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述槐轩》⑪——《传》之一章 l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有而无限 2023-07-17 发布于山东

12

竹林书院

 图片

学入槐轩,武继隐仙,医承终南。

专注于道武医智慧的传承与传播。

著作提要

     《祖述槐轩——刘伯谷先生讲<大学><中庸>》,是跟根据刘伯谷先生讲授清代大儒刘沅《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录音整理而成。全书分为《古本大学》讲稿和《中庸》  讲稿两个部分。《古本大学》讲稿以《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为蓝本,指出学习《大学》的目的在读书明理和学习做人之道,在复性和周知民情,深人浅出地讲解了成已成人的  本末关系和功夫次第。《中庸》讲稿阐明了“天  道即人道”“尽人即可合天”的大旨,论述了做人的根本问题和天人一体、天人和谐的基本观点。刘伯谷先生所讲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皆以其曾祖、槐轩学说创始人刘沅所著《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基本观点为据,贯穿了刘沅的先后天学说和理气学说,指出并纠正了程朱理学对儒家元典的误解,为读者准确理解儒家元典字义、文义和主旨, 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教材。

《传》之一章

图片

刘伯谷先生撰

录自《祖述槐轩》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  兮倜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誼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們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  君子终不可誼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①

     从“《诗》云”起,曾子又进一步申解孔子前面所说的三方面的问题:致知、格物、诚意

      诗就是《毛诗》,《诗》云,《诗经》上说,云就是说。

     《诗经》上说:“瞻彼淇澳,绿竹猗猗。”瞻,就是看的意思。彼,那个。淇奥,淇水转弯的地方。奥,就是弯弯曲曲(的地方)。绿竹猗猗,长了很多绿竹。猗猗,长得很茂盛(的样子)。凡是在《四书》《五经》里面说的《诗》云,都是指的《诗三百)。《诗》云就是《诗三百》篇上说的。

图片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斐,很文雅、不粗鲁的样子。切是切断,磋是把它磨光,琢是用磋把它磋光,磨也是指把它磨光。

     “瑟兮倜兮,赫兮暄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誼兮。”瑟,表示很严密,僴,表示一个人很威武的样子。赫是很光明的意思,暄是清楚的意思,“誼”,是搞忘了,“终不可誼”,始终搞忘不了。

     到这为止是《诗经》的原文,下面是曾子的阐释。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道”,把它翻译出来就是“说”。道学,说的是学。如切如磋,说的是学。那么“道学”究竟是道(说的)什么学呢?这个学应该怎么理解呢?曾子解释《诗经》所说的“如切如磋”,是说的学习,还是没有说清楚的。槐轩进一步指出,这个“学”就是指的“致知”。如切如磋,就是说的致知。

     为什么如切如磋,就可以“致知”呢?因为切就是把好的和坏的分开,就是要分清是非嘛,对不对啊?所谓磋呢,就是坏的不要了,好的把它打磨光,让这个善越来越纯,一点没有掺杂坏东西,成为纯善。所谓“致知”嘛,就是要分辨善恶,如切如磋就是“致知”,他是打的比喻

     如琢如磨又是指的什么呢?曾子说如琢如磨者,是自修也。这个自修应该怎么理解呢?槐轩说,所谓自修者,格物也。

     说到格物,就说到槐轩的功夫上了。格物就是去掉了人欲。格物  跟宋儒讲的那个格物有本质的不同。所谓格物者,是要格去人欲,而所谓人欲指的是私欲、坏的东西,好的东西不叫人欲,请大家把这些概念搞清楚。格物是格去物欲,(格去)后天的私欲,格去不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那种想法、那种念头,只是去掉这个东西,不是喊你好坏一起去掉,就当个木头人,不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比喻打得很好!

      “如切如磋”,切,不是叫你完全丢弃,而是分出好的坏的,好的留下,坏的去掉。留下了好的,你就要做什么?就要磋,就要使它进一步发出光明,使它没得一丁点掺杂的东西,这个比喻打得相当好!“如切如磋”者,是道学也。“如琢如磨”者,是自修也。所谓自修就是格物,把坏的去掉,好的留下来,让它更加光明。

      “'瑟兮個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瑟兮偶兮,曾子解释为恂栗,什么叫恂栗呢?恂栗的意思是非常谨慎、严肃。作为君子,要使自己慎然,要经常让自己的心情、内在的东西,处于谨慎的状况当中。所谓谨慎,(就是)慎独

     那么槐轩对于“恂栗”是怎么理解的呢?用槐轩的原话说,就是  “常怀戒惧之心”。经常心里头都要想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哦,干不得坏事情哦,连一个坏的念头都不能产生了哦,就是这个意思。

     “瑟兮倜兮”,表面上是在说要严肃、要谨慎,实际上是指当你独居的时候,当你在大庭广众的时候,都一定要有诚意啊,所以,“瑟兮們  兮”实际上是指的诚意。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威仪,实际上就是指前面所说的“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就是指的精神面貌。假如说“瑟兮倜兮”是说内在的东西,心静,诚意了,那么它表现出来就是“赫兮喧兮”,赫兮喧兮就是指心广体胖。所谓威仪是表现出来的样子。仪,仪表。威仪,表现出来“盛德至善”的那种样子。

     “瑟兮倜兮者”,诚意(心情,内在的),这个叫作诚于中;“赫兮喧兮者”,威仪(精神面貌,外在的),这个叫作形于外。

     槐轩说,“道学、自修、恂栗、威仪”把诚意、格物、致知一下都说(到)了。总体来说,曾子举《诗经》的原句来阐明孔子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有斐君子,终不可誼兮者”,又应该怎么去理解呢?曾子的理解就是:“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道当成说讲,说的是盛德至善,人民忘不了他,人民永远怀念他,人民永远学习他,人民不能够忘记这个君子。所以《诗经》上说的“有斐君子,终不可誼兮”,因为他已经明明德了,因为他从格物、诚意、正心、修身一直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末功夫都具备了,所以人民不能够忘记他。“终不可誼兮”,誼是忘怀,永远不能忘怀他,为什么永远不能够忘怀他呢?因为他(具有)盛德  至善

     那么我们小结一下,他(曾子)所举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分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誼兮”,槐轩进一步(将其)比较浅显地联系到前面的本末功夫,从格物、致知到诚意,都包含到《诗经》上所说的几句话当中。《诗经》的话说得笼统,曾子做了解释,槐轩更结合到本末功夫以及功夫次第,明白地点出来哪个是在重点在说格物,  哪个(是)重点在说致知。

图片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  利,此以没世不忘也。①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于戏”是叹息,与“鸣呼”同义。“前王不忘”是宾语提前,就是不忘前王的意思。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就要提前。前王不忘就是不忘前王,为什么不能够忘记他,具体表现是什么?就是下面的两句话:“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没世,就是一辈子。此以,就是所以。所以一辈子不会忘记他,为什么不会忘记他呢?因为君子(通过)学习最后达到的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君子是指在位的,指在上的人。在上的人贤其肾而亲其亲,在下的百姓乐其乐而利其利,这两句结构是一样的。贤其贤,以他的贤为贤。贤字是形容词,形容词作为谓语的时候就提前,以他的肾,把他的贤当成贤。君子在上的人,文(王)、武(王)、周公以及后世君子,他们都以贤为贤以亲为亲,达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君子之德,“极其盛而臻于善,民之不能忘也”。

     而小人呢?这个小人指的是一般人,而不是指的坏人,是一般的老百姓。一般的人呢,得到文武之化,身享文武之治,教泽遗留后世,一般人的人因此都来跟着复性做好人,乐其乐,得到了快乐,不仅自己得到利益,而且泽被久远,子孙后代也因此得到了长远的利益,因而,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所以没世不忘也。

     以上,从“从瞻彼淇澳”到“于戏,前王不忘”,(讲)诚意的是四节,“于戏”之后是两节。(前面)四节重点是在解决“诚意”这个问题,诚意:一正一反,说明慎独为诚意之功。另一部分(后面两节),是曾子进一步地申(言)格物、致知、诚意的功夫,引《诗》申言德极其明,以文武证实之,言贤亲乐利,只是已德已明,自然见诸事功,洽于民心。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