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创业史之一:竞争是进步最大的推动力

 泥土清香 2021-02-06

原创 北山浮生 北山浮生 昨天

“应知冲突无处不在,正义就是斗争,万物的发展皆可归于斗争和必然。”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人类文明诞生到现在也有几千年了,看起来纷繁复杂,实际上就干了两件事:如何做蛋糕(也就是价值创造)和如何分蛋糕(也就是价值分配)。

社会进步的具体形式,细分下来只有两种: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一般来说,创新(技术进步)解决做大蛋糕的问题,社会制度变革(改良或革命)解决分好蛋糕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两者是存在相互作用的,就是写在中学政治课本里的那几句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先进可以拉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落后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就要打破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建立能够适应生产力的新的生产关系。

可惜,马克思他老人家过于惜字如金,他把这句话说得太简略,很多人虽然知道这句话,但并不理解其中具体的含义。

举个例子,有个叫黄鹤的企业家向资本家李加成借了笔钱,向土地所有方黄世仁租了土地,盖起厂房购买机器,招募工人杨白劳等人,生产皮鞋皮包,到市场上卖给消费者换回收入,这就是价值创造的过程。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企业家黄鹤、资本家李加成、地主黄世仁和工人杨白劳结合成了一个共同体,因为只有各方通力合作,生产出有市场竞争力的皮鞋,才能有回报。

接下来还有价值分配过程。挣到了100块钱利润,到底怎么分配?短期来看,分配结果取决于各方的议价能力,比如哪一方提供的要素更加稀缺,或者谁的拳头更大。

如果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长期来看,一定是依据各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进行分配,或者向着这个方向演进。因为在无限的游戏中,上一轮的价值分配催生下一轮的价值创造,只有分配相对合理,才会使得价值创造向着更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共同体在竞争中取胜。

这些要素分别是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资本家的资本,地主的土地,劳动者的劳动。

这几项要素的博弈中,在农业时代,土地具有最大的话语权,其他统统处于从属地位。到了工业时代,则是资本拥有最大的话语权。工业时代后期,经营管理和劳动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高。但这里的经营管理和劳动并不是均质化的东西,而是体现为特定的工作流程和处理方式,我们将其称为“技术”。技术是导致各个要素的话语权发生变革的关键因素。

比如杨白劳掌握了流水线制鞋的技术,由他担任总工对工厂进行改造,就可以获得比其他皮革作坊更大的竞争优势。黄鹤就必须给杨白劳足够的薪酬甚至股份把他留住,否则他可以自立门户创业或者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

除了经济共同体内部的利益争夺,不同经济共同体之间的竞争也会引发利益的重新分配,新兴势力不满足于已有的蛋糕,衰退中的旧势力不甘心于蛋糕的缩小,因此会发生激烈的斗争。

外部竞争和内部利益争夺之间也有相互影响。大家都听说过“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寓言。但是如果山下的水是有限的,同时山上有好几个庙,那么这三个和尚一定会暂时压制内部纷争,用某种方式协作起来,甚至还要想办法提升挑水效率。

图片

经济共同体内部的协作与价值分配,不同经济共同体之间的竞争,以及上述因素推动经济共同体随时间的演化,这三个维度基本就构成了经济的全貌。

需要注意的是,存在不同尺度的经济共同体,以及内部协作和外部竞争。小尺度的经济共同体,可能是更大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比如公司的一个部门可以看做一个共同体,它又是公司的组成部分。公司这个共同体又是产业链的组成部分,一个地区的聚集的各种产业链,又组成了一个更大的共同体。跨国家的贸易同盟,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一个经济共同体。

资本主义通常强调不同经济共同体竞争的一面,社会主义强调经济共同体协作的一面,纳粹主义则把国与国的竞争与民族生存绑定在一起。

无论任何社会,保持稳定是第一位。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知识和财富才能积累,才有资格谈做蛋糕分蛋糕的问题。在混乱的社会,生命都无法保证,其他一切都是奢谈。所以才有“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的感叹。

随着技术的进步,价值分配方式必须随之变化,才能释放其价值创造的潜力。但是,任何已有的价值创造方式都形成了相应的利益集团,都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因此变革必然会触碰已有利益,每一步都是困难重重。

从国家整体的角度上说,即使是迫不得已需要进行社会变革,上策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发生变革,也就是不触碰存量,寻找增量蛋糕。

英国通过不流血的“光荣革命”过渡到君主立宪制,社会制度保持了最大限度上的稳定,财富、技术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工业革命也首先在英国爆发,率先成为世界霸主;相对应地,法国大革命非常激烈,法国除了拿破仑时期短暂辉煌后就此沉寂,再也没回到欧洲霸主的位置上。

在任何时候,“彻底砸碎旧制度,创建新社会”是万不得已的下下策,是在其他路径都没有走通之后,没有办法的办法。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建立,基本是从保守到激进把所有道路都试了个遍,最后才杀出一条血路。

这条道路无比艰辛,也很难复制。如今欧洲越演越烈的难民问题,就是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把中东国家的旧制度砸碎了,却不建立新的稳定社会,留下一堆烂摊子拍拍屁股走人,这就是最严重的耍流氓!

如果把稳定作为头号KPI,那么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不利因素。

因为创新往往起于边缘,会打破经济的现有秩序,造成社会结构的不稳定。熊彼特说的“创造性破坏”,意思就是创新会造成新结构对旧结构的破坏。

今天的中国其实很类似都铎时代的英国。都铎时代,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大航海时代开启的国际贸易,寻找到增量蛋糕,当实力强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与旧贵族争夺利益,于是形成激烈政治斗争,以宗教改革的面目表现出来。今天的中国通过二十年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开启了虚拟数码空间的大航海,首先制造增量蛋糕。当互联网新贵实力强大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与原有的各行各业产生利益争夺,也会形成激烈的斗争。这就是为什么马云曾经作为千万人的偶像,如今成为舆论攻击的目标。“限制互联网巨头”的呼声也甚嚣尘上。

对于孤立的人类社会来说,统治者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分蛋糕并保持社会稳定,而技术革新会被作为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遭到打压,往往会陷入技术停滞的境地。

孤立社会有两个典型的样本,1840年以前的中国是相对孤立,美洲的印第安人是绝对的孤立。由于印第安人过于孤立,技术完全没有进步,还停留在农业社会之前的原始阶段。中国历史上也存在相互竞争的时代,例如春秋战国,科技和思想都得到空前发展,所谓“百家争鸣”。历代都面临游牧民族入侵,在一次次反击侵略的过程中,社会也在缓慢进步中;直到清朝彻底击败周围所有隐患,达到“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境界,建立了一个等级森严、分工明确,精致而令人窒息的中央集权制度,技术发展停滞甚至倒退。   

图片                      

乾隆年间鼎盛的大清帝国疆域

欧洲长期以来陷入分裂之中,国与国之间战争频繁,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在这种情况下,在国与国的竞争中获胜就成了首要问题,获胜就能抢占更多的资源,国民就能分得更大的蛋糕,分的相对少点就不是那么难以忍受了,国内如何分蛋糕就成了次要问题。

在国与国较强竞争的环境中,关键是如何在竞争中获胜并保持社会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做大蛋糕的技术创新,就会得到充分的重视。

商业的活力源泉,归根结底来自于竞争。任何一个行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获胜,企业必然会大力投资于技术创新,以获得竞争优势。如果变成了一家独大的垄断,公司利用垄断就可以获取超额利润,谁还有动力去创新?所以无论中外,国家要制定反垄断法抑制行业垄断。

如果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没有外部竞争压力,那么接下来必然是分拆各行业已经或者快要形成垄断的巨头,打压他们的技术投资,因为他们过于强大,技术过于先进,会导致其他人没饭吃。但如果中国还需要应对巨大的外部压力,那么就可以容忍这些巨头,还要鼓励他们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

根据这条线索,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文明曾经辉煌了那么久,却在明清之后逐渐落后于西方。根源在于,古代中国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竞争压力,不得不加速技术进化,但是明清之后游牧政权无法跟上技术进步的潮流,日益衰落,导致中国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消灭所有竞争对手和在竞争中落败,居然是殊途同归,这个结果就是——内卷。后者是因为被封死了外部获利空间,只能加剧内部竞争,而前者则是因为失去了继续技术创新的动力,继而导致增量蛋糕不足,最终导致内部斗争加剧。

前者虽然看起来温和,但是更为致命——因为这个国家或民族往往更容易躺在往日的辉煌,沉浸在旧的思维范式当中,往往会带来更长周期的衰退。这是中国近代史最深刻的教训,如今在美国身上重演了。

如今全球一体化,实际上是在全球尺度上重演“春秋战国”。在这种背景下,各主要工业国(特别是中美)十分关注做大蛋糕,将技术创新列为重中之重。

毫无疑问,谁能够引领技术创新,谁将蛋糕做得更大,谁就是未来的全球领袖。对于中国来说能否化压力为助攻,借助美国施加的竞争压力,是否能有效压制利益集团的反扑,推进内部改革,也是决定能走多远的重大关键。

讨论完做蛋糕的问题,我们再来看分蛋糕。

蛋糕分得好不好怎么判断?怎么分,由谁来分?分得越公平就越好吗,如何判断公平?谁生产谁分得多?谁贡献大谁分得多?谁资金雄厚谁分得多?谁拳头硬谁分得多?谁嗓门大谁分得多?

这就过渡到下一个问题:到底把什么作为判断制度好坏的标准?关于这个问题,在下一讲《伟大制度的三条判据》中接着讨论。

 最后做个总结:

1、几千年的人类社会演进,归根结底是两件事:如何做蛋糕和如何分蛋糕;

2、做大蛋糕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其中根本的推动力是技术创新。

3、经济共同体内部的协作与价值分配,不同经济共同体之间的竞争,以及上述因素推动经济共同体随时间的演化,这三个维度基本就构成了经济的全貌。其中,竞争是推动技术创新最大的推动力。

(未完待续)

本文为《美国创业史》系列连载的第一章,敬请关注后续精彩内容

序言:兔子如何摸着鹰酱过河?

图片

谈起低端颠覆创新,我们脑海里通常浮现出“拼多多”、“五环外人群”、“脏活累活”这些关键词,总之,这是一个带着乡土味,跟廉价、低端、非主流联系起来的思维模型。

低端颠覆的概念并不复杂,分为两步:第一步:用更便宜的低端技术去满足未被巨头满足的低端大众市场。技术和产品不停地迭代进步,侵入主流市场,颠覆原有巨头的生存空间。

低端颠覆是技术与市场的一种全新组合,技术无所谓颠覆,市场也无所谓颠覆,只有技术和市场的组合,才具有颠覆性。

然而,低端颠覆却是商业世界中引发新旧势力更替,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模型,没有之一。低端颠覆的适用范围,要远远超出商业范畴。当今世界最重大的事件,就是中国对美国的低端颠覆。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就是一系列低端颠覆事件串联起来的。

低端颠覆不一定总会发展成社会革命,但是社会革命一定是由低端颠覆所引发的。

中国对美国的低端颠覆将如何实现?中华民族如何实现伟大复兴?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先看看美国当年是如何通过低端颠覆实现国家崛起的。

美国的国家创业史,曾经是人类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一个位于人类文明边缘的弱小国家,从低端切入,一步步成长起来,最后颠覆了强大的全球霸权。美国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的成长,也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和平演变”,“韬光养晦”, “技术封锁”,“贸易战”,“经济总设计师”“近海防御”等等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居然都曾在美国早期历史中真实发生过!这其中体现了什么历史的必然规律吗?

创新这么重要,为何启动创新如此艰难?

英国如何鼓励创新,开启工业革命?

美国历史上真实的“纸牌屋”是怎么样的?

美国居然是历史上最大的山寨国?

美国的工业革命之父,为什么被英国人千夫所指?

世界头号强国——英国,是如何压制和封锁美国的技术?

美国又是如何打破英国的封锁,实现大国崛起?

如何摸着鹰酱过河,在《美国创业史》寻找答案!

我们要认认真真做美国的好学生,但是学什么很有讲究。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然后才能战而胜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