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注释(六)

 心理咨询诊所 2021-02-05
《大学》注释(六)

【原文】《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乎!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诗经》说:“淇水转弯的地方,绿竹丰茂。斐然有文采的君子,如同骨象经过切磋,玉石经过琢磨一样而有美质。德容庄严刚毅,光明正大而有威仪。斐然有文采的君子,令人难以忘怀。”“如切如磋”,是说学问以成德。“如琢如磨”者,是说自身修养完善。“瑟兮僩兮”,是说内心严敬。“赫兮喧兮”,是说光明威仪,声闻远播。“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是说君子质美德盛之至,使民不能忘。

《诗经》说:“呜呼!先王不可忘记!”先王盛德至善,于君子尊贤而亲亲,于小人则同其利乐,使君子小人各得其所,没世而不忘先王的恩泽。

注释

[1] “瞻彼淇澳”至“终不可諠兮”句

yù:《说文》:“隈厓也。其内曰澳。其外曰鞫。”段玉裁《注》:“隩与澳,字异而音义同。今《毛诗》‘聸彼淇奥’字作‘奥’,古文假借也。《毛诗》曰:‘奥,隈也。’此言水曲之里渊奥然也。”

xiàn: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卫风·淇奥传》:‘瑟,矜庄貌。僩,宽大也。’许言‘僩,武貌’,与毛异者。以《尔雅》及《大学》皆曰‘瑟兮僩兮’者‘恂栗’也。‘恂’,或作‘峻’,读如‘严峻’之‘峻’,言其容貌严栗,与宽大不相应,故易之。僩,《左传》、《方言》、《广雅》皆作‘撊’。《左传》:‘撊然授兵登陴。’服注:‘撊然,猛貌也。’杜注:‘撊然,劲忿貌。’《方言》:‘撊,猛也。晋魏之间曰撊。’《广雅》亦曰:‘撊,猛也。’而荀卿子‘塞者俄且通也,陋者俄且僩也,愚者俄且知也’,则以陋陿与宽大反对,与毛合。盖大毛公固,受诗于孙卿子者。”

xuān:通“谖”。

郑玄《注》:“此‘心广体胖’之诗也。澳,隈崖也。猗猗,喻美盛。斐,有文章貌也。諠,忘也。道,犹言也。‘恂’字,或作‘峻’,读如严峻之峻,言其容貌严栗也。”

孔颖达《疏》:“《诗》云‘瞻彼淇澳’者,此一经广明诚意之事,故引《诗》言学问自新、颜色威仪之事,以证诚意之道也。”“‘瞻彼淇澳,菉竹猗猗’者,此《诗·卫风·淇澳》之篇,卫人美武公之德也。菉,王刍也。竹,萹竹也。视彼淇水之隈曲之内,生此菉之与竹,猗猗然而茂盛,以淇水浸润故也。言视彼卫朝之内,上有武公之身,道德茂盛,亦蒙康叔之馀烈故也。引之者,证诚意之道。”“《释训》云:‘如切如磋,道学也。’郭璞曰:‘象骨须切磋而为器,人须学问以成德。’又云:‘如琢如磨,自修也。’郭璞曰:‘玉石之被琢磨,犹人自修饰也。’《礼记·大学》文同《尔雅》,是其别喻可知。”

《毛诗序》:“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

孔颖达《毛诗注疏》:正义曰:“言此有斐然文章之君子,谓武公能学问听谏,以礼自修,而成其德美,如骨之见切,如象之见磋,如玉之见琢,如石之见磨,以成其宝器,而又能瑟兮颜色矜荘,僴兮容裕宽大,赫兮明德外见,咺兮威仪宣著。有斐然文章之君子盛德之至如此,故民称之,终不可以忘兮。”“‘瑟、僴、赫、咺’,此四者,皆言内有其德,外见于貌,大同而小异也。‘瑟,矜荘’,是外貌庄严也。‘僴,宽大’,是内心宽裕。‘赫,有明德赫然’,是内有其德,故发见于外也。”

朱熹《诗经集传》:“按:《国语》:‘武公年九十有五,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恪恭于朝以交戒我。’遂作懿戒之诗以自警,而《宾之初筵》,亦武公悔过之作,则其有文章而能听规谏,以礼自防也可知矣。卫之他君,盖无足以及此者,故《序》以此诗为美武公,而今从之也。”

宋·严粲《诗缉》(卷五):“骨象玉石虽美材,非磨砻不成器,亦犹人有美质,必问学以成德。问学之功,必积渐致之,故取治骨象玉石用工之深者喻之。武公能自治如此,故‘瑟兮’缜密,‘僴兮’刚毅,‘赫兮’明德之著见,‘咺兮’声誉之喧传。此匪然文章之武公,民终不能忘之也。“

卫湜《礼记集说》:蓝田吕氏曰:“‘切磋’者,解割之谓也。‘琢磨’者,修治之谓也。有璞玉于此,将以为圭,则必先解而为圭之质。将以为璧,则必先解而为璧之质。如学者之志,欲止于小善,则以小善为之质;欲止于至善,则以至善为之质。‘琢磨’者,即其质以修治其文。小善之质,止可以修小善之文。至善之质,然后可以修至善之文。故如圭之质,不能琢磨而成璧。璧之质,不能琢磨而成圭。”石林叶氏曰:“‘恂栗’者,诚于内。‘威仪’者,文于外。求诸人,求诸己,所以有至善也。故曰:‘发虑宪,求善良。’诚于内,文于外,所以有盛德也。故曰:‘动容周旋中礼。’盛德之至善,则民归之不忘也。”庐陵胡氏曰:“民不忘美卫武之诚,没世不忘美文武之诚。夫诚至于民怀不忘,其诚至矣。”新安朱氏曰:“‘恂栗’者,严敬之存乎中也。‘威仪’者,辉光之著乎外也。此其所以‘睟面,盎背,施于四体’,而为‘止于至善’之验也。”“‘贤其贤’者,闻而知之,仰其德业之盛也。‘亲其亲’者,子孙保之,思其覆育之恩也。‘乐其乐’者,含哺鼔腹而安其乐。‘利其利’者,耕田凿井而享其利也。此皆先王盛德至善之余泽,故虽没世而人犹思之愈久而不能忘也。”

[2] “於戏!前王不忘”

郑《注》:“民不能忘,以其意诚而德著也。圣人既有亲贤之德,其政又有乐利于民。君子小人,各有以思之。”

郑玄《毛诗笺》:“《序》:烈文,成王即政,诸侯助祭也。笺云:新王即政,必以朝享之礼,祭于祖考,告嗣位也。”

孔《疏》:“《诗》云:‘於戏!前王不忘’者,此一经广明诚意之事。此《周颂·烈文》之篇也,美武王之诗。‘於戏’,犹言呜呼矣。以文王、武王意诚於天下,故诗人叹美之云:此前世之王,其德不可忘也。”

卫湜《礼记集说》:石林叶氏曰:“有盛德至善,则民无间于君子小人,皆在所不忘也。然而君子怀德,故贤其所贤者,义也。亲其所亲者,仁也。小人怀惠,故乐其所乐者,亦义也。利其所利者,亦仁也。”莆阳林氏曰:“君子所以不能忘前王者,谓其贤者则知其贤,其可亲者则亲之。小人所以不能忘前王者,谓民之所乐,前王亦与之同其乐;民之所利,前王亦与之同其利。君子小人,不能一日忘之也。”新安朱氏曰:“‘贤其贤’者,闻而知之,仰其德业之盛也。‘亲其亲’者,子孙保之,思其覆育之恩也。‘乐其乐’者,含哺鼔腹而安其乐。‘利其利’者,耕田凿井而享其利也。此皆先王盛德至善之余泽,故虽没世而人犹思之愈久而不能忘也。”

解读

按:引《诗·卫风·淇奥》及《周颂·烈文》章句,旨在发明上文择善固执,诚中形外之意。唯至诚于中,去其不善,以达于至善,其赫然之“明德”方能著见于外,而使人民不忘。此即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之意。卫武公、周成王皆非先王、圣贤。武公曾杀兄自立(《史记·卫康叔世家》),周成王曾惑于流言而猜疑周公(《书·金縢》),但二人均诚意改恶迁善。卫武公能听规谏,以礼自防,用意精诚,至老而德著于人,人不忘也。成王开金縢之书,始悟周公本意而迎之返。“前王不忘”,示诚意悔悟自新,效法先王盛德至善之意。原文引《诗》之旨,其一在至诚自明,积而为盛德,以至于文章斐然;其二,在于效法先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