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十九座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巡礼

 板桥胡同37号 2021-02-05
关于隋以前佛祖真身舍利塔的记载,见于唐代典籍,主要是《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广弘明集》、《法苑珠林》和敦煌文献。各舍利塔具体所指,相关典籍所载基本相同,说明其时对隋以前佛祖真身舍利塔分布情况的认识是基本统一的。但数目并不完全一致,《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列有二十座,《法苑珠林》列有二十一座,《广弘明集》和敦煌文献则列为十九座。
敦煌文献载:“佛灭度后一百八十六年,摩竭陀国铁轮王名阿育,开前故塔,取其舍利八万四千粒,使七宝为资驱役鬼神,造八万四千宝塔,每一塔中安舍利一粒,请鸡头末寺十六万八千僧中,第一座号曰耶舍尊者,于五指端放八万四千道光明,敕鬼神寻光尽处,安塔一所,大唐国内得一十九所也。”十九座的说法在后世成为定论,大抵缘此。
之前和朋友聊天聊到了大报恩寺塔,关于地宫和出土舍利,很多地方我不甚清楚,所以就略微研究了一下这十九座真身舍利塔的具体所指和现今遗存。
1.西晋会稽鄮县塔
记载舍利塔:西晋会稽鄮县塔
现存舍利塔:宁波阿育王寺舍利塔
舍利子发现:头骨真身舍利
文献与佐证:鄮山舍利塔自西晋涌出以来,一直保存至今,虽历经坎坷,但从未隐没。虽然部分为传说,没有详实的文字记载,却也可以说传承有序,比较可信
现保存状况:真身舍利保存于阿育王寺舍利殿,舍利塔现保存在阿育王寺藏经阁的二层,通常不对外,大概只有1尺多高,宁波阿育王寺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波阿育王寺

宁波阿育王寺舍利塔
2.东晋金陵长干塔
版本一
记载舍利塔:东晋金陵长干塔
现存舍利塔:南京大报恩寺塔(新建)
舍利子发现:顶骨真身舍利、10枚“感应舍利”
文献与佐证:大报恩寺长干塔地宫石函上碑文记载,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可政大师得到宋真宗的支持,修建九层宝塔,瘗藏“感应舍利十颗,并佛顶真骨”两份舍利之事,并且“内用金棺,周以银椁,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以铁函安置”。
现保存状况:真身舍利现藏于南京牛首山佛顶宫,舍利塔与金棺银函等地宫文物藏于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原长干塔与大报恩寺琉璃塔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现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报恩寺塔现状

历史上的大报恩寺塔

大报恩寺长干塔地宫出土舍利塔

大报恩寺长干塔地宫出土佛顶骨真身舍利
版本二
记载舍利塔:东晋金陵长干塔
现存舍利塔:镇江甘露寺铁塔
舍利子发现:舍利共计772粒,唐代瘗下的计有二处:长干寺舍利小金棺内11粒,禅众寺舍利金棺内156粒。宋代瘗下的计有三处:银函内56粒,银元盒内177粒,木函内372粒,均是透明或半透明的颗粒,小如芥子
文献与佐证:建国初镇江文管会在修复铁塔时,在塔基处发现地宫。地宫内放置有一长方形大石函,上面题有宋元丰元年四月八日“润州甘露寺重瘗舍利塔记”石刻一方。同时发现的还有唐长庆四年“李德裕重瘗长干寺阿育舍利记”,大和三年“李德裕重瘗上元县禅众寺舍利记”石刻二方。从而可以认定甘露寺塔地宫中所出土的舍利,即是“东晋金陵长干塔”内的释迦佛舍利
现保存状况:舍利与金棺银函都藏于镇江博物馆,甘露寺铁塔建于北宋元丰元年,后又屡毁屡建,原为七层,上部三层于晚清时倾倒,现存四层,其中基座以及下两层为宋代原物,第三第四层为明朝遗存,镇江甘露寺铁塔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甘露寺铁塔

镇江博物馆所藏甘露寺塔地宫舍利
3.石赵青州东城塔
记载舍利塔:石赵青州东城塔
现存舍利塔:无存
文物与舍利:无存
文献与佐证:根据年代和所记载寺院考证,原址应为临淄西天寺,并无确凿证据
现保存状况:无

同为南北朝时期的西天寺造像
4.姚秦河东蒲阪塔
记载舍利塔:姚秦河东蒲阪塔
现存舍利塔:运城普救寺莺莺塔
文物与舍利:未发现地宫
文献与佐证:基本可以证明原塔所在的大体位置,普救寺舍利塔附近的金代石碑。碑刻全文如下:敬惟释迦遗迹八万四千,天上人间、龙宫沙国、支那震旦一十九所,兹第四焉
现保存状况:现存普救寺塔为明代嘉靖年间重建,山西省保

普救寺的莺莺塔
5.周岐州岐山南塔
记载舍利塔:周岐州岐山南塔
现存舍利塔:宝鸡法门寺塔(新建)
舍利子发现:指骨真身舍利,三枚影骨(唐代所制的替代品)
文献与佐证: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考古发现,证据都比较确凿,又发现了唐代多位皇帝供养指骨舍利的金银器、瓷器、丝织品等一大批珍贵文物
现保存状况:真身舍利和地宫文物都藏于法门寺博物馆,原存法门寺塔为万历七年重建砖塔,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倒塌,现存法门寺塔为新建,法门寺遗址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建法门寺塔

法门寺景区合十舍利塔

佛指骨真身舍利

6.周瓜州城东古塔
记载舍利塔:周瓜州城东古塔
现存舍利塔:无存
文物与舍利:无存
文献与佐证:无考,一说原址位于敦煌莫高窟,《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下》:“后魏太武帝于敦煌郡置敦煌镇,明帝罢镇立瓜州,以地为名也。”治所在今敦煌市西一公里处的沙州古城,领敦煌、酒泉、玉门、常乐、会稽五郡。隋初沿置,至大业三年始改为敦煌郡。唐武德二年,复置瓜州,五年改名西沙州。贞观七年省“西”字。武德五年以今敦煌为西沙州时,另于沙州东设瓜州,治所在晋昌县,即今瓜州县东南之锁阳城。可见,唐武德五年以前之瓜州实即乃今敦煌也。《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说:瓜州城东古基者,乃周朝阿育王寺也。废教已后,隋虽兴法更不置寺。今为寺庄,塔有舍覆,东西廊庑,周回墙匝。时现光相,士俗敬重。每道俗宿斋,集会兴福,官私上下,乞愿有应。《舍利感应记》中言明“瓜州于崇教寺起塔”,上述记载表明,所谓的“瓜州城东古塔”,乃当今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广弘明集》卷15言崇教寺塔为土塔,完全符合莫高窟周围多土塔的状况
现保存状况:无

莫高窟
7.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
记载舍利塔: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
现存舍利塔:无存
文物与舍利:无存
文献与佐证:无考,原址位于甘肃西北部的敦煌附近,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宇文邕曾在全国范围内灭佛,这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法难之一,瓜州大乘寺的几座塔也毁于这一事件中
现保存状况:无
8.周洛州故都西塔
记载舍利塔:周洛州故都西塔
现存舍利塔:洛阳白马寺齐云塔
文物与舍利:未考证
文献与佐证:唐代京兆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十五载:“洛州故都西白马寺东一里育王塔。”即为白马寺东南的齐云塔。另一说认为《广弘明集》把洛阳与洛州混为一谈。因为北魏洛阳与洛州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北魏时期,将司州改名为洛州,治所在洛阳县,就是现在洛阳市东北,不久就复名为司州。东魏时又改洛州,到隋朝时废除。而阿育王寺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最早记载洛阳阿育王寺的是北齐魏时候的《魏书释老志》:“于后百年,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于诸鬼神,造八万四千塔,布于世界,皆同日而就。今洛阳、彭城、姑臧、临淄皆有阿育王寺,盖成其遗迹焉。”然而自此以后,有关洛阳阿育王寺的史料阙如。洛阳水泉石窟门口魏碑记载,记载中印证了这一事实。由于漫漶,对题记开头几句的辨认歧义颇多,其中最关键的是把阿育王寺误认为其他寺庙。造像题记对洛阳周边五县佛像进行记述时,只说数量、方位、造像题材而不提及寺院,唯对阿育王寺作了详细描述,足以证明其地位之高。这一史料有力佐证了《魏书》关于洛阳阿育王寺的记载,且进一步明确了地点,弥足珍贵
现保存状况:齐云塔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在洛阳白马寺山门外东南。据白马寺现存碑刻和某些佛籍载,东汉永平已已,汉明帝敕建佛塔,"芨若岳峙,号曰齐云"。今存之砖塔,实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洛阳白马寺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齐云塔
9.周凉州姑臧故塔
记载舍利塔:周凉州姑臧故塔
现存舍利塔:武威莲花山塔
文物与舍利:无存
文献与佐证:东晋太元八年,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甘肃凉州,鸠摩罗什在甘肃凉州待一十七年弘扬佛法,在这十七年里莲花山每年水陆法会鸠摩罗什都会主持。据史料记载,莲花山,古称姑藏山,此处就是史书记载的凉州姑臧故塔,又名镇魔塔,另有一说,凉州姑臧故塔早毁多年,且并不位于莲花山上
现保存状况:虽然曾经过数次灭佛、战乱与地震破坏,但是凉州姑臧故塔依然屹立,现存莲花山塔应为明代所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塔,甘肃省保

莲花山塔

莲花山遗存牌楼
10.周甘州删丹县故塔
记载舍利塔:周甘州删丹县故塔
现存舍利塔:南湖公园发塔(新建)
文物与舍利:未考证是否是真身发舍利
文献与佐证:删丹县即为今日甘肃省山丹县,据说山丹法塔寺在七十年代初被毁,后來发现塔下有井,井里有个匣子,匣子里有經書和头发(未考证是否是阿育王所分的),未发现舍利,另一说为甘州万寿木塔,即为张掖木塔,这种说法多是为了旅游开发,并无科学考证
现保存状况:现南湖公园新修发塔为新修

山丹南湖公园发塔

张掖木塔
11.周晋州霍山南塔
记载舍利塔:周晋州霍山南塔
现存舍利塔: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文物与舍利:未知
文献与佐证:汉建和元年敕建俱庐舍寺。魏太武帝元年坑杀天下僧道,焚经卷烧寺院,俱庐舍寺废为土墟。后周武帝保定三年游增正觉朝台兴修浮图,掘出一断碑,碑文有建和元年敷建记载,这是广胜寺最早的记载。北周武德三年降旨灭佛,建塔中止。唐上元元年行脚赐贤无诤比丘,以建塔上状于朝,敕令在阿育王舍利旧址兴建,塔成,丞相李泌封明应之神以护之。唐大历四年汾阳郡王郭子仪就“俱卢舍寺”的“古阿育王塔”出现严重的裂痕奏请重修并扩建塔院,得准后易名广胜寺
现保存状况:原阿育王塔毁于地震,现存广胜寺飞虹塔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胜寺飞虹塔
12.齐代州城东古塔
记载舍利塔:齐代州城东古塔
现存舍利塔:代县阿育王塔
文物与舍利:存在地宫,据《塔志》记载:内有地宫,地宫内有舍利、佛像、印度陀罗尼经文和其他经书,地宫出口至今无人发现
文献与佐证:《明?代州志》记载,代州阿育王塔始建于隋朝仁寿元年,但按唐代记述塔在北齐时代就已存在,隋朝只是在原址上重建而非始建。据考证,塔周原建有规模宏大的寺院北齐已存在。据光绪《代州志》记载:隋朝所建塔为木质结构,名为“龙兴”。唐会昌二年龙兴塔遭毁。唐宣宗大中元年重建,将塔寺名改为圆果。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古塔因雷电焚毁。宋徽宗崇宁元年又建。金宣宗兴定二年元兵南下时州人放火焚烧,化为灰烬。元至元十二年元世祖忽必烈敕建为砖塔。
现保存状况:现存塔为元至元十二年所建,喇嘛塔造型,砖砌,平面圆形,非常精美,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县阿育王塔
13.隋益州福感寺塔
版本一
记载舍利塔:隋益州福感寺塔
现存舍利塔:无存
文物与舍利:无存
文献与佐证:两晋时期,数位高僧从洛阳等地抵达成都修建“大石寺”。后更名为“福感寺”,唐代高僧道宣在《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成都时年常有旱涝,官家祈雨都要到这里,祈而有应,特有感征,寺庙因此得名“福感”。唐中后期福感寺达到顶峰。诗人刘禹锡游川时,更作下《成都府新修福成(感)寺记》,称“绣于碧霄,望之如昆阆间物”。至唐末逐渐衰落消失。2016年,成都市考古所在实业街进行发掘。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发现了塔基、房址、水井、道路、沟渠等遗迹。而出土文物中包括一千多块石刻经版、石刻造像残件、蟠龙碑首、模印密檐塔砖、有铭文的琉璃瓦等建筑构件,以及大量日用陶瓷器。其中考古人员凭借刻有“传今福感寺”的经版,确认了福感寺遗址所处
现保存状况:无
版本二
记载舍利塔:隋益州福感寺塔
现存舍利塔:成都宝光寺舍利塔
文物与舍利:舍利子十三粒
文献与佐证:另一说法,为宝光寺以“舍利宝光”而闻名。唐末黄巢晨民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逃到新都,把大石寺作为他的行宫。寺中有木塔“福感塔”,李儇常在晚间看见福感塔下异光,便向方丈悟达禅师询问原因。悟达回答说是塔下的舍利子发光。李儇便命人发掘,挖出一石匣,内藏有十三颗颗舍利子。李儇于是命悟达重修殿宁,改寺名为“宝光寺”;并把福感寺改建为为十三层砖塔,将舍利子乃放於塔下,改称“舍利宝塔”。可信度很低,多是后编的故事,但宝光寺舍利塔舍利是否源于福感寺却依然存在这种可能
现保存状况:宝光寺舍利塔建于唐僖宗中和年间,历千余年,屡有残破,屡有培修,现为十三级方形砖塔,密檐实心,高约三十米,塔刹冠以鎏金飞形铜宝顶,宝光寺现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宝光寺舍利塔
14.隋益州晋源县塔
记载舍利塔:隋益州晋源县塔
现存舍利塔:崇州市白塔寺塔
文物与舍利:无考
文献与佐证:根据地名所述益州晋源县以北周多融县改名,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州市西北怀远镇,属犍为郡,隋朝时属蜀郡,根据地名和地方县志记载,应该是现在的崇州市白塔寺塔。
现保存状况:原塔始建于隋代,如今的宝塔是经过民国和新中国两次修复后的样貌,已不是曾经的样貌,荒废那么多年,有没有地宫,地宫是否有舍利都难以考证,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州市白塔寺塔
15.隋郑州超化寺塔
记载舍利塔:隋郑州超化寺塔
现存舍利塔:郑州超化寺塔(新建)
文物与舍利:汉白玉舍利函1个,内装舍利盒二,一银一瓷,盖上有铭文纪年,北齐武平二年造像碑头、唐碑各一,北朝至唐代石刻残佛百余尊。
文献与佐证:超化寺建于唐开元二年,超化寺舍利塔为方形十三级楼阁式砖塔,高三十余米。1969年11月被拆毁,现仅存塔基。超化寺始建于隋开皇元年,共分上、中、下三寺。上寺在超化二层寨,中寺位于超化塔坡,下寺位于超化街北,以下寺最大。超化寺在武则天和唐中宗时,南到三门沟,北到石羊岗,周围达十余公里。僧侣在两千人以上。历代不少名人履履相接,题咏甚多。
现保存状况:舍利与舍利函现存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超化寺塔1969年被拆除,近年重建,唐碑失踪,大批残佛原地窖藏保护,齐碑与部分残佛现藏新密市博物馆,郑州超化寺为第一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州超化寺塔
16.隋怀州妙乐寺塔
记载舍利塔:隋怀州妙乐寺塔
现存舍利塔:武陟妙乐寺塔
文物与舍利:有地宫,是否有舍利未知
文献与佐证:妙乐寺塔,又名妙乐寺真身舍利塔,位于武陟县西八公里北张村北,据碑载:佛祖舍利灵骨,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六
现保存状况:现存妙乐寺塔为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五代砖塔,该塔原建于唐,后周显德二年重修,寺已早废,唯塔独存,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黄河水淹埋后塔门尚可进入,后平整土地时,塔门被埋于地下,仅露一拱门上沿于地面。据说从塔心室平砖隙间向下投入硬币可听到水声,估计是地宫长期积水所致。

妙乐寺塔
17.隋并州净明寺塔
记载舍利塔:隋并州净明寺塔
现存舍利塔:太原市晋源区惠明寺舍利塔
文物与舍利:地宫是否存在未考,但地宫内除佛祖真身舍利也有可能藏有仁壽舍利
文献与佐证:晋源阿育王舍利塔位于山西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 又称舍利塔,这座塔创建于隋仁寿二年,属于传承有序的一座佛祖真身舍利塔
现保存状况:重建于明洪武十八年。总高二十五米,为实心白色覆钵体喇嘛塔;钵顶上六层立式莲瓣组成的塔脖子,上置圆锥形十三层相轮,相轮上覆有流苏的华盖,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源区惠明寺舍利塔
18.隋并州榆社县塔
记载舍利塔:隋并州榆社县塔
现存舍利塔:榆社大同寺舍利塔(无存)
文物与舍利:无存
文献与佐证:据光绪《山西通志·古迹考》载:“大同寺,在榆社县东南,永平十年建。内有阿育王所造舍利塔。宋治平四年重修。元至元间改建中殿,大德间改为毗卢殿。明洪武二十四年修,置僧会司。” 即为并州榆社县塔,但如此的话,它比“释教之源”的洛阳白马寺还要早一年。当地文献清光绪《榆社县志·古迹卷》也难明辨其详,只说:“舍利塔,在县东大同寺……不知建于何代,宋治平四年重修。”这两份文献都不能有力的佐证寺院修建年份,通过实物史料的佐证来判断大同寺舍利塔的创建时间。文物工作者在榆社大同寺旧址上发掘出140多尊石佛造像,从已发现的佛像题记上看,已有“大齐天保十年”字样,说明塔寺在北齐或北齐之前就已存在。再结合《法苑珠林》所记的座阿育王塔均不早于西晋的情况来看,榆社大同寺舍利塔的始建年代就应在西晋至北齐之间,即十六国和北魏时期
现保存状况:毁于清末,光绪《榆社县志·营建志》载:“大同寺,在城外东南,元时改建,后寺全毁,仅存石佛像。道光八年,邑令陈维屏督同绅董王席宾,李天乙等重建。中殿即舍利塔,前供设文昌神像。”可见,到道光八年,地上建筑虽遭毁坏,但石佛像犹存,这就说明当时大同寺的地下遗存仍安然无恙,但这也是文献明确记载舍利塔还在的最晚时间。而到清末时,大同寺已仅存山门和大殿,殿后已成为一片菜地,舍利塔已经不复存在了。抗战时期,日寇空袭又使残存的庙宇全部被毁,至此大同寺舍利塔遗失殆尽,近年有新建大同寺

榆社大同寺复建效果图
19.隋魏州临黄县塔
记载舍利塔:隋魏州临黄县塔
现存舍利塔:莘县舍利寺村大兴国寺塔(无存)
文物与舍利:无存
文献与佐证:《旧唐书﹒地理志》记载:魏州,北周大象二年分相州置。隋大业三年为武阳郡。隋末,李密改武阳郡为魏州。寻为窦建德所据。唐武德四年,复为魏州,置总管府,寻改为都督府。领贵乡、昌乐、元城、莘、武阳、顿丘、观城、临黄、繁水、魏、馆陶、冠氏、漳阴十三县。可知唐代魏州辖境相当今河北大名、魏县,河南南乐、清丰、范县,河北馆陶,山东冠县、莘县等县地,但临黄县在宋代已废,并入观城县现属莘县一个乡镇,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后魏析置临黄县,属顿丘郡。隋复置,属魏州。唐初,属莘州。贞观初,州废,县属魏州。故黄河在县南。黄沟,亦在县南。临黄县以此水而名。”?《观城县志》引《寰宇记》:“废临黄县在观城东南七十二里。”《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说:“临黄县,北魏初置,属顿丘郡。治所在今河南范县东南二十二里临黄集(今属范县白衣阁乡)。”我们基本可以判定,历史上的临黄县应在现今河南范县和山东莘县相邻地带,根据地理位置,可以判定此塔大体位于现在的舍利寺村,即为莘县古城镇舍利寺村的大兴国寺,2017年大兴国寺旧址出土了一通元代古碑。此碑名《大元国濮州朝城县舍利大兴国寺总持净因大师道公高行碑》,冠、身、座俱全。碑文1700余字,详细记述了元初高僧净因大师生平及其发愿重修舍利寺、塔的事迹。此碑的出土不仅部分还原了舍利寺的历史面目,还石破天惊地破解了舍利塔的真实身份,为进一步揭开舍利寺的神秘面纱提供了一把钥匙,但寺、塔建于何时,传世史志均未见记载。根据乾隆十一年《重修舍利寺碑记》载:“朝城县治东南十八里舍利寺,考所自昉,邑乘不及详,父老亦无能道之者,盖其迹为最古云。世传宋祥符间敕命整理,极中兴之盛;元大德复奉懿旨重修,其为名胜之地无疑矣。”由此可知,至迟清初时舍利寺的来由就已失传,此亦是舍利塔真实身份不为人所知的原因
现保存状况:大兴国寺内舍利塔,塔基占地250多平方米,高九层,可惜塔在清康熙年间已半毁,上世纪四十年代,舍利塔及寺院一并毁于战火。另外,除这座大塔外,还有一座稍小一些的塔,也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建国初大兴国寺小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