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从来不会没有安全感

 氧气是个地铁 2020-08-15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生命总会自己寻找出路”。

我非常喜欢《侏罗纪公园》的这句台词(字面是在原版基础上的改造),丰富哲学而超越电影含义,太贴近生活,适应范围广泛,具备激励价值,却丝毫没有矫情,随时提供联想。说“生命”,重点当然还是人类,或者干脆说人性本能,在非致命绝境下,永远不至于极端,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因为人的思维被惯性限制的同时也充满活跃趋势,最不济总能将就绝境(后果是懒),这样算保留着一点改革的机会前提。

其中,有相关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民日常需求的情绪之一,会形成程度极大的刺激和困扰,主导着我们所有心理和身体行为。安全感可以很官方地解释,但这是体验,虽然主观能得到比照,没必要全部参考权威。安全感是完美主义,另一个从未成型的没有缺项的不可能存在的我们,简单点就是自定义标准。从这层面解读,安全感始终流动,但由此来说明不够。

几乎所有研究都会表达出安全感这样的素材:物质基础。物质的确重要,社会构成如此,避免不了。又以金钱包括价值和创造力为常规形式,载体除了资产外还有以及更重要的是用来输入心理满足度的事物。说到底,钱不过数字和纸,本质属于那些能最终转换来的各项可以让自己幸福和快乐的体验感,安全感其实没那么庸俗。拜金主义不可取,但基础生活保障无可厚非而且天经地义,那是看得见的安全感。

但贫穷就活该不高兴吗?显然不是。安全感可没这么肤浅狭隘,和物质并驾齐驱的是精神。两者却是同样的道理,那个:使自己满足。满足没有限制的惯性,因此经常被误导,产生限制满足的惯性。比如欲望就是安全感偏消极的一部分,该行为忽略结果注重过程,于是通常夸张心理,导致自私。安全感变质,容易出事,误入歧途。

安全感有阶段区别,表面和深层。表面显而易见,靠把握控制权和制造事实就算成功拥有,安全感自动确定,根据兴趣,形式可以非常简单,比如终于买成那些渴望的收藏品。可倘若事与愿违呢?被固定的愉悦失效是肯定的,安全感倒仍会有空间,在基础是爱好即实际拥有以外,同样能接触到人事本质内的那一套动态。就像阅读量、关注和稿费会影响意向写作者的安全感,但写作本身才是最核心依赖的安全感,本末倒置会事倍功半。

决定安全感的深层要素,是个体对于外界相关心理趋向的现场觉悟,课题有如何解决现实和预期的冲突。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从来不会没有安全感,终究活着需要任何寄托,哪怕在具体事项上非常郁闷。想要维持安全感长期稳定,得到补充,关键在于确保自己地位。不光是说社会地位,更作为自己该如何看待自己,杜绝妄自菲薄和坐井观天,不卑不亢,平衡现状和理想,总结起来就是:现实永远大于假设。

非自私地“我”最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