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虚为实 虚实相生 |《爷爷的竹板》李曼雨

 赛作文 2021-02-05

擂台作品

爷爷的竹板
山东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 李曼雨

小时候,我是跟着爷爷奶奶在茶馆的后台里长大的。爷爷是一名唱竹板书的老先生,每日都会在老家的茶馆里演一段。每当爷爷上台时,我便被后台的叔叔阿姨们抱在怀里。于是在我的童年记忆里,陪我最多的不是儿歌和动画片,而是一段段的太平歌词和竹板碰撞出的清脆回声。【小时候爷爷的竹板”陪“我”成长】
光阴流转,我早已过了那个需要叔叔阿姨抱着的年纪,但每次回老家,还是喜欢在厚重的幕布后看着爷爷在台前的一场场演出。在观众期待的目光中,爷爷浑厚的声音与清脆的快板声碰撞在一起。我闭上眼睛,在茶香氤氲中享受着一字一句的和谐撞击。惬意与惆怅交织,时空恍惚中仿佛顷刻交错,它像是夏夜月光下的海棠花,郁郁无香却沁我心脾。【运用通感,用视觉享受描述听觉【长大后,痴迷、享受“爷爷的竹板”
那副快板可是爷爷的宝贝。平时没有演出时,爷爷就把快板小心地放在柜子里。无事时,他总是不自觉地走到书桌前,打开盒子摩挲着那副快板。它的边缘已经被磨得十分光滑,隐隐散发着竹的清香。爷爷虽然珍爱,却很少用它。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爷爷学艺之后的第一副快板。记得爷爷曾对我说过,快板是自己安家立命的东西,只有把这板儿放正了,艺才能做好,人才能做正。【快板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爷爷珍爱自己的竹板
时过境迁,太多的东西都已经悄然被改变,但那时,从他的眼里我又仿佛看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样子。【爷爷从竹板书的表演中获取人生活力
记得去年暑假时,我参加了学校去英国研学的活动。与好友走在异国的街头,眼中心中尽被新奇事物充满,总是仰着笑脸到处探着头看。在最后一天,老师带我们欣赏了一场音乐会。乐队的演奏技术高超,拨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弦。但我听着各种管弦乐交织在一起,节奏分明的快板声不知何时在心中响起。眼前逐渐浮现起爷爷慈祥的脸庞,他似乎正在老家的小院里打着快板,一下,一下,铿锵有力,让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他的身边。【触景生情,借助联想,表现爷爷的竹板艺术跨越时空的魔力
暑假结束,我又一直忙碌于学习中。直到十月时,我听到德云社即将落户济南红楼的消息。当时我整个人都雀跃得想直接飞到那里去看看。虽然德云社现在仍在施工,但当我与爷爷站在红楼一片白石黛瓦中时,我已经想象出建成以后的典雅模样,仿佛已经听到了竹板声声。我想,快板书是一枝挺拔的俊竹,它只有生长在传统文化的竹林中,才能更好地生长。【上升高度,升华认识爷爷在我旁边默默注视着眼前景物,我看到他嘴角的微笑同天边的霞光一起缓缓升起。【为快板书艺术的光明前景而欣慰——景、人合一,妙不可言
竹板声声脆,传承古文明。爷爷在流淌的岁月中,书写自己人生的篇章,亦将我带入这一方天地中。快板是那夜空的皎皎明月,我愿做绕月的小星星,闪烁自己的微弱之光。【升华认识,阐释竹板对爷爷和“我”的价值,表达对中华传统民间艺术的崇敬之情
(指导教师 李玉冰)

“赛作文”点评

小小的竹板承载了中华传统的民间艺术,承载了爷爷和“我”的人生,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本文以“爷爷的竹板”为线索,表现爷爷的竹板艺术与自己的人生不可或缺的联系,表达对爷爷的快板表演技巧的赞美和对中华传统艺术的崇敬之情。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文采,生动的描述中蕴含着真情。

写法借鉴:化虚为实,虚实相生。所谓化虚为实就是把抽象的不具体的事物或感情通过一些说法使它变得具体,更容易理解,就像灵魂有了身躯的外在。虚实相生,就是将眼前所见的实实在在的人、事、物、景与通过联想、想象而虚构出来的景象结合在一起,以扩大文章内涵、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写作手法。

中华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一个抽象的事物,看不见,摸不着。要表达对它的热爱、赞美之情,就要有所依托。爷爷的竹板实际就是民间艺术的物化,爷爷的精彩表演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动展示。我看“爷爷”演出,“爷爷浑厚的声音与清脆的快板声碰撞在一起”,可看,可听,这是实写;“我闭上眼睛,在茶香氤氲中享受着一字一句的和谐撞击。惬意与惆怅交织,时空恍惚中仿佛顷刻交错,它像是夏夜月光下的海棠花,郁郁无香却沁我心脾”,用“我”的感受表现爷爷快板艺术给“我”的艺术享受,有幻觉和想象,这是虚写。在英国欣赏音乐会,享受视听盛宴,是实写;“但我听着各种管弦乐交织在一起,节奏分明的快板声不知何时在心中响起。眼前逐渐浮现起爷爷慈祥的脸庞,他似乎正在老家的小院里打着快板,一下,一下,铿锵有力,让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他的身边”,借助幻觉、想象,写爷爷的快板艺术的无穷魅力,这是虚写。就这样在虚实转换之间,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民间艺术的讴歌与赞美。

在写作过程中,既要真实地把正在发生的事写清楚,同时也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一些与正在发生的事件相关的内容,如与此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想象,甚至是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等,虚实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也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诗歌、小说、散文、议论文

文体不限

常规体、书信体、日记体、微信体

形式不拘

原文+点评

点评者是教师、作家

欢迎各学校、培训机构以及个人

不吝赐稿,踊跃点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