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的“偃笔”,再现六朝笔法

 教授的拐杖 2021-02-06


高山流水 中央民族乐团 - 中国纯古筝

笔为书法出现骨力、贯气、形质等艺术效果的立意之本。

黄庭坚在《论书》言:“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可见用笔之重要性。

《黄州寒食诗帖》笔酣墨饱,恣肆跌宕,神充气足,飞扬飘洒,用笔画之错综变 化来表现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或劲爽,或沉着,欹侧有致,浑然一体。


本文以《黄州寒食诗帖》为例,试解苏东坡用笔的基本特征。

苏轼《黄州寒食帖》

偃笔作书,自成妍妙

苏轼誉为“拨灯”之单钩执笔法,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夹持笔管,着臂抵腕,握笔靠下,笔锋与纸面倾斜,运笔时毫端处于偃卧状态。

宋陈师道在《后山谈丛》曾描述其用笔:“苏公论书,以手抵案使腕不动为法,此其异也。”

苏轼虽用“偃笔”作字,但并不松散,反而更加凝练,此种用笔方法与颜真卿、徐浩相类似,以肥厚之笔使线条更加圆劲。


“偃笔”是六朝尺牍较为流行时尚之笔法,苏轼独特“拔灯”执笔使指法无法挥运,管不能直,腕肘不提起,偃笔倾斜,笔画多呈偃卧之状。

《黄州寒食诗帖》属尺牍小字,似也无碍挥洒,增添些许侧锋之妍媚,而东坡虽自知其“病”处,抑或为其妙处,提出“执笔无定法,但使虚而宽”之观点。

如“燕”“重”“夜”“哭”字之横笔轻驻平入横卧,意态慵懒,但横画挺立,不失气骨,却意味绵长。

《黄州寒食诗帖》中撇笔在行笔过程中笔毫偃卧,时有提锋,笔端收束。

如“死”“屋”“春”字之撇画,而“入” 字之撇画兼有侧锋用笔,此种“偃笔”写法使其笔画肥厚,字取横势,体态丰润。

此四字书写时笔毫偃卧,笔锋慵懒地靠倚在纸面上,顺势摆动。

如“寒”字乘撇画收笔处向上环势而入,顺势右下而后驻笔,稍微蓄势再左回笔后露锋出;“是”字之下半部短横借上斜左折后,再平过驻收。

“深”“年”字 亦根据字势摆动,能蹁跹跃舞,意味绵厚而又清空灵和,风气俊逸。


E N D -

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大美书画 微信:zgdmsh)。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