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之《考工记》《匿名》:依旧是那个文笔优美、愁肠百结的王安忆

 劳月 2021-02-05

在豆瓣读书“2018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排行榜”上,看到王安忆的长篇小说新作《考工记》名列其中,打分是8.0,应该是个挺不错的分数。不过,打分者至今只有318人,似乎不足为凭。但是,冲着王安忆的名声,冲着对她缠绵悱恻、娓娓道来文风的喜爱,我立即从图书馆借来读了。

《考工记》原来是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一本历史文献。王安忆拿来作为新作的题目,讲述学了工科的一位上海洋场小开逐渐蜕变成普通劳动者的过程。

出生世家的陈书玉,历经战乱,回到考究而破落的上海老宅,与合称“西厢四小开”的3位挚友一起,憧憬着延续殷实家业,展开安稳人生。然而,时代大潮一波又一波冲击而来,文弱青涩的他们,猝不及防,被裹挟着,仓皇应对,各奔东西,音信杳然。陈书玉渐成一件不能自主的器物,一再退隐,在与老宅的共守中,共同经受一次又一次的修缮和改造,里里外外,终致人屋一体,互为写照。半个多世纪前的“西厢四小开”,各自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他们是千万上海工商业者的缩影,是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沧桑注脚。

曾经非常喜欢王安忆所作的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认为是写出上海文化精髓的难得佳作。于是,又翻出来读了一遍。读完之后,忽然发现王安忆在3年前写的长篇小说《匿名》,也找来读了,想更深入地了解下王安忆。

这3部长篇,《长恨歌》与《考工记》是有关联的,都讲述上海故事,时代背景相似,人物出身也相似,故而有人称《考工记》里的陈书玉是男版的王琦瑶(《长恨歌》主人公)。《匿名》则截然不同。虽然开头在上海,但后来故事的主要展开地是浙西南的深山和小镇。王安忆以熟悉上海生活、善于描摹各色上海人物形象著称,却写了一个深山和小镇里的故事,令人非常意外和欣喜。更意外的是,《匿名》里的悬疑惊悚情节、多线并行叙述手法、穿越梦幻甚至通灵色彩都是王安忆小说里不多见的。可见,已过花甲之年的王安忆,依旧在探索和创新。

不过,虽然有变化,但小说里的语言文字却是一以贯之的“王氏风格”。之所以喜欢读王安忆的小说,主要是因为她自然、流畅、优美的文字。我用“读”这个字眼,是因为她的小说真正适合“读”。我看书,习惯于默读,所以速度比较慢。我鄙夷那些“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法”,认为这样难以领会语言文字的精华。只有默读,有条件时还可以朗读,才能真正读懂作品,领会精髓。

在网文遍地的自媒体快餐文化时代,王安忆这样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文风实在令我们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她的叙述通俗、自然却严谨,从没有多余和累赘的词句,就像一位朋友在你耳边轻轻柔柔地讲故事。与很多书籍错字、错句百出的出版业怪象不同,王安忆的书显然是经过认真、精细修改的,非常通顺。她的通俗通顺又常常蕴含着深邃,深深地印下女性作家的愁肠百结的烙印,不经意间冒出一些可以作为警句和段子的妙语,给人意外的惊喜。从《长恨歌》到《考工记》,一直如此。

所以,尽管从《长恨歌》到《考工记》,王安忆没有很大的突破,从某个角度讲,她依旧在重复自己,但是,就凭着如饮醇醪的流畅阅读体验,就值了。至少比那些佶屈聱牙、故作艰深的所谓“大作”要好得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