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遍地是空地,为何农民宁肯被地主压迫,也不去开垦荒地?

 新用户6516h3hB 2021-02-05

艺述史官方原创

前一阵读书的时候想到这么一个问题,自古以来土地是人们生存的命脉,那为什么许多农民苦苦被地主剥削,而不去自己开垦荒地呢?就像戏剧《白毛女》中,杨白劳被地主黄世仁剥削,自觉已无生路,只得卖了女儿,随后自杀,地主对于普通佃农的剥削是自古以来存在的矛盾。

其实我很快也反应过来自己这个问题是挺傻的,古人可没有那么傻,不是说我国人民基因里就带着“爱种田”吗?因此过去人们看到合适的土地也不忍心它闲着。朝廷更是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的,比如明朝朱元璋时期,朝廷曾经下令允许北方人烟稀少的地方开荒,甚至还有福利优待,推行“永不起科”的政策,也就是说永远免除土地的赋税。这当然是因为明朝之前连年战争,黄河流域民生凋敝,农业发展受到大规模破坏,恢复民生成了当务之急,推行这个政策的朱元璋又是寒微出身,说自己知道农事的艰难,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可见开垦荒地着实不容易,我们就拿一位名人开垦荒地的故事来看,苏轼。

苏东坡这个“东坡”就和荒地有关,他不是被贬黄州吗,又没什么俸禄,就像搞块地种种,有个朋友找老同学说了情找关系,这才把以前做营地的一块闲置空地拨给了他,十亩左右。苏轼自己说了“开垦之劳,筋力殆尽”,而且他运气不太好,赶上个干旱的年景,开垦完了东西也不好好长。

但苏轼还是进行了规划,低洼种稻,高处种果树,并为自己取了那个响亮千年的名号“东坡”。

因此农民要想将一块荒地进行整改,先要解决杂乱的树木荒草,清理植物根茎,再对硬邦邦的土地进行翻地,烧荒,接着引入排水方面浇灌,往往是要举家动员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才能有些成效。但更糟糕的还在后面,明初虽然致力于恢复民生,但总是拦不住藩王等等贵族的强行占据和土地兼并,农民把土地整治好了,他们倒是来摘取胜利果实了。

所以往往不是农民不去寻找机会,而是他们争取的机会难以世代流传下来,成为祖产。我想关于土地的问题,很多朋友比我还有发言权吧,欢迎在评论区聊一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