴或者参考,但这时就会出现问题,虽然你得到了结果,却不知道该结果是从何而来。

长时间下来,养成了想赚快钱的投机心理。只不过这样的人,往往能做到一二次,却一次次都是在以自己的信誉为代价以及在同时心中越积越多的厌恶感。

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路径依赖就是固定思维模式下的人生历程。

在美国心理师和畅销书作家苏珊·福沃德博士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我们能看到大量的案例都是路径依赖效应惹的祸。

在书中提供的例子中,一些人在嗜酒父母的家庭中长大,结果却找了一个嗜酒的伴侣;一些女性小时候受到父亲的虐待,经常遭到毒打,长大后却找了一个易发怒、凶狠的男友。

这些都是路径依赖效应所带来的性格缺陷,它能让人长期生活在某一影响之中。

鉴于此,不少心理咨询师提出,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寻找的伴侣往往都是他们自己内心理想父母形象的映射。

(参考阅读:阅读,给灵魂片刻的安宁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理解,就是没有安全感。

你会在什么地方没有安全感呢?陌生的地方。

那么,我们反过来推,要想有安全感,那就要营造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这时,也就进入了一个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循环。自然所选择的另一半,往往也有自己身边熟悉人的影子。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减小或者改变路径依赖这个于自己无益的固定思维呢?这里提几点可供参考。

1)拓展圈子。

路径依赖,其实很大程度上都和你所在的圈子相关。也就是这个圈子对你形成了一种信息的回音壁,你所看到的,听到的不会超出你的认知范围。

待在同一个圈子很轻松,因为熟悉的环境有助于产生安全感。但长期而言,这是不可取的。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圈子,这样更能集思广益,给大脑思维注入新鲜的“氧气”。

2)不断学习。

为什么在农村的人每天聊来聊去都是那些相同的话,几乎没有任何信息量。贵州方言“念重重话儿”就是说相同的话题在很短的时间内被重复提及。

这不能怪这些人,他们所在的环境局限性太大了。每天干活,也大多是干自家的土地。能接触到多少新鲜事儿呢?

所以呀,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这样才能持续地更新自己的大脑库存。

3)尝试去做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事。

理科不错,做作业时就先做理科作业,也会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专研理科上面。

想必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们往往能在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上找到乐趣和成就感。但是在自己不擅长或者不喜欢的领域,往往是能拖就拖,实在不能拖就敷衍了事。这就是典型的路径依赖。

其实究其根本,就是在这些不熟悉不喜欢的领域里,我们感受不到意义,以及成就感。相反地,感受到更多的是挫败感。

于是,每当面对这些不擅长不感兴趣的事时,我们便会表现出抵触、拖延以及逃避心理和行为。

但其实,这是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必不可少的一步。

所以,你只有真正用心地去做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能不能干,喜不喜欢。

走出去,不断尝试,不断学习。

或许,只是你把它想得很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