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老师说论语之——学而(上)

 赵文耕 2021-02-06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1)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着如何去做一个君子,并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予以实践和练习,在品德的提高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中,感受到智慧的启迪和文明的教养所带来的愉悦。 

孔子的志向之一就是“朋友信之”。故而,有朋友自遥远的地方前来看望你,既表明对你人品的信任,也证明你人格的高尚,这不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吗?

君子是品德高尚之人,高尚的体现就是拥有智慧并拥有善解人意的心。对于某些人的无知无识,既不会生气,也不会愠怒,不也正是君子的胸怀,气度和教养的体现吗!

——述评:“学”的意思是什么呢?这个“学”字在《说文解字》中写为“敩”。“斅”音XIAO,2声,即音崤,是学的古字,意思是模仿和效法。《说文解字》讲“斅,觉悟也!”也就是说“学”的内涵就是使人获得生命的觉醒。

这段话的核心在于“学”什么?按照《论语》的中心思想是培养优秀的执政者。而执政者最基本的资格就是在品德上至少应该是君子,最高的境界应该是圣人。故而这个“学”的真正内容就是学着如何做一个君子,乃至追求学着如何做一个圣人。由此而知“学”的核心是人格和教养。当学生在人格和教养方面时常去演习并有着切身的体会之后,就会感到心情愉悦。

“习”的意思是什么呢?《说文解字》:“習,數飛也。”意思是小鸟频频试着飞翔。由此而知,孔子所讲的“学而习”并不是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整天让学生背诵,记忆,做作业,复习,考试。故而现在的学生已经普遍患上了厌学症,对于这样强制的灌输教学而言,根本就没有快乐可言。故而,很多在目前教育体制下成长的学者们,往往按照自己的感受来理解上述话语,并予以解释。故而与孔子的思想有一定的差距。

 “朋”字的意思是什么呢?“朋”字拆开即为两个月。“月”字本身有肉体的意思。“朋”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意思。真正的朋友应该是相互理解的,相互帮助,并且保持着恰当的距离。若朋友之间没有了适当的距离,这个“朋”字就转化为“用”字。朋友之间一旦出现相互利用,那么感情自然疏远。当朋友的价值被利用完了之后,“用”字也就转变为“甩”了。通过“月”“朋”“用”“甩”的转化,使我们明白朋友的真正内涵是非常深刻的。故而,当朋友远道而来的时候,内心不也是非常快乐的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诉我们,面对他人的无知而自己的内心并不感到愠怒和生气,这就是君子应该具备品格和教养。孔子的思想核心是要培养优秀的执政者。任何执政者在从政的过程中,都会面对部下的各式无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内心既不烦恼,也不生气,更不会愠怒而发脾气,这是执政者应该具备的起码教养。因为执政者从人品上讲都应该是君子。君子的体现是什么呢?那就是面对他人的无知不会轻蔑。不会愠怒,不会发脾气。能具备这样的教养,才是君子的体现,也是执政资格品位的展示。

——注释

(1)说,同悦,即喜悦的意思。

 

有若墓。位于曲阜城南南泉村东南500米处。

有若(前518年-约前五世纪中期)即有子,孔子重要弟子,受儒教祭祀。其氏为有,名若,字子有,或云字子若,未知所据。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能够做到孝顺父母,恭逊为弟,而这样的人还喜好冒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上级,而喜好犯上作乱,是从来就没有的事。君子做事务必先顾及根本。根本确立之后,做人之道自然而然地就萌生了。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恭逊为弟,这不就是在社会上为人、立身、成事的根本吗!

——朱熹: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犯上即干犯在上之人。鲜,少也。作乱,则为悖逆争斗之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矣!

——述评: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培养优秀执政者。故而任何一位执政者若要获得忠诚而贤德的人才,必须以人品作为首要的考察准则。而考察人品的主要方式就是看这个人在家是否孝敬父母,如何友善兄弟姐妹。有若之所以提出如此考察人品的方式,主要是目睹春秋末期子弑其父,臣弑其君的乱象,故而提出,忠臣出于孝子之门的人才选拔途径和方法。

《大学》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君子在思考和做事之前必须务本而为,绝不能舍本逐末。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成事之本在于人品;而人品的确立则在于家庭;家庭中的伦理关系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石。故而,家庭人际关系之本和社会秩序之本的建立就在于确立对父母的孝顺,对兄长的尊重。在社会上则是对国君的忠诚,以及对上级的服从。由此社会的秩序会有条不紊地运行。故而有若认为,孝弟乃是为人立身之本。

——通过“有子”的称谓表明,《论语》的编辑者中有有若的弟子,故而在引用有若的话语时,尊称其为有子。有若比孔子小四十三岁。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思慕孔子,而有若的相貌类似孔子,弟子们则共同立有若为师,对待有若如同对待孔子一样。后来弟子们问有若一些问题,有若则没有孔子的智慧,无法回答同学的提问,故而同学们请有若离开孔子讲学的席位。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乖巧的言语,讨好的辞令,善变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是仁德之人。”

——朱熹:巧,好;令,善;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务可知。学着所当深戒也

——述评:言语乖巧,辞令谄媚,脸色善变,这种人的智力都不低。但是内心却很少有仁慈善良之辈。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人的心思都用在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内心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追求的是成功和利益。换句话说就是善于察颜观色,溜须拍马。要知道,拍马的目的是为了骑马。由于功利之心使得这类人很少有仁德之人。

执政者既然要选拔仁德之人,那么怎样判断这个人的品德是否仁慈呢?孔子认为:第一,看其人是否乖巧。乖巧的人虽然聪明能干,却善于耍心眼;第二、看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凡是辞令谄媚而讨好则多为奸佞之人;第三、人的脸色极易善变表明,此人聪明有余而忠厚不足。由此而知,执政者在选拔人才之时,必须通过言行举止来判断其人品和德性。凡是缺少仁德之心的人,绝对不能委以重任。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说:“我每日都要在三件事上反省我的身心作为。为人出谋划策是不是忠诚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信用了呢?教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亲自演习和体会了呢?”

——朱熹: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述评:曾参父子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在孔子诸多弟子中是较为出色的一位。孔子对弟子的评价是:“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2)焉,億(1)则屡中。”(2)孔子认为自己的弟子中,身心通达各类知识之人有七十七个人。都属于有特异功能高明之士呵!在品德方面非常优秀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政事的是冉有和季路;擅长语言天赋的是:宰我和子贡;文学上有天赋的是:子游和子夏;曾参的为人有点鲁钝;高柴有些愚笨;仲由刚猛直率;颜回则屡屡穷困;子贡并不受命运的约束,乐于从事货物增值的活动而往往是每次臆测都会得,因此而获利。

《大学》乃为孔子所讲,曾参记录并整理之后而盛传于世的名篇,高居《四书五经》之首;《中庸》是孔子的孙子,曾参的学生,子思整理出来的经典。位于《四书五经》的第二位;孟子是子思的学生,他的著作《孟子》位于《四书五经》的第四。

《论语》应该是曾参的弟子们主要负责编辑的语录集锦。为此,在《论语》中一律尊称曾参为曾子。

历史证明,这个略微有些迟钝的曾参,通过自我的修行和在社会上办学,将儒家的思想予以发扬光大。

(1)億,在这里为臆的通假字。.

(2)《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3)殖,意思是生殖,增加。在这里指价值的增值。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为政以道,治理拥有千乘的大国,应该是恭敬认真地办事,凡事讲究诚信,能够节约使用财物,而且特别珍爱人才。在使用民力之时必须考虑节气和天时。”

——朱熹:道,治也;千乘,诸侯之国,其地可出兵车千乘者也;敬者,主一无适之谓;敬事而信者,敬其事而信其民也;时,谓农隙之时。言治国之要,在此五者,亦务本之意也。

 ——述评:这段话讲的是“以道治国”的为政方略体现在五个方面。春秋时代的千乘之国属于军事上的强国。那时,判断一个国家强弱的根据是什么呢?就是看这个国家拥有多少辆战车。具体讲就是,第一、对人要恭敬,做事要认真。第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以信用为本。第三、必须节约钱财和物品。第四、必须尊重并爱护人才;第五、在使用民力的时候,必须利用农业生产的间隙之时。要知道,民以食为天,作为农业大国在使用民力从事征伐,从事徭役的时候,必须得考虑农忙之后的间隙之时。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思很多,在这里主要是遵从天地运行的必然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以及民心向北的必然性。故而“为政以道”就必须做到上顺天意,下顺地利,中顺民心。天地民心皆顺,如此施政则为以道治天下。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仁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入门在家则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尊重兄长,恭顺为弟。谨慎做事,讲究信用,广泛爱护民众,而且要亲近仁德之人。当这些都做到之后,还有多余的精力则可以学习文字、诗辞、文学的各种学问。”

——述评:孔子的这段话现在已经成为《弟子规》的纲目核心。其意义非常深刻。任何一个孩子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文字、不是算术,更不是音乐和绘画,而是如何做人,这是一个孩子步入社会的立身之基。而这个如何做人,如何待人的训练的基地就在家庭之中。一个人能够处理好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就能够处理好社会上的其他问题。所以处理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训练就是培养孩子如何在社会上立身成事的根基。只有把做人的根基处理好,才能学习各种在社会上如何生存的知识和学问。在中国的文化层次中,最高者为“道”——即哲学和道理;其次是“德”——即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德和善良的心态的培养;再次是“法”——即国家制定的法律、社会交往的礼仪、各种规章制度的内容和社会上约定俗成的习惯;最低等的就是“术”——就是生存于世的各类技能。若是一个人大的道理不懂;个人的品德不佳;社会的各种规定不服从;却能以个人的聪明才智玩弄于各种技术门类……这样的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败家、亡国、祸乱社会。中国历来的亡国之君、奸佞之臣、往往都是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的教育和培养是多么的正确而有远见。换句话说,任何一位执政者的培养都应该是从孩童时代就以品德和心态的培养为主,以个种能力的培养为辅。优秀的政治品质是执政者执政的资格和本钱。而权术、谋略、策划等技能为末。根本问题解决之后,这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会给自己惹来是非,也不会给家庭带来祸患,更不会给国家带来危机。现在的各行各业的不正之风,究其根源都是教育出现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注重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品德的培育和心态的引导。故而,很多被认为是优秀的人才往往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故而给个人,给家庭,给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祸害。

卜(bǔ)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现在,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见到贤德之人,立即就具有了贤德之心,并且马上就改变了自己的脸色和态度。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全力;侍奉国君能够尽致自己的身心;与朋友较往,言出而有信用。若是有人说,此人没上过学,而我则必说,这个人是真的很有学问啊!”

——述评: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姓卜,名商。这段话的内容与第一段话“学而时习之”的内容是前后呼应的。也就是说,真正的学问不是知识,不是技能,不是文采……而是真正弄懂如何做人。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身处何地?都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就是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境界。这个品德的提升就体现在,在家孝敬父母,在朝廷忠诚君主,做事讲究认真,与朋友交往讲究信用。这些都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成事的基础,故而是真正的学问,并且是很难做到,并正确掌握的学问。一个人若做到了这些不仅是真的有学问,而且是真的有智慧。

下期预告:桑老师说论语之——学而(下)

桑敬民老师简介

桑敬民老师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桑老师从1990年开始,一直担任北京工业大学德育课的教学工作,主讲课程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德育主干课。作为教师,桑老师以三尺讲台为光荣,恪尽职责,展现着教师的风范;作为德育教师,更是以她的良好德行感染着每一位与她接触的人,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典范。作为一线的教师,教学育人是本分,以自己的职业为荣,热爱自己的职业,投入热情和精力努力工作是桑老师最典型的特点,同时也就是在这一份简单但又是最难坚持下去的理念支持下形成了她独有的教学风格并受到学生的好评。

生病期间仍不忘教师职责是桑老师对人生信念的追求。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桑老师曾一度重病在身,在家养病期间,她还时时惦记曾经教过的学生,与他们保持书信往来并邀请学生到家里与他们交流。让学生感动的不仅是桑老师的真诚与热情,更是一种求真、求善的精神。由于肾病较为严重,不能过长时间的工作,但当她发现学生问题并没有解决的时候,仍坚持与他们探讨,有的时候学生看到她真的很疲倦了,就说下次吧,桑老师却一笑而过,说与学生在一起谈学问是对自己最好的治疗,直到学生们满意而去,但过后她却需要很长时间的休息。

著作:

《华夏传统文明教程》

《我们从远古走来》

《生命的觉醒》

《桑老师解读论语》待出版。

已往相关文章

桑老师说论语之——开篇

桑老师说论语之——序言

微课分享,文耕说字—学

试说"子"与求学好问的学习精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