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安顺》乡人乡贤 范增如先生《屯堡论稿》序 2018年第50期(总289期)

 文化安顺 2021-02-05

范增如先生

编者按:

范增如先生是四川达县人,也是最早关注安顺屯堡文化现象的学者之一。先生虽已仙逝多年,但其为安顺屯堡文化和乡土文学研究作出的开创式贡献,应为乡人永远铭记。为此,《文化安顺》将陆续刊发系列纪念文章。今天首次推出的系贵州大学教授袁本良先生为即将出版的范增如先生遗著《屯堡论稿》所作序言。本文系首次发表,欢迎读者转发,但网络和平面媒体如需转载,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文章来源。

《文化安顺》编辑部

范增如先生《屯堡论稿》序

——袁本良

本书作者范增如先生是黔中地方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先生1940年生于四川达县,1958年入黔就读贵州大学中文系,1962年毕业分配到安顺,先后在安顺一中、安顺教育学院、安顺师专任教。至其2006年因病辞世,范增如先生在黔中安顺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

安顺自古地处荒服,其于秦汉为夜郎、普里故地,唐迄明初则为相继称为普宁、普定的羁縻土府土州所辖。明洪武初年,已经内附的普定土知府安赞从云南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反叛。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调派三十万大军,由傅友德、沐英等率领南下攻伐梁王。是年十二月,明军克服素有“黔腹滇喉”之称的普定(即今安顺),擒安赞;次年闰二月占领云南全境。此后,数十万明朝官兵留守云贵地区,沿入滇之途设置卫所,推行屯田之制,由是形成黔中一带众多的屯军堡子。“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当时之官如汪可、黄寿、陈彬、郑琪作四正,领十二操屯军安插之类,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入黔。”(《安顺府志》)明初这次“调北征南”的重大军事行动及其后若干年内大规模的“调北填南”(明朝政府推行“就宽乡”移民政策,大批内陆汉族民众因之迁往今贵州境内,以故黔中地区在“军屯”之外又出现不少的“民屯”和“商屯”),逐渐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地区原先“夷多汉少”的局面。在其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黔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呈现了它特有的面貌。其表现举其要者略有两端。一是由屯堡后裔所保留和承传,在服饰、语言、建筑、习俗等方面具有独特性的屯堡文化现象。二是由明清两代数百年间众多游宦或游寓于此的官绅文士所写作,反映黔中地区特殊地貌、人情、风物的诗文作品。应该说,这两个方面都是黔中文化最有特色也最能吸引人的地方。

范增如先生正是在黔中文化独特魅力的吸引下开始他的研究活动的。先生自述:“也许是因为性本好古,萌发了对它的过去做一番考究的想法。”他研究工作的内容,正是前述黔中文化中最吸引人的两个方面。在第二方面,先生曾出版了《明清安顺风物诗文注评》一书(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此书作为他在安顺师专讲授乡土文学的教材,为整理地方典籍、传播地方文化做出了贡献。在第一方面,先生写有屯堡考察及屯堡文化研究的数十篇文章,有的曾在《贵州文史丛刊》《安顺师专学报》《安顺文艺》《安顺日报》发表,还有一些未刊。先生曾计划出版《黔中文史论稿》一书,有关屯堡研究的论文自当收入其中,惜生前未能如愿。现在,安顺学院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诸同仁在“屯堡学文库”中编辑出版此书,增如先生泉下有知,当会颔首称许。

黔中地区屯堡文化的研究,由于有众多热心学者的参与,更由于有2001年成立的安顺学院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的组织和推动,近年来呈现出繁荣兴盛的局面,在贵州地方文化研究中几成“显学”之势。不过在三十年前,这方面的考察研究还少人问津。据我的了解,增如先生是最早关注屯堡文化现象并自觉投入时间精力进行调查研究的学者。他一些九十年代发表的文章,反映的是前此几年甚至十多年考察研究的成果。先生自言:“几十年间,我一有空,就到民间收集、采访;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的资料,目的是为研究安顺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他所掌握的材料,涉及文献资料、口头采访,还有图像实物等等。正是因为有大量真实细致的材料作为支撑,他的研究成果翔实可信,常常能发他人所未见。本书中对于明代卫所屯堡分布的详细论述及其所绘制的相关图版,无不蕴含着作者田野调查的艰辛和爬梳甄别的心血。这些文章和绘图,仿佛是屯堡文化研究先行者笃实的足印,可以给后学者方向的指引和精神的鼓舞。

范增如先生屯堡文化调查研究

增如先生自幼喜好古文,有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古典文学修养。他在中文专业所教授的课程是明清文学,正与其学术研究的方向密合无间。先生自谓为“三书生”,“三书”即读书、教书、著书。可以说,他的所读、所教、所著,都离不开明清文化的典籍和现象(包括地方文化的典籍和现象)。他选定一个目标,便仰之钻之,数十年锲而不舍。正因为如此,他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有可观。读本书中的论文,我们既可以看到黔中屯堡地域分布的共时性描写和历时性梳理,又可以看到若干屯堡现象的内部辨正和外部比较(如“屯”与“坉”的分辨,安顺地戏与傩仪的判别等),这些研究皆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具有广知闻、明源流、正视听的作用。

本书附录了邓克贤先生的一篇文章,称增如先生所著《明清安顺风物诗文注评》一书是作者安顺情结的体现。的确,正是增如先生对于安顺这个第二故乡的深挚情怀,加之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成就了他在安顺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对明清安顺诗文的研究是如此,对安顺屯堡文化的研究更是如此。克贤先生说,范增如先生对安顺文化研究的奉献“让安顺本土的同行汗颜”,于此我深有同感。我在安顺生活工作多年,曾与增如先生同校共事,还曾经楼上下比邻而居;在主编《安顺师专学报》时,还多次特约编发增如先生屯堡研究的文稿。我对增如先生孜孜不倦研究安顺地方文化的活动深有了解,也颇多敬意;而我自己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却少有措意。安顺是我的故里,我对乡邦文化的了解却远不及增如先生这样的外乡学者,思之不禁赧然。

先生文集出版,遵主事者之约,忝以此短文为之序。谨借以表达我对增如先生的一点追怀之思,同时也向以弘扬安顺地方文化为己任的安顺学院屯研中心诸同仁表示由衷敬意。

袁本良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十五日于守拙斋

范增如先生云山屯合影

本文图片由吕燕平、李立洪等拍摄

· 作者简介

袁本良:汉族,籍贯重庆江津,贵州安顺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先后在安顺地区师范学校、安顺师专、安顺教育学院、贵州大学任教。退休前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汉语教研室主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古汉语语法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语言学会副会长。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

本日历由《屯堡公社》公众号设计制作

授权《文化安顺》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