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与苏州

 苏迷 2021-02-05
《姑苏晚报》2021年02月01日 B06版

  郭根林

  一

  从前,苏州到昆山之间一直没有陆路相通,只能沿着相当于现在的阳澄湖南边的水道来往。这种情况,造成了水上强盗较多,社会治安困难,影响了漕运,加上赋税沉重,当地的百姓只能迁徙。

  宋代皇祐(1049-1054)年间,欧阳修好友许元在范仲淹的推荐下担任江淮制置发运使,他的职责是代表中央政府对附近六路七十六州的财赋进行控制和调集。因此,许元向朝廷建言:苏州土地肥沃但地势低洼,尝苦水患,恳请朝廷设置官职,以畎泄水。请舒州通判、殿中丞王安石先去看看。朝廷同意了许元的意见,王安石就从淮南赴苏州昆山等地视察水利及河道状况。王安石少年时文采非常好,曾得到欧阳修的延誉,许元推荐王安石或许与欧阳修有关。王安石在昆山深入乡村民间,询问乡里百姓,了解利害关系,度量河道长短,还顺着河道走向画出水系现状,上奏宋仁宗,提出按照许元的建议进行治理。但由于工程量浩大,凭借当时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一下子难以实施完成,因此朝廷没有答应。直到至和(1054-1056)年间,担任苏州太守的吕居简到昆山再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有意疏浚整治,终于在至和二年实现了这一愿望,因而昆山塘又称“至和塘”,现在已经称为娄江。自此之后,苏州与昆山之间才正式有了水陆两路相连。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专门写了如何修筑至和塘的情形。

  王安石在相度昆山水利时利用夜间余暇,先乘舣舟到了昆山县城外的马鞍山脚,秉烛攀登山上的慧聚寺。山寺上下皆择胜建造僧舍,云窗雾阁之间,所见风景不可形容,青苔秋林,风茑远泉,渔艇水村,一派胜景,“真山似假山”。在山寺壁间,王安石看到了唐代诗人张祜、孟郊留下的诗篇。孟郊的父亲曾经担任过昆山县尉,孟郊陪同张祜在马鞍山上游览时分别留下了诗篇。王安石欣赏这两人的诗作后,“一夕和之”,作了两首诗《次孟郊韵》和《次张祜韵》:“僧溪蹯青苍,莓苔上秋林。霜翰饥更清,风茑远亦泉。埽石出古色,洗松纳空光。久游不忍还,迫迮冠盖场。”“峰岭互出没,江湖相吐吞。园林浮海角,台殿拥山根。百里见渔艇,万家藏水村。地偏来客少,幽兴只桑门。”王安石和孟、张两人所作的四首诗,成为“山中四绝”。

  二

  盘门,位于苏州城西南角,水陆萦回,徘徊屈曲,不管是运河来水还是胥江入水,一般都绕经盘门,南北分泄。那里水面宽阔,便于建设码头停靠。宋初,曾在盘门边设置过两浙转运使治所,置有舣舟、吴门、通波、通海四亭,系舟于此,作为接待宾客之重要场所。

  王安石到苏州府治,受到当地官员的接待和安排,住在盘门边的宾馆里。他在盘门遇见了一个叫李璋的年轻人。王安石与他一交流,感到李璋学识不凡,十分喜欢他。李璋参加科举考试的那天,王安石专门写了一首《送李璋》诗,作为送考鼓励:“湖海声名二十年,尚随乡赋已华颠。却归甫里无三径,拟傍胥山就一廛。朱毂风尘休怅望,青鞋云水且留连。故人亦见如相问,为道方寻《木雁》篇。”《木雁》是取材于《庄子》的典故,反映了如何对待有才与无才问题的态度。后来得知李璋落第了,又作了一首《李璋下第》诗安慰他:“浩荡宫门白日开,君王高拱试群材。学如吾子何忧失,命属天公不可猜。意气未宜轻感慨,文章尤忌数悲哀。男儿独患无名尔,将相谁云有种哉。”王安石写到皇帝于正殿内亲自主持科举考试,选取天下有才之士,又写到像李璋这样有学问的人不必为一次科举落第而沉伤,以此勉励。后来李璋殿试排在第九而改名为李玖,累举补官,他的孙子李益在绍兴年间任监察御史,徙居常熟。

  黄昏时分,王安石沿着运河来到了阊门。苏州城里的景色独特,一种难得的情致使他静下心来,赋了一首《泊舟姑苏》,诗中写道:“朝游盘门东,暮出阊门西。四顾茫无人,但见白日低。荒林带昏烟,上有归鸟啼。物皆得所托,而我无安栖。”然后乘船,沿着山塘河,去了一次虎丘,作了《苏州道中顺风》一首:“北风一夕阻东舟,清早飞帆落虎丘。运数本来无得丧,人生万事不须谋。”或许他在虎丘山上想起了夫差,感到人的运道无法预谋、变化无常。

  吴淞江又称松江,它是太湖洪水下泄入海的主要通道。因此,王安石到吴淞江考察水利状况。他看到一望无际的吴淞江叹道:“来时还似去时天,欲道来时已惘然。只有松江桥下水,无情长送去来船。”他在吴江松陵垂虹亭上稍作休歇,写了一首《垂虹亭》道:“晨兴坐其上,傲兀至中昃。犹怜变化功,不谓因人役。”在松陵东江口,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2),知县赵球建造了如归亭,以待使客,王安石在如归亭上,看着茫茫吴淞江水,不由得长叹道:“人生万事反衍多,道路后先能几何。”是不是在这种现实的考量中,已经酝酿着变法改革的由头?

  王安石去了一趟吴江县法喜寺,作了《法喜寺》诗:“门前白道自萦回,门下青莎间绿苔。杂树绕花莺引去,坏檐无幕雁归来。寂寥谁共樽前酒,牢落空留案上杯。我忆故乡诚不浅,可怜鶗鴂重相催。”目睹寺前风景,他沉思:我只有一种寂寥的心情,不知道与谁共饮一杯酒,可怜的杜鹃鸟又在催促我赶快回家。许多工作要做,怎么能现在就入了空门?

  三

  昆山农家子弟郏亶(1038-1103)于嘉祐二年(1057)考中进士,是宋代昆山籍登科第一人。郏亶初授睦州团练推官,知杭州于潜县,却未去上任,而是留在家乡,终日跋涉于田野,考究地形、河道以及古人治水留下的事迹。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始变法,准备改变积贫积弱的国家局面。熙宁三年,苏州大旱,宋室朝廷诏告天下,征集理财省费、兴利除弊的良策。那时王安石任参知政事,郏亶已经离开家乡,到广东任机宜文字,相当于现在的机要秘书。郏亶陈述自己对水利、役法以及盐、铜、酒等方面的赋税意见,得到王安石的推荐,任为司农寺丞提举,负责兴修两浙水利。但因征用大量劳力和资金,遭到豪吏的阻挠和反对而失败。王安石虽然肯定郏亶的方案,但也认为“(郏)亶所为仓卒,又妄违《条约》”。次年被免职回籍。直到熙宁六年八月,宋神宗任命沈括相度两浙水利时,还不放心地对王安石等人说:“事当审计,无如郏亶妄作,中道而止,为害不细也。”

  郏亶回到家乡昆山之后,在他居住的村落之西一个叫大泗灢的积水田里继续试验他的方案,形成了圩岸、沟洫、井浍、场圃的模式,具用井田遗制,于是岁入丰收。他条陈水利利害,撰写成《吴门水利书》4卷,刊行于世,属于第一部苏州水利专著。可惜的是,大多已经散佚,我们只能在范成大《吴郡志》中还能够看到他的“六失六得”和“治田利害大概七条”的基本内容,其中写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莫过于苏州。”王安石也起起落落,历经磨难,他复相后,考虑到郏亶的实践经验和担当作为,重新起用并复职郏亶为司农寺丞主簿、除江东路转运判官一职。元祐初,入为太府寺丞,出知温州,后授比部郎中一职。但未至京城而卒,年六十有六,葬于当时的昆山属地太仓。

  郏亶曾带着儿子郏侨前往金陵(今南京)拜访王安石,郏亶有《呈王荆公》诗一首:“十里松阴蒋子山,暮烟收尽梵宫宽。夜深更向紫微宿,坐久始知凡骨寒。一派石泉流沆瀣,数庭霜竹颤琅玕。大鹏泛有抟风便,还许鹪鹩附羽翰。”王安石读罢大喜,作了《谢郏亶秘校见访于钟山之庐》一首诗回敬:“误有声名只自惭,烦君跋马过茅檐。已知原宪贫非病,更许庄周知养恬。世事何时逢坦荡,人情随分值猜嫌。谁能胸臆无尘滓,使我相从久未厌。”自此郏亶声望益高。郏侨亦被王安石器重,跟随王安石学习,王安石在《答郏大夫书》中评价郏侨“德美”,著有《幼成警悟集》,但已经失传。郏侨在水利方面的成就不逊其父,其水利学说成为研究太湖流域水利史的重要文献。

  四

  方惟深(1040-1122),字子通,因其父葬长洲县而家居苏州陋,巷终日闭门,遇有诗思,又闭其室,步行其间,或与人语,或空中搏拿跳跃,似捉鬼的样子,最擅长作诗。有一次过福建黯淡滩,看到水流湍急,极其险恶,方惟深作诗道:“溪流怪石碍通津,一一操舟若有神。自是世间无妙手,古来何事不由人。”王安石于熙宁年间推行变法之时,许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而王安石读着方惟深之诗,正合了他当时的心境,非常激动,增强了他变法的决心。后来,方惟深将诗集呈送王安石,王安石每一次读罢都称赞不止。王安石评价方惟深的诗精淳警绝,即使唐代的元结、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都有不到之处。方惟深常游于王安石门下,极蒙爱重,但丝毫没有迎合之意,后以特奏名授兴化军助教,退居苏州城东,与朱长文结为知己。方惟深有一首诗:“春江渺渺抱墙流,烟草茸茸一片愁。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王安石在编辑自己的诗集时误将其载入了自编的《临川集》中。

  王安石的门生,有吴县人张仅,字几道,居住在苏州万寿寺桥,他与里人顾棠一起投于王安石门下学习。熙宁八年,王安石再拜相并完成了《三经义》一书,张仅与顾棠一起参与了这部书的写作。张仅去世之后,方惟深作了哀悼诗:“吴郡声名顾与张,龙门当日共升堂。青衫始见登华省,丹旐俄闻入故乡。含泪孤儿生面垢,断肠慈母满头霜。可怜十载人间事,不及南柯一梦长。”诵者出涕,自此之后,吴人称方惟深为“方挽诗”。顾棠,字叔思,撰有《周易义类》三卷。

  苏州人程师孟(1009-1086),曾在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担任地方要职,兴建学舍,礼待贤才,震慑盗匪,为政简严,所到之处囹圄空虚,道不拾遗,许多地方为他建造生祠,至老不改吴语。他与王安石有场屋之旧,两人到了晚年相遇,仍然都保留布衣时的习惯。程师孟退休回苏州前,经过金陵钟山,王安石当时以知制诰名义居住在那里,设宴招待程,并挽留了几天,曾问程师孟,想不想再当一任仕官,程师孟开玩笑地说还想当一个地方官。王安石大喜,以为程师孟还不愿意归隐苏州。回到苏州后,程师孟居住在南园旁,后来他居住的地方被称为“昼锦坊”。米芾论道:程师孟“以文学登科,以政事跻显,以言语出疆,以恬退告老”。

  曾经居住在苏州带城桥一带的元绛(1008-1083),以文章政誉名噪一时,曾在多地任职。宋神宗计划谨选翰林学士,王安石向他推荐了元绛,于是从外地将元绛迁任翰林学士,不久又任为参知政事。后来,元绛因其子耆宁犯事而被迫告老还乡,宋神宗多次要求他留任,但元绛对神宗说:我的田庐都在吴中,乞求你同意我回去养老。离开京城之时,宋神宗派人送来了白金千两,希望他早点回来。元绛回到苏州,与程师孟等人成立了九老会,苏州人以此为荣,称他居住的地方为“衮绣坊”。过了一年,元绛奏告皇帝,他因多病估计难以履行回京复职的承诺。过了三年,元丰七年七月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中唐诗人张籍,原籍苏州吴地,曾担任国子司业一职。王安石好友钱公辅(1021-1072)定稿刊印张籍诗集时命名为《木铎集》,印刷后送给王安石一套。王安石认真拜读,联想自己的人生,非常感慨,不免诗兴大发:“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中或许也能体会到王安石人生的艰辛和无奈。

  史称王安石“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也多称其贤”,他那种“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创新精神至今仍在传承。

 2020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