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不好学?听一线优秀语文老师怎么说!

 月之梦小涓 2021-02-05

作者:张克久(河北省廊坊市第一中学)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积累的习惯。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苏轼也主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多么重要。

1.积累的方法有三种:单元积累法就是学习一个单元之后,及时归纳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字词、成语典故、精彩语段等,力求精要实用。考点积累法就是根据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高考考点,对散见于课本、资料、试卷中的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易混点积累法就是对平时训练中遇到的易混知识点,考试中的易错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着眼于辨析疑点,并且时常温习,久而久之,有了足够的积累量,做题的正确率自然就提高了。

2.积累的内容主要包括: 积累字词、成语及《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文言知识,积累古诗文名篇,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在积累中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在积累中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在积累中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这样才能积累知识,丰富素养,活跃思维,提高能力。

二、阅读的习惯。

1.诵读。诵读就是有声的读书。今天许多学生语文素养差的根本原因就是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只重视去做各种模拟试题,而没有认真的进行过“诵读”的训练。但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教材上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要认真的诵读,除些之外还要找一些文情并茂的文章,拿来反复的诵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诵读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感知能力。

2.精读。与诵读相比,精读是一种伴随着思考、理解、概括、转化、吸收的研究性的、创造性的阅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对于精读来说,最关键的一条是在读中要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实际上有效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3.多读。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阅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多读名篇佳作,读多了,视野开阔了,自然就会有比较,有鉴别,自然也就会产生较为深入的理解。所以,我们应该尽量的多读一些思想容量大、艺术感染力强、容易与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的作品,

三、写作的习惯。

1.积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这是极为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来源;二是学过的课文内容,这也是一个可观的材料库;三是课外阅读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只要在平时多留心多思考,考试的时候放开联想,考场上就不会搜肠刮肚却仍然无话可说。

2.勤于动笔。

如果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思考的关键,动笔就是文章从无到有、从生涩到成熟的核心,写作技能应在实践中去练习,只有动笔才能赋予文字生命,让文章越写越好。练笔不要拘泥于整篇作文,读书札记,随笔感悟,片段描写,开头结尾练习,拟题训练等都是写作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

一、考试时审题要准确,要抓住题目中的限定条件,不丟漏重要信息。本次联考的名句补充题和作文的材料,就有不少同学因审题不清,造成丢分。

二、答题时要根据题型规范作答,主观题要根据分值将答案分点,翻译题要先找准采分点再疏通句意。切不可乱糟糟作答,让阅卷老师为难。

三、考试要书写工整,卷面清晰。语文学科尤其重视学生的书写能力,写一手好字,对主观性试题的得分更为重要。切不可字迹潦草,随意涂抹。

四、考试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既不要先松后紧答不完题,也不要前紧后松涂改混乱。同时要调整好考试心态,把考试结束后对成绩的关注,前置为考试前对知识的关注。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既不能漠然置之,又不可敬而远之。它不像理科知识那样具有很强的规律性,所以更需要投入情感,投入精力,巧学勤学,持之以恒。最后,期待每位同学都能取得优异的语文成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